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詩史觀
作為"詩界革命"的主要倡導者,梁啟超詩學"三主張"思想在近代詩壇產生了較大影響。但細觀《飲冰室詩話》,可以看出,其詩學理論不僅僅局限于"三長兼備",即上文所講的新意境、新語句、古風格三者皆達。梁啟超生平注重史學鉆探,以其大量的研究和豐富的著述開啟了近代新史學的探索之路。在治學方面,他更是認為不論學術探究還是文藝作品"皆函史性",稱"當思人類無論何種文明,皆須求根柢于歷史。"并一再強調"中國古代,史外無學,舉凡人類智識之記錄,無不從納于史。"由此可以看出,梁啟超為學,始終包含著濃厚深沉的歷史意識,其詩學思想也不例外。
"詩史"之說,最早見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詩》:"杜所贈二十韻,備敘其事,讀其文,盡得其故跡。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用詩筆書寫了自己在安史之亂中的見聞和感受,全面又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被稱之為"詩史".
關于杜甫"詩史"之稱,首先,主要是因為唐代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如著名的敘事組詩"三吏"、"三別",即是在九節度兵敗鄴城,為補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時所作;其次,杜甫有些詩,可以補史之失載,如《三絕句》寫渝州、開州殺刺史之事,未見史書記載。最后,杜詩提供了比歷史事件更為廣闊、更為具體也更為生動的生活畫面。其實,以詩寫史的傳統,并不是始自杜甫,漢末時期,曹操善于向民歌學習,開始借樂府寫時事,如傷時憫亂之作《蒿里行》,其中所寫"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完全實有其事。明人鐘惺評價道:"漢末實錄,直詩史也。"由此可見,"詩史"一般是指詩人以詩歌的形式來記錄社會現實,反映一個時代的歷史風貌。梁啟超素來重史,他繼承了傳統詩學中的"詩史"精神,并賦予新的理解和思考,表現在《飲冰室詩話》中主要有兩個方面:
1.從詩的角度出發,以詩歌內容記載歷史實事。
梁啟超在《詩話》開篇即表明,是為近人師友之詩"錄之為一集",相比于其他詩話而言,《飲冰室詩話》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收錄了大量同時期詩人時代氣息濃厚的作品。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雖悲嘆壯懷未了,但他并沒有因此消沉,從政治宣傳轉向文學鼓動。在詩學方面,他多方搜集時賢之作,一方面勉勵革命青年,另一方面這些詩作也再現了維新變革時期一段史實,反映了新詩學萌生的時代氛圍和思想背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近代社會變革在文學領域中的表現,是有關"詩界革命"發生的重要史料。符合梁啟超具有紀實品格的詩作在《詩話》中大致有三類:
一是可以補史之未載的作品。在《詩話》一九四則中,梁啟超十分欣賞李根源、楊發銳二人輯錄關于騰越之詩歌的做法,認為此類詩歌"或足供種俗之調查,或足補歷史之殘缺,皆瑰寶也。"其中,摘錄了近 20 位詩人描寫騰越境地風情人俗、景觀事物的作品,如王堯衢的《詠騰越邊地種人詩十首》其二《妙玀玀》:
(妙玀玀皆土蠻官舍之裔,與黑白諸種玀玀迥異。耳圈環,常服用梭羅布。婦人衣胸背妝花,前不掩脛,后長曳地。衣邊彎曲如旗尾,無襟帶,上作井口,自頭籠罩面下,桶裙細摺,專資射獵為生活。有喪則闔寨醵資為助。)官娜營長異諸蠻,胸背妝花婦女顏。跣足踏歌真個妙,蘆笙吹罷舞衣還。
騰越(今騰沖一帶)邊地在未受現代文明洗禮之前,屬于蠻荒之地,群山環繞,種族繁多,多以狩獵、打漁等方式生存,由于遠離文化中心且居住環境封閉,受到較少人關注,其發展歷史更是鮮為人知。透過上述詩歌我們可以了解到在騰越之地生活的種族人群以及他們的基本概貌,方便外界對其了解,并有利于進行溝通。李根源、楊發銳將描述騰越的詩歌整理收集,著實填補了史書未載的殘缺空白之處,因此,獲得梁啟超大力贊賞,他將此類詩歌大量刊載,"以廣其傳,且志搜討之勤。"二是記述時局黑暗,表現國事的作品。相對而言,梁啟超收錄的第一類作品并不多,更多的是同道者的"革命"之作,主要表現近代社會狀況,如五一則錄黃公度《三哀詩》,為庚子義和團之亂死難之士悲歌,其二紀吳季清先生之死,事事詳實:
此客甫斷頭,彼奴復流血;亂刃百雨點,混殺到手猾。狾犬狂號跳,奔馬肆蹄嚙;但是縣衙人,一見輒摧捽。郎當子若孫,衣破腳不襪;同寮不肯留,望門走托缽。指名遍搜牢,牽發互瓣結;驅羊入屠肆,執箠尚鞭撻。天堂變地獄,肉花碎片割;同時遭荼毒,彼此造何業?
