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郁秀: 反映建國初期社會現實的兒童劇,講述童年和成長的散文、報告文學趙郁秀是遼寧兒童文學作家中的長者.新中國成立初期,她曾寫出東北解放以來第一個獨幕兒童劇《五條紅領巾》.作品表現少先隊員保護人民鐵路和人民生命財產的自覺行動.劇雖短,沖突卻緊張激烈,情節也跌宕起伏,以小即大,別開生面.之后,又寫了小劇《姐妹比賽》,并與人合作了以工業發展為背景的少兒歌劇《師徒連心》,在當年建設東北工業基地的時代氛圍中,極具現實意義.
新時期以來,她一邊做遼寧兒童文學的組織工作,一邊寫童年散文和適合兒童閱讀的報告文學.
1989 年出版散文、報告文學集《為了明天》.書中的《桔梗謠》,抒寫了作家本人從童年至今對桔梗的情意纏繞、對“桔梗謠”的情思綿延.寫“桔梗長在山野里,像金達萊一樣,漫山漫坡連片地長,不停溜地開,從春到夏,任采任挖,總也開不敗”.寫桔?!把鼦U挺得最直,開得最大方”,“是一種張開五六個圓尖瓣、吐出長長香蕊的紫藍色的大花”.還寫了有時錯挖了桔梗的小苗,重新培上土,桔梗仍能存活的情形.又由自己小時候愛唱“桔梗謠”,寫到在大山上挖桔梗時聽朝鮮阿媽妮唱“道拉吉,道拉吉/道拉啊吉……”,才知道朝鮮語“道拉吉”就是桔梗.不禁感嘆: “啊! 不怪他們這么喜愛道拉吉,它有著壓不扁、按不倒、鏟不絕的倔強性格! ”整篇作品彌漫著濃濃的東北邊地生活的氣息,也寫出朝鮮民族的文化心理.另一篇《愛我滿族家鄉》,從滿族發祥地、祖國第一個滿族自治縣新賓,寫到翠玉之鄉岫巖,寫到以雄偉險峻的鳳凰山著名的鳳城.寫遠道而來的人們“有人拾一塊古陵的殘瓦,有人摘一片神樹的綠葉,有人提筆賦詩題字,留下自己的綿綿情思,有人來到美麗的蘇克蘇河邊,喝一口先輩們曾飲過的甘甜河水,愿我們的民族像這來自長白山天池的清冽的溪水,源遠流長”.字里行間流淌著自覺的民族意識和自豪的民族情感; 也令人感受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和諧的多民族大家庭的深層內涵.
時隔 23 年,2009 年,趙郁秀又出版散文、報告文學集《仿佛就在昨天》.書中所寫大都是少年兒童渴望了解的當代英雄事跡和革命前輩故事,歷史感與現代感交織、思想性與藝術性交融.可貴的是,她始終關注少數民族人們的生活.那篇《呦呦鹿鳴》,寫了錫伯族少年接班放養馴鹿的狀況,《神秘藏區香巴拉》寫了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新氣象,以及一位藏族青年司機的新思想、新觀念.兩篇作品,寫的都是少數民族青少年的故事,但都不是滿族的.這,固然是與作家的閱歷、經歷有關,也可看出,在中國兒童文學整體范疇中,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已經十分普遍,不同民族人們之間的影響也愈來愈大、愈來愈深.兒童文學民族性的藝術呈現,自然也愈來愈多樣.
近年來,趙郁秀致力于對兒童文學新人的扶持和培養,曾主編《棒槌鳥兒童文學叢書》《小虎隊兒童文學叢書》等,在全國有廣泛影響.
