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是臺灣知名的童詩創作者, 他筆下的童詩處處閃現著質樸本色的真美。 質樸是一種美學品格, 在形式上語言平實不雕琢, 內容上 “扎根于自然與生活”, 表現的是一種簡約、 自然、 樸素的風格, 體現了事物真與善的本質特征。 林良的童詩精簡短小, 不事雕琢, 淺白、 簡約、 自然的淺語呈現出了淺白如話、天然去雕飾的極具質樸美的語言品貌。 質樸的詩來源于生活, 林良用他那童趣盎然的筆法將童詩中的意象置入生活當中, 著重進行生活化場景的特寫, 閃現出了真樸簡單的意味。 而且, 詩人是俯下身來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來寫作的, 所以, 在他作品中, 反映出的是兒童的簡單的素樸的思維, 顯示出的是孩子對世界對生活純真的愛與情。
一、淺白如話的詩語呈現
如果詩歌按語言的修辭多寡來劃分, 大致可分為繁復濃艷和簡約真率兩類。 林良的童詩的語言風格自屬于后者, “為兒童創作時, 應該都要使用國語里比較淺易的部分”。 在詩語的表達上, 詩人慣用淺白、簡約、 省凈的語言來勾勒出了一個極富童真詩美的詩歌世界。 語辭的淺近自然、 兒童口語的巧妙入詩, 淺近并不平乏, 真率又彰顯童趣, 使他的詩歌呈現出了淺白如話、 天然去雕飾的質樸美的語言品貌。
提煉兒童日常生活中的口語或者是模仿兒童生活中的稚語作為作品中的語料是林良作品在語言方面的特色, 他曾說過, “成人為兒童寫詩, 應該用兒童所熟悉的語言來寫作”, 而兒童所熟悉的語言就莫過于孩子們平日口語了。 詩人在精選這些新鮮有趣又生氣盎然的童稚之語入詩, 即是口語的化用則淺白易懂,但經過詩人的篩選則去蕪裁汰、 存留精華, 所以淺白、 簡省、 自然而不失童趣, 而且還展示出了兒童詩語言極具天然本色的美感。
天上月亮圓/兩只黑貓不要睡覺/一只說: 月亮像大餅/我要把它吃掉/一只說: 月亮那么美/不許把它吃掉/要要要! /不要不要不要! (《兩只黑貓》)此詩中的中的語言淺白自然, 詩的主體部分就是兩只黑貓對話場景的描述, 可兩只小動物活潑可愛又相互爭執的形象則通過這簡短有趣的月下對話表露無遺。 其實這意象是兩個孩子形象的代指, 對話也是純粹的兒童式的口語, 雖然比喻簡單造詞也是口語化了的, 卻散發著夸張大膽的想象與稚趣意味。 尤其詩末的 “要要要/不要不要不要” 是格外的精彩之筆, 就像兩個憨厚可愛的幼童望著天上的月亮商討要不要把月亮吃掉而引發的逗人發笑的口角之爭, 不過是簡單又運用的恰到好處的幾句稚語, 幽默詼諧的童稚之趣滿溢紙面?!皟和腔顫姸鴨渭兊?, 因此淺顯易懂的語言, 不僅要口語化, 還要能夠用正確的語言寫作, 過多華麗而抽象的詞藻, 或者在作品中透露太多的成人的觀點, 對兒童而言都不大適合”
詩人在處理童詩的修辭上, 很少用形容詞之類的繁復的修飾語, 林文寶曾指出童詩創作的原則其中之一便是, 在童詩中不可用上太多的形容詞, 因為兒童的視覺, 在知覺上, 對行動的感知要勝過事物的本質。 所以, 詩人在處理童詩的語言上, 不像金波慣用水彩畫般的描繪性的語言, 林良的童詩是簡單的幾筆白描勾勒則形神俱出, 文辭修飾的不多, 語言干凈如雨后的空氣, 質拙樸實卻又耐人回味。
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 /只有雨天, /青蛙才來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小蘑菇》)全詩詩體簡短, 主要由字數較少的短句構成, 形容詞之類的修飾語也極少, 語言樸實無華、 簡略,卻把蘑菇這個豐富的耐人咀嚼的意象形神具出的展示出來, 蘑菇可以是一個渴望友情的孩子形象的象征,也可以理解成是一個空巢老人渴求子女的關愛, 簡單平實的幾筆白描, 卻使詩歌具有多重闡釋與無限生發的可能性。 與之類似的還有 《路燈》:深夜里, /街上靜悄悄。 /走路的人看到路燈, /就像看到一個/醒著的人。