讀之,讓人感覺莫不悲慘壯烈,不論識與不識吳先生,都痛心疾首。梁啟超認為此詩為"戊戌北京、庚子漢口諸烈以外一大悲慘之紀念也",所刻畫事件真實詳切,可"錄之以備后之作史者參考焉".此外,《詩話》五八則中,梁啟超說道:"近日時局可驚可怛可哭可笑之事,層見疊出,若得《西涯樂府》之筆寫之,真一絕好詩史也。"于是他便從各報中摘錄了數章"謔而不虐,婉而多諷"的樂府之作,或言新文學運動,或現辰州教案事件,都是寫當下之事。關于樂府詩,本就繼承了古詩美刺諷喻的傳統,梁啟超推崇以樂府這種筆法寫時局,可見,他對詩歌表現社會現實,反映歷史現況的"詩史"創作方法表示服膺?!对娫挕啡膭t所收錄的新樂府《哀星軺譏辱國也》,也是寫當下時事,梁啟超得之后便"急攫以實我詩話",評價到"香山、西堂不是過也。"因記錄維新變革時期的歷史活動而被梁啟超收錄《詩話》中的作品還有很多,如狄平子《平等閣筆記》"記述兩年來都中近事,字字令人劌心怵目。"少瘦生《遼東感事》十二首,讀來"長歌當哭,普天下有心人胸中之公共塊壘也。"丁叔雅《感事》"以二十八字寫盡當今時局。"等等。
第三類是以詩表現他國歷史。流亡日本后的梁啟超,廣泛地學習和研究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博考他國歷史發展道路,希冀放眼世界,以求資鑒,因此,他在《詩話》中也大量收錄了諸如嘉應健生"述南洋歷史現狀及救治之法"及狄平子分析日本初期屈降于俄國原因的《感事》四絕等詩章。一九 O 則錄駐古巴大使懺余生《紀古巴亂事有感》十律,其三曰:
魚麗于網雉罹羅,只怨嬴秦法太苛。鋌鹿失途終走險,戰龍流血漸成河。
奇兒帳下頭顱賤(革命軍初起,黨首為西班牙政府捕逮者三百余人,盡以鳥銃擊殺),老將燈前涕淚多(1813 年,士人揭竿再起,主動者多三十年前革命舊人,蓋世代與政府為仇者)。欲作包胥何處哭,那堪衢巷有笙歌(時西班牙督師巴蘭谷用兵鎮靜,每夜公園陳軍樂,游女如云,又開跳舞會以安民心)。
當時古巴民政兩黨因爭選舉而構亂,美國遂以兵艦相加,奪其政權,這十律便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古巴境內的時局狀況,其三以中國本事起興,接著講述古巴革命軍為保衛政權而流血犧牲,國民悲痛,外敵承歡,再現古巴國難臨危,社會動蕩不安的歷史畫面,讀來凄咽幽絕。梁啟超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此真有心人之言,不能徒以詩目之。即以詩論,杜陵詩史,亦不是過矣。"認為此十律備有杜甫"詩史"精神,不僅為海外史料之記載,且錄之詩話,以警告我國人:讀古巴之政變,不可不以史為鑒,"黨界之足以亡國,內亂之足以召外兵",而我故國山河定不能重蹈覆轍。
梁啟超所推崇的"詩史"觀,表達的不僅是以詩歌的形式記錄史實,表現深刻的社會內涵,更重要的是以詩存史,以求自鑒。他認為"歷史的目的在將過去的真事實予以新意義或新價值,以供現代人活動之資鑒。"在近代文壇中,梁啟超最為敬仰的是開一代風氣之先的黃遵憲,稱"公度之詩,詩史也",頗加盛贊,對其創作的組詩《朝鮮嘆七解》,認為是朝鮮當日政局和歷史環境的重現,梁啟超讀此詩后,不禁感慨言:"乃者俄、日戰機,懸于眉睫,區區朝鮮,朝露之命,蓋可知矣。而隨朝鮮之覆轍者,復將有一巨靈在。"他從朝鮮戰爭的告急意識到中華民族面臨的深刻危機,警醒國人朝鮮今日之歷史未可知不是我國將來之現狀。由此可以看出,因詩以知史是梁啟超贊許的創作方法,知史而自鑒才是其創作的目的。
2.從史的角度出發,以史家眼光觀照詩歌品格。
