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在兒童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兒童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能夠幫助兒童形成是非、善惡、美丑等價值判斷.隨著文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兒童文學翻譯日益頻繁,兒童文學翻譯不僅要遵循文學翻譯規律,還應該符合兒童的閱讀習慣、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等,這就為兒童文學翻譯帶來許多挑戰.本文試圖從目的論的視角出發探討兒童文學翻譯,并為兒童文學翻譯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一、翻譯目的論的內涵
目的論又稱譯文目的論,興起于20 世紀60 年代,是功能翻譯理論的分支和普通翻譯理論的基礎,它將焦點聚集于翻譯目的上,彌補了傳統翻譯理論的不足之處,并為翻譯理論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目的論最早是由德國翻譯家漢斯·費米爾提出的,費米爾認為,決定翻譯目的的是譯文預期的接受者,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交際需要、譯文期待; 所有的翻譯都應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目的原則是首要原則,目的決定方法與途徑,翻譯目的決定著翻譯策略選擇和整個翻譯過程; 連貫原則要求譯文符合語內連貫標準,能讓譯文讀者理解原文的意義內涵; 忠實原則是指原文和譯文之間應有語際連貫,譯文能夠忠實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
當翻譯目的是為了再現原文文本特色與藝術風格時,忠實原則與目的原則就是統一的,譯者應努力再現原文風貌;當目的原則要求譯文和原文存在某些功能差異時,忠實原則就會變得不適用.當翻譯目的為了保持譯文連貫通暢時,連貫原則與翻譯目的即相統一; 當翻譯目的對譯文通暢要求并不嚴格時,連貫原則就會變得不太適用.
二、兒童文學與兒童文學翻譯
\\( 一\\) 兒童文學的內涵及演變.兒童文學是指以兒童觀點為基礎、兒童為目標讀者的,能迎合兒童閱讀興趣且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的文學作品,通常包括故事、寓言、謎語、兒歌、劇本、童話等,兒童文學有著主題突出鮮明、語言淺顯易懂、內容生動形象、喜聞樂見、富有童趣的特點,有助于培養兒童的語言能力與形象思維,豐富兒童的審美情趣與想象力.
兒童文學形成于 18 世紀中葉,盧梭的《愛彌兒》就是一部兒童傳記性小說,安徒生童話的問世標志著世界兒童文學進入繁榮發展期.20 世紀之后各國的優秀兒童文學不斷涌現,使兒童文學進入第二個繁榮發展階段.中國傳統社會對兒童教育重視不夠,沒有出現專門的兒童文學,直到新文化運動之后兒童文學才以獨立的形態出現.
\\( 二\\) 兒童文學翻譯的特點.從年齡與心理上看,可以將兒童讀者分為幼年期讀者、童年期讀者、少年期讀者,不同年齡段的讀者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水平.幼年期讀者注意力不集中,非常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需要用色彩艷麗的插圖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童年期讀者的形象思維有所發展,閱讀能力有所提高,對知識、文學、美學等有了初步認知,所以童年文學應構思新穎、形式多樣、意蘊深厚,將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融為一體,以激發小讀者的閱讀興趣; 少年期讀者有了選擇判斷能力和審美興趣,所以少年文學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深刻性.
兒童文學要有趣味性、驚險性等特點,能夠反映兒童生活中的快樂、迷茫、苦惱等感情狀態,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帶領兒童探索未知世界,如《愛麗絲漫游仙境》、《哈利·波特》、《木偶奇遇記》、《格里夫游記》等都是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
想象力能為兒童創作另一個世界,引發兒童的好奇心,緩解現實世界帶來的種種壓力,如《哈利·波特》中就由巫師們的魔法世界與普通人的麻瓜世界組成,在魔法世界中有各式各樣的魔法,麻瓜世界中的普通孩子---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中卻是正義、善良、勇敢的化身,這些正好可以滿足兒童的心理需求.兒童文學有著鮮明的教育性,能夠影響兒童的精神世界,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必然是弘揚民族精神、宣揚道德風尚的良好載體,能夠培養兒童正直、勇敢、謙虛、自信、善良等品格.自清末開始,我國就開始翻譯國外優秀兒童文學,一些經典兒童文學不斷被重譯再版,但兒童文學翻譯不同于成人文學翻譯,從事兒童文學翻譯的都是成年人,他們的思維特點與兒童有著巨大差異,在翻譯兒童文學時他們會受成人思維認知的影響,為了使兒童文學翻譯更加接近兒童的認知水平與審美能力,要選取適當的翻譯策略.
三、目的論影響下的兒童文學翻譯
\\( 一\\) 譯出“童心童趣”.兒童文學的閱讀對象是兒童,因而,兒童文學翻譯時應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盡量保持原作的藝術風格,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童趣,能為兒童所接受和喜愛.具體而言,要用幽默風趣、富有兒童特色的語言描繪兒童的生活與心理,與兒童產生心理共鳴.
兒童文學家陳伯吹說過,優秀的作家愿意和兒童站在一起,能夠從兒童的視角出發觀察世界,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以兒童的心靈去體驗,這樣就能創作出兒童喜歡的文學作品.