不過二十字的小詩, 卻把路燈在千家萬戶深眠的夜里獨自擎燈孤守黑暗時一種堅守的姿態表現出來。
所以, 林良童詩的語言樸素平實但不平乏, 稚拙樸實的詩語中總是有著耐人回味的地方, 因此, 淺語在展示語言的天然本色美的同時也顯出深意。
二、意象生活化情景的特寫
“詩人的創造靈感與對生命的敏感與經驗都凝聚于意象之中”,林良在一次采訪中曾經說道: “我有許多作品都是寫我的家庭跟我的生活經驗” 所以, 詩人將他的日常生活經驗觀察所得凝聚到他的童詩意象當中, 在處理那些有趣充滿生氣的意象的時候, 總是愛將他筆下的物象融入現實生活情景當中, 并進行生活化的特寫, 將生活中樸實的情感與客觀物象結合, 生發出了極具生活特色的意象。 席勒曾說過:“樸素的詩是生活的兒子總是將人們引到生活當中去”, 所以, 不管那些童詩中的意象是自然界的植物或是動物亦或者本身就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 它們進入了某種生活化的場景當中。 也正是對這些意象的生活化情景的特寫才最易引起兒童的共鳴。 在顯示純真想象的同時, 又引人進入到別有意趣的生活情境當中, 給人以樸素之感。 因此林良童詩意象的生活化的處理造成其真誠樸素的詩風, 但又不會淪入到庸?,嵤碌姆ξ吨?, 而且還閃現出了生活真樸簡單的意味。
他的大部分題材, 便是以家庭生活為主, 因此有一部分作品中塑造的詩歌意象也是由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構成, 立足于生活表現生活, 他為孩子寫詩, 用孩子的眼睛從生活中去發現溫情與智慧, 所以直接取來源于生活中的意象樸實卻意味不淺。 例如在 《沙發》 中:人家都說, /我的模樣好像表示/“請坐請坐”。 /其實不是: /這是一種 “讓我抱抱你” 的姿勢。
沙發是生活當中最常見的坐具, 可是詩人卻讓這個樸實的意象說話, 意象化被動為主動, 不是一般人所想的 “請坐請坐” 的謙讓客套之語, 而是很貼心流露著默默溫情與詩意的 “讓我抱抱你” 樣子。 簡單的意象之語, 卻是生活當中最為溫情的展現, 而這個樸素的意象可以理解成一個平易近人的老者形象也可以闡釋成一直在默默地關愛孩子的老師形象, 和藹樸實給人以溫馨的懷抱, 散發著真摯的友愛與樸實的真情。 與之類似的還有前文提到的 《路燈》, 路燈也是生活中常見的東西, 可是簡短的幾句就將路燈這個意象, 于深夜孤立堅守 “獨醒” 的情景展現出來。
至于其他的非生活的物象, 詩人將這些自然之物很巧妙置入到兒童熟悉的日常生活當中, 著重對這些極富童趣的意象置入生活情景中, 對其進行細致的生活情景的表現, 例如在 《蜜蜂》 中:蜜蜂很能干/開了一家糖果店/看見花開了/就一朵一朵/去拜訪/很有耐心地講價/挨家挨戶買糖漿。
這本來是自然界中蜜蜂采蜜的自然現象, 可是詩人卻把蜜蜂塑造成一個很會精打細算過日子的小老板的形象, 把采蜜的場景擬人化, 意象融進樸實的生活中去, 特寫成兒童所熟悉的 “一朵一朵” 了買糖漿的情景, 對于小讀者不僅在理解上更容易, 而且趣味橫生。 另有一首更為有趣 《蝸牛 (一)》:不要再說我慢/這種話/我已經聽過幾萬遍/我最后再說一次/這是為了交通安全。
這首詩的精彩在最后一句, 仿佛鏡頭一下子對準了爬的很慢的蝸牛, 自然界的蝸牛變成了遵守交通次序安全過馬路的好公民, 還有 《獅子》 中的獅子去除了自然界中兇猛的獸類形象, 詩人將這個意象融進生活的情景中, 擬人化成一個頭發亂糟糟為了找吃的沒空去理發店的小家伙。 這些都是自然界的動物昆蟲, 詩人把這些意象擬人化成日常生活中各類形象, 不僅趣味性強, 而且令小讀者親切可感。
三、樸素的思與情的表露
詩歌是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 同時也像一面哈哈鏡折射出人的情感與思維的指向。 童詩也是如此,也是對兒童情感思維的間接隱射。 林良童詩雖然淺近、 精簡但披著這淺白語言的外衣下卻藏著一個惟獨孩子才擁有的樸素的思維與情感, 他的詩歌是用兒童的天真稚拙的眼光來審視世界的, 簡短耐看的幾句小詩表露出的是兒童原始的簡單的樸素的思維, 流露出的是孩子那顆柔軟內心的純真感情。