《詩話》中他贊揚希臘詩人荷馬是"古代第一文豪也",其詩篇是"今日考據希臘史者獨一無二之秘本。"稱道近世詩家如莎士比亞、彌爾敦等人,"其詩動亦數萬言。偉哉!勿論文藻,即其氣魄固已奪人矣。"梁啟超倡導新詩學,一再強調新詩學的創作應該學習西方史詩的寫作經驗,同時注重吸收傳統"詩史"觀的思想資源,就是希望史實記載與詩歌創作可以相互觀照。梁啟超贊許以詩包涵深沉廣闊的歷史知識,但他選詩論詩,同樣離不開自身所處的時代環境,離不開近代社會現實的需要。
因此,梁啟超"詩史"觀的第二重向度就是從史的角度出發,選詩論詩以史家眼光觀照詩歌品格,同樣包括詩人品格?;厥字袊?80 年的歷史,從鴉片戰爭開始(1840 年)到五四運動(1919 年)爆發這一期間,中國歷經了清王朝晚期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一段歷史,也是中華民族歷經苦難的一段歷史。近代內憂外患的國情造就了一批愛國仁人志士,他們為維護中國主權和中華民族利益挺身而出,臨難不避,極具啟蒙精神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就是其中代表。他們是動蕩年代里不約而合并肩前進的英杰朋儕,彼此欽佩,互為傾倒。文化思想上,游疑徘徊在傳統與西學二者之間,并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命運新走向的文化價值觀。近代詩學就是處于這樣的思想背景中,切身經歷過國家變亂和探究西學后的梁啟超,在論詩時必然會彰顯時代特征,關注民族精神的重鑄。他認為要讓中國立于世界,關鍵在于塑造"四萬萬人之民德、民智、民力",在于培育"新民",出于這樣的意識,梁啟超在《詩話》中提出一重要命題--"詩肖其人".詩如何"肖其人"?從梁啟超頻頻出現的"穆然可見其為人"、"詩外常有人"、"略窺先生"等評語中可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時事之變鑄就詩人直面時代的真性情、真理想;二是詩作本身映射出的詩人人格魅力,堪稱時代英雄的人物品格。
梁啟超《詩話》中摘錄的作品,大多表現的是詩人"憤時勢之不可為,感時事之不遇"的時代心理癥結,是他們立于時代風潮浪頭意在天下的理想。他們憂念時局,關心社稷,時刻牽掛著國家的安危,如四九則錄狄平子庚子秋東渡日本時,在舟中所作四絕,其一曰:"急雨渡春江,狂風入秋海。辛苦總為君,可憐君不解。"寥寥數筆,就道出了詩人身世之感,君國之憂,耐人尋味。詩歌前兩句不過是寫自然現象,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匠心獨運,生動地刻畫了詩人不管春夏秋冬,不論狂風暴雨,都能夠為國為君,奮不顧身的形象,然而,詩的最后發出一聲"可憐君不解"的嘆息,即使懷有滿腔愛國熱忱,一心忠君,但最終還是得不到理解,可憐"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憂患意識,自鳴不平的真性情。梁啟超評價言:
"吾酷愛之,謂其為《離騷》之音也。"再如自署震生的《甲辰二十八初度自述一百韻》,作品中詩人自省二十八年來苦心口耳末學,卻終無何用,面對"神州陸沉",國家"四面楚歌"的現實,激發起他對新學新知的追求和向往,"拔弦痛飲更高歌,世變蒼黃何窮曰。來日苦少去日多,高天厚地安可待。"這首自述既是震生面對時變的心路歷程,也是整個近代知識分子思想經歷的真實寫照,面對這種觸時勢以感慨的"真性情",梁啟超是深有同感的,并極為贊賞,評曰:"工力甚偉。讀之可覘其志也。""詩肖其人"還在于詩作中對詩人生平行跡的要述、情性品志的傳達,重在表現詩人之高尚人格。梁啟超素來重視詩人人格培養,在關于研究屈原、杜甫、王安石等人的論文中,都會涉及到人格問題的討論,他強調這是中國文人在儒學傳統浸潤下"求仁"、"修身"的首要價值取向,對文學作品的創作至關重要。