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的精神成長事關民族的未來和前途.時下,兒童的閱讀對象由原來的“文本”轉向現在的“圖像”,電視、網絡等電子媒介所導引的流行文化、娛樂文化正在消解著孩子們的理性思維,使他們變成了懶于思索的“平面人”,這對于孩子“童年性”的維護顯然是極為不利的.鑒于此,本文試就當下兒童文學閱讀存在的問題、歸因及對策做一梳理與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一、兒童文學閱讀之“失”管窺.
\\(一\\)閱讀氛圍缺失.
早在20世紀80年代,紐約大學教授尼爾·波茨曼就曾在其名著《童年的消逝》中說:“童年是一種環境的結果.”
[1]\\(P101\\)如今,電視的普及和網絡的無孔不入把其所倡導的流行文化、娛樂文化、快餐文化全面地展現于兒童生活場域之中,加之時下一些出版機構的功利性思想作祟,致使兒童文學的立足之地越來越少,孩子們失去了文學閱讀的大環境.兒童文學閱讀的啟蒙和普及在國外主要通過親子共讀和師生共讀兩個渠道來完成,而我國現今在這兩個方面都有欠缺:一是許多家長在自身的成長中沒有有效的閱讀培訓經歷,甚至自身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有些父母甚至認為閱讀教輔以外的書是浪費時間;二是學校中的兒童閱讀培養則普遍偏重于知識灌輸和技巧訓練,阻礙了孩子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閱讀審美水準的提升.
\\(二\\)文本閱讀缺失.
圖畫書只是近幾年才傳入我國的新興事物.目前,圖畫書在我國的出版已越來越豐富,并開始進入許多已開展了兒童文學閱讀的學校和幼兒園.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文字兒童文學的閱讀比較冷清,而圖畫書的閱讀卻熱鬧異常.其實,兒童文學是帶有源頭意義的偉大作品,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柳林風聲》等,幾乎都是文字的.此外,伴隨E時代的到來,電子媒介文化對兒童閱讀文化的沖擊不可謂不大,加之傳統兒童經典文學與兒童的當下實際生活存在時空差距,動漫、影像、游戲作品似乎更受孩子們歡迎,像《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哈利·波特》這樣的名作,其文本也往往“淪為”動漫、影像、游戲的副產品.電子媒介所傳達的圖像世界使得兒童不再喜愛深度的文字閱讀和思考,“讀圖”成了兒童的主要閱讀方式[2].
\\(三\\)教師素養缺失.
教師在兒童的心目中有著絕對的影響力,是兒童文學閱讀的點燈人.在兒童與兒童文學之間,教師是重要的紐帶和橋梁,學校的兒童文學閱讀活動開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推動.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兒童文學作品廣泛進入教材,兒童閱讀活動受到重視,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然而,一些一線中小學教師,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教師對兒童文學普遍地“陌生”和“漠視”.例如,課文《七色花》是改寫自蘇聯作家卡達耶夫的童話,但進教材后被壓縮了五分之四的篇幅,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課文的原作,以便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然而有調查顯示:“當教師被問及是否讀過原作時,在場的300多名教師竟無一人作出肯定回答.”[3]由此,可窺見中小學教師兒童文學素養之一斑.
\\(四\\)主體意識缺失.
這里的主體,包括創作主體和閱讀主體.綜觀目前已出版的各類少兒讀物,其質量堪憂,主要存在如下問題:低水平重復,跟風炒作;原創文學圖書不足,國外引進者占了市場較大份額;魔幻小說和青春文學盛行,作品年齡劃分不清;等等.而作為閱讀主體的兒童經濟上不獨立,因此購買兒童文學書籍的權利握在成人手里,兒童沒有自己的閱讀權,繼而也得不到他們真正喜愛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成了成人給予兒童的一種單向饋贈,“成人化”色彩日趨濃厚.
\\(五\\)專業關注缺失.
此處所謂專業關注,主要是指教育者環節的培養和專業的兒童文學研究.在西方很多國家,很多大學都開設兒童文學課程,有的還設有專門的兒童文學研究機構,每年都有專家出版相關的論文和專著,如加拿大的培利·諾得曼教授就出版了《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一書,英語世界還有一種《兒童文學教育》的專業雜志,專門探討少兒文學閱讀和文學教育問題.反觀我國大學課程設置,只有在少數師范院校的初教專業或小教專業開設兒童文學課程,而從事兒童教育的人也很少涉獵兒童文學閱讀問題方面的研究.
以上所列幾點現象,只是為了行文方便才“分門別類”表述的,事實上,兒童文學閱讀方面的缺失問題往往是相互交叉存在,共同“作用”于兒童的.
二、兒童文學閱讀之“失”尋因.