佟希仁: 透視民族心理的兒童散文,描繪山鄉自然的兒童詩歌,張揚少年個性的校園故事佟希仁的兒童文學創作是從寫兒童詩歌開始的.他的兒童詩創作豐富多彩.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出版了抒情詩集《柳樹枝掛月亮》、童話詩集《孔雀與白頭翁》.前者著意于寫春天,以東北自然之春顯示少年人生之春; 后者著力于寫情性,表現情誼情思,展露情志情理,在生死危難之際顯示人生的信念.新時期以來,佟希仁一路奮進,一路高歌,八十年代又出版了童詩集《雪花姑娘》、兒歌集《蒲公英》,雖然還是寫自然、寫孩子,但視野更開闊,新時代的氣息更為濃郁.之后,又出版了兒童詩集《美麗的大自然》《佟希仁兒童詩選》等.仍然描繪自然萬象,但更注重使樸素的自然與奮進的時代、稚拙的童情相融合,渾然天成,童心和鳴.如《夏天的歌》:
“夏天,是個好動的孩子,/爬上籬笆,攀登院墻./讓窩瓜的金喇叭吹得悅耳,/叫葫蘆的銀嗩吶奏得響亮,/催蕓豆花展開彩翼,/趕鵝鴨跳進小河、池塘.”
近年創作的寫自然的優美的童詩,如《秋天的童話》\\( 組詩\\) 、《太陽的金手指》等,也都寫出聚居于松遼平原、嫩江平原的滿族少年的心聲,體現出一種樸拙之趣,更深藏著作家對少年人生的深切關懷.
他也仍然為幼小兒童創作兒歌,但寫得更簡練,更明朗,展示出他對故土、對民族的溫情目光,對人、對自然的新的思考,如《蝴蝶落》《海浪花》《嚇一跳》《小雪花》《小狗喝酒》等,都顯示出一望無際的東北大地怎樣激發了作家無比豐富的想象,并構成了獨特的鄉野視角.
佟希仁寫得最多的是兒童散文及散文詩,已經出版了十本書.早年出版的散文集《五十雙眼睛》,描繪童年的歌與夢、描述家鄉的樹與路、描寫煤海礦山的建設與發展,表現出新的民族風貌.于新世紀出版的《桃花雨》\\( 2005 年\\) 、《我心中有片紅楓林》
\\( 2009 年\\) 、《波斯菊我心中的愛》\\( 2010 年\\) ,更以生長在東北山地的滿族少年的獨特視角,寫出大自然對少年心靈的影響; 而在少年心靈的觀照中,大自然竟顯現出人性的光華和人格化的曼妙來.如《沿著綠色山谷》,寫山的眼睛---山泉: 因“山鄉四季的風采”的“變幻”,成為“多彩的泉水”; 因“滋潤過山貓、野狐干渴的喉嚨”、為“彩色蝴蝶攝下一張張倩影”,成為“激情的泉水”; 又因“心靈和孩子們的心靈一樣純凈透明”,成為“明凈的泉水”.接著又寫祝福小鳥,寫少先隊員的露營.顯然,作家的思緒和情感已經超脫了自然的具體事物,使自然美與少年的愛心相契合,天人感應、物我相融的深邃思想也就寄寓其中.又如那篇被用作書名的《波斯菊》,用親切的口吻、贊嘆的語氣抒寫波斯菊的品性: “波斯菊,你是正直而向上的花兒.”“波斯菊,你是樸實而溫存的花兒.”“波斯菊,你是平凡而堅韌的花兒.”
擬人的手法,排比的句式,都不特別; 特別的是,在眾多艷麗芬芳的花兒中,唯獨發現了“沒有招引蜂蝶的芳香”,“沒有火爆艷麗的姿色”,而只是“將一年有限的生命奉獻給大地,奉獻給晚秋的時節”的波斯菊; 而且,唯獨喜愛它: “波斯菊啊,我心中的愛! ”
作品內在地浸透著作家的主體意識,恰正折射出滿族人的文化心理.
應該特別注意的是,收在《佟希仁兒童文學選集》\\( 2006 年\\) 中的專門抒寫遼寧鄉村滿族兒童生活的散文,如《祖母》《泥火盆》《鞋子》《放爬犁》《家鄉的火炕》《放鷹》等,都著眼于滿族人的禮儀教養、傳統文化,又著力地寫滿族兒童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小事,那個祖母下功夫親手制作的泥火盆,不僅使山村人家一冬天不冷,還能爆玉米花煨土豆,讓鄉間兒童的童年也充滿快樂; 那種男孩們將爬犁拽到山坡高處,然后又像坦克兵一樣沖下山去的情景,又是何等勇猛,何等驚險! 觀念具象化了,生活場景化了,游戲動態化了,恰最能夠凸顯滿族的風情習俗、道德風尚; 最能凸顯滿族人的思想風貌、性格內涵.