如《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的“I'm sure I'm not Ada……Besidesshe's she,and I'm I,and - oh clear how puzzling it all is! ”就應翻譯為“我知道我一定不是愛達,因為她的頭發有那么長的小圈兒,我的頭發一點也做不出圈兒來……”,這就將愛麗絲自言自語的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小圈兒”表達了愛麗絲對卷發的認識,也表現了小女孩兒的天真可愛.生動性、趣味性也是兒童文學的必要條件,通過疊詞、擬聲詞、兒化音等能使語言變得生動活潑,富有童心童趣,滿足兒童的文學欣賞需要.如美國童話小說《夏洛的網》中,“Chew your food thor-oughly and eat bit of it”可以翻譯為“把你的食物嚼爛爛,把它們吃光光”; “that people are very gullible”可以翻譯為帶有兒童稚拙、純真口吻的“人是阿木林”.再如《格列佛游記》中“Then I saw this frolicsome animal frisking and leaping up anddown till at last he came to my box”,講的是一只猴子上躥下跳,忙個不停,可以譯為“那個調皮的家伙在那兒蹦蹦跳跳、上躥下跳,鬧個不停,最后跳到我的箱前”,這些疊詞使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童趣.
\\( 二\\) 用詞簡單準確.在翻譯兒童文學時,應充分考慮兒童的理解能力,對涉及文化差異的內容,更應慎重考慮兒童的理解能力.《愛麗絲夢游仙境》中“Curiouser and Curiou-ser?”cried Alice \\( 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就可以翻譯: “越變越奇罕了,越變越稀怪了! ”阿麗思自己詫異到那么個樣子,連話都說不好了.通過詞語的重新組合既保持了譯文的連貫性,也生動表達了愛麗絲犯錯時的情景,使小讀者領悟到原文的趣味性.
由于兒童的詞匯量有限,理解能力差,因而翻譯時應選擇淺顯易懂、生動形象的詞語,使兒童在頭腦中產生具體的形象.兒童小說《格列佛游記》中,“that whichfirst surprised me……was about twenty feet high”,就能翻譯為“首先令我吃驚的是草的高度,那片快要收割的草地里,草有二十英尺高”.擬聲詞是指模擬動物、人或自然界聲音的詞語,有著具體生動、惟妙惟肖的特點,能增加語言的音樂美和趣味性.在兒童文學作品《毛絨兔》中“For at least two hoursthe Boy loved him……and there was a great rustling of tissue pa-per”,譯者將“a great rustling of”譯為“窸窸窣窣”,這使兒童想到拆禮物的情景,給兒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漢語中兒化音也是常見的語言現象,它能夠使語言親切溫和、情感細膩,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使用兒化音也是很好的兒童文學翻譯方法.《毛絨兔》中“He wandered off to pick flowers,orplay at brigands among the trees”,就可以翻譯為“男孩兒到樹林里去,摘摘花兒,玩玩兒叢林大盜的游戲”,其中的“摘花兒”、“玩玩兒”生動展現了男孩兒樹林嬉戲的場景,表達出一種天真爛漫的情懷,體現了男孩兒對毛絨兔的無限喜愛.
\\( 三\\) 句型簡單易懂.英語語篇的長句較多,而漢語中的長句較少,因而,在兒童文學作品翻譯時應化長句為短句,給兒童留下更多思考與喘息的時間,使他們能夠流利地朗讀作品.另外,兒童與成人不同,他們對節奏、韻律等更感興趣,如許多學齡兒童能將古詩倒背如流,兒童文學翻譯時應充分考慮兒童的這些思維特點,使譯文內容通俗易懂,有著較強的節奏感與韻律感.
童話小說《夏洛的網》中,“So while thechilden swam and play and……Where it was warm and moist anddelightfully sticky and oozy”,就可以翻譯為“因此,當兩個小伙伴游泳、玩耍、互相潑水時,威爾伯在河邊的爛泥里舒服極了,爛泥暖暖和和的、濕嗒嗒的、黏黏糊糊的,舒服極了”,用生動形象的形容詞、簡短的語言,使整個篇章富有節奏感、韻律感.
在兒童文學翻譯中,譯者應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特殊性,充分考慮兒童的身心特點、審美需求、思維與認知水平等因素,[7]將“目的原則”作為翻譯的首要原則,從語內和語際兩方面入手選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克服傳統翻譯行為的缺陷,有目的、有方向地進行翻譯,將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介紹給國內兒童讀者.
【參考文獻】
1. 張道振. 論周作人的兒童文學翻譯思想[J]. 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 3\\)
2. 陳伯吹. 兒童文學簡介[M]. 武漢: 長江文藝出版社,1982: 72
3. 姜淑芹.《哈利·波特》研究綜述[J]. 內蒙古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 1\\)
4. 張南峰. 走出死胡同,建立翻譯學[J]. 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5\\( 3\\)
5. 蔣海清. 翻譯學中的功能主義---目的論[J]. 社科縱橫,2005\\( 6\\)
6. 諾 德 著; 張 美 芳 等 譯. 譯 有 所 為---功 能 翻 譯 理 論 闡 述[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73
7. 張魯艷. 兒童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處理---兼評《愛麗絲漫游奇境記》[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