\\(一\\)歷史層面:“成人本位”傳統文化的思想影響被奉為中國古代啟蒙讀物經典的《三字經》、《千字文》等可以說是“成人本位”思想的集大成者.雖然,我們無意否認其在兒童閱讀教育中的價值,但其所體現的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人才觀,要把兒童培養成為統治階級的善民和愚民,對兒童天性壓抑的弊端也是不言而喻的.自封建社會以降的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成人本位思想,已形成集體無意識,至今仍在兒童教育、兒童文學領域作祟,而兒童文學閱讀首當其沖.
\\(二\\)社會層面:“工具理性”價值取向的誤導.
縱觀我國的現代語文教育活動不難發現,我們總是帶著沉重的教育責任心和社會使命感去分析兒童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在對待學生的閱讀問題上,仍存在以“考試”為中心的傾向:考什么,就讓學生讀什么,只重視課外文學閱讀對課本上知識點的鞏固,不重視文學閱讀對學生認知能力、想象力的提高,繼而忽視了對兒童本真的興趣和欲望的滿足,兒童被強行灌輸了成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長久下來,他們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孩子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也無從談起了.
\\(三\\)文化層面: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之間的差異成人和兒童因愛與責任而建立起一種教育關系,然而他們的關注和體驗是存在差異的,“成人的關注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指向當下教育兒童的過程;另外還指向兒童未來的形象,即對兒童的期盼.但兒童,尤其是年幼的兒童,他們的關注只有一個方面:他體驗著當下受教育的過程,很少會將這個過程和他以后的生活聯系起來.”[5]加拿大兒童文學理論家培利·諾德曼說:“我們對于孩子的想法,其實是一種自我滿足的預言;這些描述孩子真正像什么,或者真正能夠達成什么的想法,可能是不正確或不完整的,但是一旦我們相信它,我們就不僅把這些想法當真,而且還會當成全部真理.”[6]
\\(四\\)意識層面:傳統經驗主義的兒童觀的影響現代學校制度的設立、中產階級的勃興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現都不同程度地助推了兒童文學的發生發展,然而對其最為根本的催生力量在于成人社會應對兒童的觀念.兒童觀是兒童文學的原點,一個社會的兒童觀就像一只無形的手,總會制約兒童文學的發展,決定兒童文學的走向.我國傳統的兒童觀是位于經驗主義---認識產生于經驗---之上的:兒童是成人的“私有物品”、兒童是“小大人”等等.傳統兒童觀始終不能理解兒童、“發現”兒童,當面向兒童時,這種觀點往往演化為教育和教訓.
三、兒童文學閱讀之“失”消解策略.
\\(一\\)指向兒童生態,共同營造良好的兒童文學閱讀文化場.
現在,我們又該像半個世紀之前魯迅先生那樣呼喊“救救孩子”了,“不是為了讓他們將來能幸福的度日,而是要讓他們在眼前就能過幸福的童年”[7].
兒童由于經濟上的不獨立、人格發展的不完善等因素而導致其沒有自己的閱讀權,其閱讀權掌握在成人手里.因此,為兒童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其在童年享受兒童文學的滋養是成人的責任.事實上,社會、讀者、出版及發行等環節共同創造著兒童的圖書閱讀生態.學校要通過改造好兒童圖書室等途徑切實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家庭也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如設立兒童小書架,多購買適合孩子閱讀的好書和報刊等;各少兒報刊與其他媒體均要大力宣傳兒童閱讀的新理念,并推薦真正的好書;政府有關部門、共青團中央及中國作家協會等亦應能夠真正起到引領作用,在好書推薦、推廣閱讀方面著力.概言之,我們應共同營造兒童文學閱讀的良好生態場,重構兒童文學對兒童教育的價值:關注兒童教育的現實、思考兒童教育的本質、批判兒童教育的現實,使兒童文學從當今的“放松”、“感受”、“平面”、“調侃”回歸“憂患”、“思考”、“深度”、“凝重”之道.
\\(二\\)回歸兒童本位,培養孩子的兒童文學閱讀習慣.
兒童,是一個個具有能動性的個體,其自身有認識和發展價值的獨特性.兒童文學閱讀應該是探究、建構、協商和領悟的過程,而非傳遞、灌輸、接受與服從的過程.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我們傳授給孩子閱讀能力是為了使他們進入成人的符號世界,掌握與成人一致的話語體系、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評判標準,還是為了兒童自身認知的需求、與他人及社會交往的需求乃至自主生活的需求?換言之,我們應秉持工具價值的取向還是本體價值的取向?答案顯然是后者.早在18世紀末期,英國的浪漫派詩人們就尊崇兒童所具有的“人性”---敏銳的感受性、真摯的情感、豐富的想象力以及旺盛的生命力---這一根本價值,將兒童視為生命和成長的象征,這一兒童觀促使兒童文學回歸兒童本位,從教育、教訓兒童轉變為娛樂、解放兒童.