佟希仁還擅長寫兒童故事,2010-2011 年,先后出版校園兒童故事集《捕蛇郎》、童話故事集《丑貓怪狗和端端的故事》.那篇用作書名的《捕蛇郎》,寫的是淘氣學生下鄉時捉弄老師的故事.學生惡作劇固然不好,卻也寫出了這些孩子的聰明、勇敢、有膽量,他們小小年紀卻有豐富的捕蛇知識呢.
那篇《丑丫》,寫一個被稱作“丑丫”的初一年級胖女生,平時待人寬容,不多說話.在學校藝術節上,班里的女生舞蹈節目臨時有變,她竟主動出演手風琴獨奏,震撼全場,為班級爭光.其他如《我家的龍》《不稱職家長學?!返鹊?故事個個不同,卻都蘊含著對新一代人的教育觀念和成長理念.那本童話故事集,雖然篇篇作品都運用幻想的藝術方式,更顯奇異和奇譎,但題材仍來自現實的兒童生活,題旨和藝術風格也是一脈相承,有很強的當代性.
冬木\\( 佟乃林\\) : 活潑動人的兒歌童謠冬木已經逝世.但他生前一直在創作兒歌、童謠.他的作品有兒童詩歌集《春娃娃的歌》《幼兒園里花朵朵》等.作品都韻律齊整、節奏明快,極富童情童趣; 而且,大都散發著山區滿鄉的生活氣息,濃濃的民族色彩中洇透著釅釅的地域情調.
如《唱得山村富起來》:
場院大,院場圓,場院像張大唱片.
紅馬拉著石磙飛,吱吱扭扭唱得歡.
唱得金豆蹦出殼,唱得紅米露笑臉.
唱得山村富起來唱得人人心里甜.
如《霜花》:
北風刮,大雪下,玻璃窗上結霜花.
這像雞,那像鴨,三套大馬把車拉.
哎呀哎,怎么啦?
雞飛鴨逃馬毛了.
找呀找,沒影了,太陽公公笑哈哈……如《送香茶》:
騎上我的竹竿馬,小小背壺肩上挎.
馬兒揚蹄嗒嗒嗒,載我飛跑奔邊卡.
解放軍叔叔保祖國,咱去慰問送香茶.
以上詩歌都令人感受到了山鄉生活的和美、幼兒心靈的淳美.這方面的代表作還有《林海是咱祖國寶》《我們雙手繡春天》《丫丫放鴨》等.
冬木還特別注重兒歌創作中的愛國主義和道德品質教育.影響較大的作品如《從小愛祖國》《小烏鴉喂媽媽》《公雞和母雞》《剛栽的小樹苗》等.
冬木兒歌中還有一部分是專門向小孩子描述自然知識的,如《剪出祖國山河美》《青蛙》《蜻蜓》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冬木與他人共同主編《中國新兒歌大系》.他還主編和編選了《幼兒歌謠100 首》《中國童話兒歌選》《中國諷刺兒歌選》等.
鄭小凱\\( 鄭曉凱\\) : 引人入勝的知識童話集《暗殺貓頭鷹行動》,令人震撼的長篇環??茖W童話《追捕水巫》
鄭小凱的童話創作開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出版知識童話集《暗殺貓頭鷹行動》.他的作品,注重感性、知性、理性的有機統一.一篇篇作品,通過懸疑的層層設置、情節的種種布局,使一個個動物、植物的故事在童話幻想中變得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撼人心弦而引人入勝; 更使一樣樣學科學理知識在童話境界中化成可觸摸、可感知的活潑潑、鮮亮亮的形象,沁人心間而令人難忘.正由于此,作品曾多次被改編為童話劇、電視劇、木偶戲、連環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又曾自編自導兒童系列電視劇《玩具世界》,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并獲東北電視劇“金虎獎”.