戊戌變法失敗后的梁啟超,逐漸把維新改良的思想凝聚在培育具有新理想的"新民"身上,欲重鑄民族精神,重塑民族靈魂,所以他大力贊賞志行高潔的豪杰俊士,在《詩話》中更是一再稱道譚嗣同、舒潤祥等同道中人"志節學行".梁啟超這樣做,不僅僅是歷史成就了這么一批人,同時也是出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說,梁啟超論詩離不開歷史,離不開時代的發展變化,那么他所希求的具有高貴品格的人物,必定是擔當得起時代重任,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先驅者,他認為"故今日中國所相需最殷者惟先時之人物而已","先時之人物者,實過渡人物也,其精神專注于前途。"如六四則,錄譚嗣同《莽蒼蒼齋集》中一首登衡岳祝融峰時所作的詩歌:
身高殊不覺,四顧乃無峰。但有浮云度,時時一蕩胸。地沉星盡沒,天躍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龍。
祝融峰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光緒二十一年秋天,年僅 26 歲的譚嗣同登上此峰,寫下了這首恢宏闊大的詩篇。首聯"殊不覺"三字道出詩人年輕有活力,不覺得此峰高不可攀,充滿奮發向上的精神。"四顧乃無峰",更是以夸張的手法顯示出詩人博大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尾聯連用比喻,將洞庭湖看作是"半勺水",足見詩人氣概之宏大,又將自己化為湖中之龍,即將要飛騰升空,主宰世界的遠大志向躍然紙上。梁啟超評價言:"此何等自負語!先生作此詩時,皆未出任天下事也。先時之人物,其氣魄固當爾爾。"面對國家被欺壓蹂躪,譚嗣同作為中國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一心為國家存亡奔走呼號,在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捕入獄?!对娫挕芬话藙t錄其《獄中絕筆》:"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之后,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斬于菜市口,他那種愿以頸血刷污政,視死如歸的精神不僅直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同時也為人民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實為梁啟超推崇的"先時之人物".這等人物,在《詩話》中贊揚的還有很多,他們都是在中國腐敗的社會中,"欲以彼鬼蜮競爭以行其志"的時代先驅,如黃公度、康有為等人?!对娫挕分?,梁啟超借符合"先覺者人格"標準的詩作,將其中傳達的人格力量作為予以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從而將改造國民性,重塑新精神為主旨的啟蒙精神貫穿到傳統"詩史"觀的內涵當中,是對"詩史"觀一種新的認識與思考。
梁啟超的"詩史"觀是與近代這一時期的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他以詩存史,既保存了這一段波詭云譎的風云政變,又符合其返觀自察、啟蒙的思想要求,同時,還對傳統"詩史"觀作出了新的探索,拓展詩學發展的新路徑,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