時下,許多家長和教師常把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名著一股腦兒地堆到孩子的面前,以求“高效”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事實上,經典名著固然有其重要之處,然則文學閱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而絕對不像工業.”[8]\\(P363\\)的確,教育活動正如農業耕作,要培育種子,扶植幼苗,供應養分,讓每個個體對土壤、水分及氣候等生命資源進行自組織而成長,而不是違背生態的“拔苗助長”.兒童文學閱讀亦是如此,甚至應將閱讀看成是一生的事.
因此,對于孩子的文學閱讀,不光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其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在孩子的閱讀過程中,家長和教師不應給他們任何壓力,而應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個性來決定讀什么以及讀多少.孩子一旦體驗到了閱讀的快樂,就有了繼續閱讀下去的興趣.不斷保持孩子的閱讀興趣,其閱讀習慣自然就養成了.
\\(三\\)課內與課外互補,激發孩子的兒童文學閱讀興趣.
通過課內閱讀,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要經常變換閱讀的方式,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比如通過定期開展“讀書會”活動,激發孩子的興趣;加強對于那些對閱讀沒興趣、閱讀能力不太好的學生的課堂閱讀行為指導;注重教科書上所選閱讀范文的連帶作用,擴大兒童的文學作品閱讀量;結合一些著名影視劇如《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哈里·波特》等讀同名文本著作;通過鼓勵學生認真閱讀與語文教材配套的《自讀課本》來培養閱讀興趣;指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語句做簡單的摘要整理;要求學生堅持寫讀后感;指導兒童改編或仿寫文學作品;通過指導學生欣賞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插圖,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等等.總之,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是“一體兩面”的關系,正如朱自強先生所言,兒童文學是語文,特別是小學語文教育的資源和方法,應利用其人文性、趣味性、感性化、整體性和意義生成等方面的特征,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9].從校外的角度而言,家庭因素在兒童的文學閱讀中也占有重要一席.在家中為孩子提供適當的閱讀材料,并盡量陪孩子閱讀,甚至可以讀書給孩子聽,使自己盡量參與到孩子的閱讀中.從社會動機的角度而言,父母的參與一方面會傳遞給孩子“閱讀是一種有趣的事情”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孩子提供主動與父母溝通的機會.此外,家庭應與學校合作,比如,學校在開展閱讀活動時,請家長參與活動的組織,及時向家長傳達學校閱讀計劃、目標、內容等,讓家長廣泛參與兒童的閱讀活動,多渠道激發其閱讀興趣.
\\(四\\)培訓與自修并重,提升教師的兒童文學閱讀引導能力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教師首先應做一個熱愛閱讀的人.為此,教師應擴大自己的閱讀視野、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唯如此,才能選出有價值的作品供學生閱讀.教師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引導孩子的文學閱讀.首先,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性別差異來幫助兒童選擇閱讀內容.不同年齡的孩子由于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化等方面的發展程度不同,致使其在閱讀能力、興趣等方面也存在差異:童詩、童話對于六七歲的孩子或許還比較有吸引力,但對于10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就有些“小兒科”了,他們可能開始喜歡兒童小說等更“高一級”的文學作品了.因此,應注重兒童文學作品的層次性、梯度性,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要.此外,即便同齡的孩子,也存在性別、個性等方面的差異,比如同是六七歲的孩子,男孩和女孩的閱讀傾向可能會存在明顯的不同.
其次,教師應兼顧有益與有趣的原則來選擇書籍.
兒童對書的評價常常比較感性,他們偏愛生動活潑、色彩鮮明的形象.雖然大部分孩子能進入文本閱讀的狀態,但他們還不能舍棄對書中插圖的偏愛.因此,無論是書的外在形式,還是內容,都應對“趣味性”和“有益處”有所體現.
概而言之,兒童文學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兒童文學閱讀源于成人對兒童的愛與期待,擔負著培育良知和教化人類的重任.審視和思考當下兒童文學閱讀存在的問題,找到切合兒童文學閱讀的時代路徑,還孩子們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茨曼.童年的消逝[M].吳燕莛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譚旭東.別讓“讀圖”毀了兒童的閱讀[N].北京:科學時報,2006-06-01,\\(2\\).
[3]楊詠梅.別讓兒童離兒童文學越來越遠[N].北京:中國教育報,2005-08-25,\\(5\\).
[4]武翩翩.兒童缺失文學滋養將成平面人,作家學者呼吁加大閱讀推廣力度[N].北京:文藝報,2005-06-21,\\(1\\).
[5]譚斌.再論學生的需要---兼作對現階段合理對待學生需要的建議[J].教育學報,2006,\\(3\\):12-18.
[6]培利·諾德曼.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M].劉鳳芯譯.中國臺灣: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0.
[7]顧明遠.又該喊“救救孩子”了[J] .中國教育學刊,2005,\\(9\\):1-3.
[8]杜草甬,商金林.葉圣陶教育文集[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9]朱自強.兒童閱讀與推廣專家談[N].北京:中華讀書報,2007-1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