2009 年,出版長篇環??茖W童話《追捕水巫》.
作品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剛剛結束的背景下,生動、巧妙地描繪了全球范圍內現代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天上的臭氧層被破壞、地上的植被面被損壞,以致兩極冰川消融、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景; 并以此為契機,機智、奇巧地描寫一個與現實生活平行著、較量著的魔幻世界: 就在舉行哥本哈根大會的同時,來自世界各地的水巫們也在召開一個全球性會議,策劃研究對地球、對人類進行報復和反攻.這時,正把“假如我是一朵白云”八個字寫到作文本上的少年羽,被淘氣的水精靈凝兒變成水人.
他隨凝兒飄到空中,飄進了魔幻世界,就有了種種非凡的經歷.他倆與水巫們進行了一次次殊死的搏斗,最終戰勝了有三顆頭顱的水巫女王,得到了拯救世界的那顆水靈珠.書中,真實的地球、壯闊的場面,以及宏大的敘述氣勢、精確的數據內涵、雋永的文學語言、傳統的藝術方式,在當代童話中實為罕見.它在思想上所呈現的強烈的當下感和現實性,在藝術上所體現的濃郁的陌生感和傳奇性,都令人震撼.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鄭小凱的這本書都別開生面,獨樹一幟.他的獨特和別致就在于,書中看似匪夷所思的情節,全部來源于生活的切實存在和人們的切身體驗.但是,翻開這本書,躍入眼簾的卻是出人意料的“我被押上了法庭”,而且,講述得極富情趣.第 4 節“水巫女王”中,寫了水巫們的全球會議.但在作家筆下,見不到巫婆們陰森怪異的面目,聽不到她們陰陽怪氣的聲音,也找不到她們陰險怪誕的行藏,倒是處處展現著來自世界各國的水巫們的高雅的服飾、綽約的風姿、謙和的語調.有意思的是,作家正是由此傾盡全力地揭示威脅人類生活安寧、生命健康的種種“巫術”“魔力”,以及它們與人們之間難以理喻的相互牽扯、纏絞、勾連; 揭示“女巫”“男魔”善于喬裝打扮、粉飾太平,以致人們無法輕易地識破和捕捉它們.第 21 節“決戰水巫女王”,寫水巫女王“突然像蒸發了一樣無影無蹤”的“冰遁”法術,虛擬出一幅幅奇詭迷混的畫面,卻更形象地顯示出水巫女王的動靜變化怎樣在冥冥間左右著人們的天地、掌控著地球的命運; 顯示著水巫女王和水巫們的神秘行蹤怎樣暗中損毀著宇宙星群,怎樣無形銷蝕著大眾身心.水巫女王和水巫們,在書中其實是毀滅自然、破壞環境的載體與符號.
“追捕女巫”,少年羽一次、兩次、三次,手起劍落,削掉了水巫女王的三個頭顱.故事雖然離奇得令人咋舌,卻頗類似滿族民間故事中勇士追殺惡魔的情境.
接著在第 22 節“我的水靈珠”中,少年羽在消滅水巫女王之后,終于得到了藍盈盈的水靈珠,回到了自己的學校、自己的班級、自己的同學中.勇士得寶,造福眾生,是一個圓滿的、欣喜的結局.這樣的藝術方式,也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心理的一種反映.
顯然,鄭小凱雖借鑒西方童話的魔幻手法,卻仍使自己的作品植根于民族土壤之中.他的豐富、大膽的想象力,精湛、獨特的創造力,很現代,很先鋒,卻很民族,很本土.可以看出,這本書中,小主人公的主觀意愿與外部世界的真實情形的巨大懸殊構成了這部作品的內在張力.作家就在面對真實世界的憂慮、焦灼之中,激起人們改變現狀、創造未來的渴望,讓人們的精神得以超越周圍狹小、逼仄、壓抑的生存環境,與小主人公一起,高高地飛翔在天空.也正是在這時,人們會震驚地發現,日常生活里的一切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地球上還有那么多的地方、那么多的人們,需要去關注、去關懷.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問題,往往不只是發生在某一民族和地區,而必然會涉及其他民族和更廣大的地域.應該說,鄭小凱的這部作品,視野宏闊,民族性與世界性兼具.