兒童看待世界區別于成人, 有著自己的既定思維邏輯習慣。 這種思維與原人思維相似, 是泛靈的物我同一的樸素思維觀的顯現, 但同時又是兒童對世界最為簡單感性的觀照, “當兒童的主體特征附著于世界、 滲通于世界, 兒童借以把握世界的邏輯就必然充滿著他強烈的個人感性主義色彩”,詩人秉著一顆童心站在孩子的立場捕捉兒童面對外在世界時表現出的孩童式的樸素詩性的思維。 例如在 《雨》:你在天井里賭氣/把盆盆桶桶/桶桶盆盆/敲得很響/在前院/你心情好/靜靜把那片草地/洗得很綠。
該詩是以孩子的口吻敘述用的是第二人稱 “你”, 仿佛就是一個孩子因為下雨而被家長禁足出門, 在看落雨時對雨的移情想象, 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雨成了一個在天井里撒氣, 在前院里開心的擬人化了的形象。 按照孩子泛靈的自我中心的思維, 所以天井中的雨把盆桶敲的很響, 是因為雨是跟他一樣也想去前院玩耍, 被困在天井里就心情很壞, 到了前院有花有草可供戲耍就心情好了, 把雨這個自然現象附著上自己的理解, “眼中的萬物, 總是被隱喻地注入了兒童的生命意識和主觀意識”,這就是兒童對雨表現出了思維是樸素物我同一性的。 正因為他們的思維區別于成人, 所以在借用他們的思維表現對客觀物象的解的時候, 是簡單的是感性的卻又是充滿童趣的。 如 《蝸牛 (一)》 詩中的蝸牛爬得慢卻是有原因的, 不是成人思維既定的生物原因, 而是 “為了交通安全”, 只有在孩子的思維世界中才有這么簡單有趣的解釋。
童詩是表現兒童情感的最好的體裁之一, 林良則把孩子內心的單純真率的情感通過簡短的詩體形式表露出來, 所以他的詩中始終洋溢著孩子的天真純樸又稚拙的詩情。 詩歌中流露出的單純的愛與質樸的兒童情感, 也最容易打動小讀者的柔軟的內心, 同時也起到 “兒童心靈的滋潤與化育” 的作用。 像 《落葉》:落葉, /你別難過。 /你雖然黃黃干干, /我永遠記得你/嫩嫩綠綠的/樣子。
秋天樹葉以枯黃的憔悴的顏色結束了生命, 可是孩子卻安慰落葉將它曾經年輕的嫩綠色牢記在心,這是對生命的尊重與同情, 對落葉沒有成人樣的過多的感喟傷懷, 而是單純地以 “記” 的方式表明孩子面對樹葉枯萎時的表現出稚拙又認真對生命的呵愛的情感態度。 小小的孩童對自然對世界表現出的純凈樸素的感情, 類似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也是屢見不鮮。
四、結語
林良童詩的詩語的淺白簡約、 意象處理的生活化以及折射出兒童特有的樸素思維造成了林良童詩中別具一格的質樸詩風。 他用淺語構筑的童詩國度無論是詩語上還是意象的選裁上抑或是表露的兒童的思維與情感上, 都是簡單的、 樸素的、 發乎自然的真性情, 使他的童詩在淺語的藝術下 “產生了干凈、 簡潔、 直抵心靈深處的溫度與熱度”。
參考文獻:
[1]洪培雯.林良童詩之研究[D].臺南:國立臺南大學,1997.
[2]林良.淺語的藝術[M].臺北:國語日報,2006:276.
[3]林詩恩.林良兒童詩歌語言風格研究[D].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2000.
[4]林文寶.兒童詩歌研究[M].臺北:銓民國際股份有限公司,1995:216.
[5]鄭敏.詩歌與哲學是近鄰:結構———解構詩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15.
[6]席勒.席勒美學文集[M].張玉能,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03.
[7]丁海東.兒童精神:一種人文的表達[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