王立春: 自然題材的童詩,描述民族團結的散文,穿越民族時空的長篇少年幻想小說王立春 2002 年出版的童詩集《騎扁馬的扁人》
獲第六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多年來,她一直堅持童詩創作,常常以東北鄉野上的自然萬物為題材,在活潑的聯想、新奇的幻想中,構筑一種意想不到的情境,抒寫一種回味不盡的情意,令人耳目一新.如《向日葵媽媽》中關于向日葵的比擬內涵,與以往的這類詩作迥然不同,有著鮮活的民族、地域的印記,也有著鮮明的新時代、新生活中涌動的新的思想潮流洇浸的痕跡,是童詩創作中一種全新的藝術方式,大大開拓少兒讀者的想象空間.
2006、2009 年,又出版童詩集《鄉下老鼠》《寫給老菜園子的信》,這些詩作更具靈性和理性.這一方面是因為她的詩中充滿了奇想和妙想,異想天開,又似乎處處是真實的存在,時時是現實的瞬間,親切可信; 另一方面,她的詩中又描寫了萬物和萬象,形象鮮活,卻又似乎處處隱藏著意義,時時包含著哲理,深邃莫測.如《陽光蕎麥》:
稻田是一所貴族學?!骼藵h似的蕎麥喲是不能混進去的麥田里的麥苗也抽出優雅的穗…………蕎麥感到無地自容蕎麥蹚開荒草跑到山上蕎麥踢開石子跑到山上吸一口山風他就把全身的花都開了吞一口山雨他就把果實長成棕色了…………可以看出,她在創作中一直自覺地抵抗市場大潮泛濫的浸漫,而始終使創作植根于本民族生活土壤之中.這些詩,看似不注重押韻,音韻卻正在明快的節奏之中; 看似不強調語言的地域特色,這特色也正在非凡的描寫之中.
王立春也寫兒童散文.如寫暑假里賣冰棍賺學費的《那年夏天》,有趣有味地寫了滿族人的精明與精干.另一篇《聞草而來》,寫見到盲人快樂地逛植物園的情景,又有聲有色地寫出祖國這個民族大家庭的和諧與和美.這些作品也蘊藉有致地寫出了民族心理狀態的新發展.
王立春還寫少兒小說,短篇、長篇都有.由于她的家鄉遼寧阜新是一個蒙古族自治縣,從小與蒙古族小伙伴在一起,她的小說的主人公就常常是蒙古族少年兒童.短篇小說《三根蠟》《那淡紅色的小河》,寫那個年代里不同民族人聚居的村子之間發生的事情.寫了蒙古族小孩、大人的善良、正直、篤厚的美德.作品所包含的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的歷史內涵,以及民族團結的客觀存在,使兒童文學民族性更為具體、更覺生動.
近年來,王立春潛心創作長篇小說.2011 年出版的“葵花公主系列”---《葵花公主與黑寡婦》《葵花公主與草原白狼》,是兩部寫內蒙古草原生態的長篇幻想小說.兩部小說都以葵花公主---草原蒙古族女孩席寶倫為主人公,她與友人草原白狼、草原萬物一道,使與日輪花一起吃人吃牲畜的、陰險的黑寡婦蜘蛛露出了真面目.正義戰勝邪魔,善戰勝惡,這是蒙古民族民間童話的傳統主題,王立春從中學習、汲取; 同時,又從拉美文學中借鑒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使小說的藝術方式更加豐富.兩部作品中,除了以童話幻想表現歷史與現實的穿越,還引入民族神話傳說,在時序交錯、敘述多元、呈現荒誕等方面也有所采取,使民族文化的展現更加適合民族兒童的審美意識.
肇夕: 空靈飄逸的少年童話,富于哲思的幼兒童話肇夕致力于童話創作.2006 年出版了童話集《繞樹一小圈兒》.2009 年又出版幼兒童話《小東西簡史》,肇夕以小朋友最最熟悉又不很熟悉的瀟灑馳騁的語言,描述了這個世界上最最普通又不算普通、最最好寫又不太好寫的小東西們.講了它們有點淘氣、有點搞怪,卻又有著夢想、有著心思的滑稽、感人的傳奇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其實是誰也看不見的,也有的至今還擱在某個小朋友心里、誰也沒告訴過的.但,肇夕卻能夠對小朋友周圍的這些小東西做如此精妙地探究、思索,做如此精致地安排、講述,可見她對四面八方“小東西”們的摯愛和深情.
顯然,肇夕的幼兒童話顯得更加獨特而殊異.
\\( 一\\) 似幻似真寫進書里的小東西,除了小孩兒,就是那些整天不知在說些什么的昆蟲兒、小動物、植物們,以及不知有沒有說過話的小土堆、小石頭、小河、小星星、云朵兒什么的.“大白鵝出場了”,它就成為小朋友最喜歡的小東西,它聽到了小朋友跟玩具說話,就用鵝毛筆在樹葉上寫下了許多好玩的故事.比如,那只在媽媽雜物間里發現了大世界的單眼皮兔子呼呼,那匹要把游樂場統統都跑遍的快樂小木馬向東跑,那棵發明了豆芽菜的唱歌的芹菜,等等,都是幻想里的真實故事,是一種幼兒心靈的真實.
\\( 二\\) 又淺又深書中所寫的每一篇故事,都是幼兒生活中很細小、細瑣的事,就如《嗚哩嗚哩泡泡豆》《打呼?!贰栋⑻纭贰缎∧ú肌返鹊?但,任何小事背后都有一個大的場景、大的社會,童話的內容雖微茫,意蘊卻微妙.
小東西簡史,其實是幼小兒童心靈史,在每一則關于小東西的小童話中,都包藏著一個關于長大和長成、人世和人生的深刻話題,并由此昭示了滿族人的道德觀、價值觀.比如《花木頭》,寫花木頭以前是一棵樹,活著的樹開花結果,有鳥蜂飛來; 死了的樹成為鉛筆、窗子、馬車,也很好玩.對生命價值的認識竟是這樣淺易.
\\( 三\\) 亦莊亦諧由于這本書中無處不在的微妙和美妙,就使每一則童話都顯得生動和靈動,也更富有戲劇性.
常令人感受到一種洇滲著活潑情趣的幽默和彌漫著稚真情思的詼諧.讀一讀那篇《瞌睡蟲兒》,那只小小的瞌睡蟲兒,也有自己的理想呢.不過,它貪玩,總愿意和小動物們一起做夢; 所以,一到白天它就被關起來,以免小動物們睡個沒完.故事里最為動人的幽默,莫過于小瞌睡蟲把睡不著覺的獅子校長拉進了夢里.它讓失眠的人入夢,讓可疑的人發困.原來,小瞌睡蟲也有長處,也能做好事.故事里的哲理就很有深度.更有意思的是,小小的童話故事里竟有著兩個延續性的幽默波瀾,可笑背后顯示了睿智,作家對掩藏著的生活本質的把握顯而易見.
顯然,幼兒童話雖然短小,卻也能因作家的別具匠心而別有洞天,更因作家的深妙構思而深入淺出.
就因為這樣,這些童話雖是寫給幼兒的,卻被稱為哲學童話.在滿族兒童文學中,這樣的書很是難得.
此外,也有一些滿族作家,雖然不專門為兒童創作,但他們寫的一些作品,或采用了童年視角,或描述了美麗自然,或追記了難忘世事,或抒寫了心靈感悟,也受到兒童讀者的歡迎.如于曉威的短篇小說《游戲的季節》,路地的散文《足跡》《種子》,華舒的組詩《早春的故事》等.
可以看到,當代遼寧兒童文學,正呼應著時代的旋律、民族的呼喚,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