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方言童謠,簡稱潮語童謠,是以潮汕方言為載體的一種用兒童的眼光觀察事物、以兒童的語言反映事物、傳達兒童思想感情的潮汕民系歌謠。童謠與歌謠是不同概念,并非所有的歌謠都是童謠,必須是以兒童視角來反映與表達的歌謠才是童謠。用這一“兒童”標準去衡量,有些適合兒童傳唱的歌謠還不一定就是童謠,童謠需要具有童真、童趣?!度境鄙欠窖愿柚{評注》
第七章“兒童之歌”收童謠 132 首,分為 5 類:敘事歌 42 首、狀物歌 21 首、數數歌 10 首、搖籃曲 12 首、游戲歌 47 首。①潮語童謠具有音樂性、夸飾性與隨意性等特點以及較高的兒童發展價值。
1. 潮語童謠的特點
古今中外各個民族或民系的童謠,都會有搖籃曲。兒童對母語文化的欣賞和接受,就是始于搖籃曲,它是母語文化最原始的底色。張嘉星說“‘惜呀惜’、‘一暝(日)大一尺’是漳臺搖籃曲的共有套話和主旋律”.②潮汕搖籃曲的主題詞是什么呢?
筆者認為那是“擁呀擁,擁金公”.“擁”,抱著,擁著小孩哄其入睡,把嬰兒昵稱為“金公”,極言很金貴、很珍貴、很寶貝。
這一主題句由兩個三言句構成,押 [ong](翁)韻。主題詞“擁”是個方言動詞,不斷復沓,富有動感,并作為頂針項引出另一個主題詞“金公”.ong 韻不斷出現在三言句的一、三位置上,回環往復,樂感很強,適合催眠。
1.1 音樂性==潮語童謠的音樂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1.1 順音不順義潮語童謠節奏感強,每一句除最后一字,其余經常是兩音節一音步,為了成全前一個音步,往往可以把一個詞拆開在不同音步中。譬如上文提到的搖籃曲主題詞是這樣吟唱的:“擁呀 / 擁,/ 擁金 / 公 /”,即把“金公”拆分,“擁金”一個音步,“公”又是一個音步,典型的順音不順義。
1.1.2 押韻自由靈活潮語童謠押韻自由靈活,大致有下面這幾種形式:一是 1、2、4 句押韻,這是最主要的押韻形式,約占六成;二是排韻,如《古昔時》,每一句都協同一韻;三是隨韻,如《大頭蟟蟜鮮薄殼》,兩句一韻,再兩句換韻,依次類推,句句押韻;四是抱韻,如《敲著金龍眉》同一詩歌,假如四個小句為一個單元,1、4 句押韻,2、3 句也押韻,以此類推。
潮語童謠順音不順義,且音步時值相等;其自由靈活的押韻形式,相同的聲音在童謠中很有規律地循環往復,使句與句之間的聲音協同形成抑揚頓挫的節奏感與音樂性。
1.2 夸飾性
本來,漳臺搖籃曲的“一暝大一尺”,已是夸張,寄托著希望孩子快點長大的良好祝愿。然而潮人的祝愿更是極度夸張,跨越時空,直接就是“金公做老爹”,做了有家奴來“擔靴”服侍的“老爹”.極度夸張與修飾的手法在潮語童謠中是俯拾皆是,幾乎每一首都有所反映。
如《客鳥客客聲》是一首富有童趣的童謠,也是一首最草根、最地道,最口語化的,具有頗高文學價值的潮汕方言童謠。童謠運用擬人手法,第一章描寫了鯉魚娶妻的熱鬧場面,很多水族和動物都出現了,水里游的、天上飛的都有了,而且有燈光、有聲音、有色彩,聲光影齊備,配上了一連串動作,使畫面動感十足、形象性強。而高潮落在最后的一問一答?!澳銈€新娘若趣味?”“你的新娘子長得多有意思呢?”譯成共同語還是讓童謠特有的方言韻味有所缺失?!叭の读ㄈの丁?哩:連詞,表示轉折關系,與普通話的“雖然”語法意義相近,這是典型的潮汕話說法??梢?,童謠對詞匯、語法的運用是最草根的、最地道的?!叭の读ㄈの?-綠豆目,蔥管鼻,豬豭嘴,蝙蝠耳,齒屎扒落一糞箕?!边@個新娘子長得不是一般的委婉:綠豆一樣的眼睛,極言眼睛之??;像蔥管一樣的鼻子,像豬豭一樣的嘴巴,極言鼻子、嘴巴的丑陋;蝙蝠一樣的耳朵,極言耳朵之大。通過一系列夸張比喻,突出了新娘的奇丑無比,是間接夸張。最后一句“齒屎扒落一糞箕”是直接夸張,看來這個新娘不但丑陋,而且是骯臟到極點,使人啞然失笑。童謠極盡夸張逗趣之能事,夸張成了戲謔、幽默的一種手段,增強了童謠表現生活的張力和感染力。
1.3 隨意性
著名潮文化研究學者林倫倫教授在《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注》序言中寫道:“我至今還能倒背如流的,還有那沒完沒了的‘無厘頭’的童謠”.童謠的隨意性指的就是“無厘頭”與“沒完沒了”.“沒完沒了”是指采用了頂針續麻的修辭手法,前一句末尾的字詞作為后一句的開頭,辭句連續,若珠之結排,歷歷如貫珠,這樣的歌謠也叫連珠歌,只要愿意,還可以不斷地續下去。
而“無厘頭”,是就內容而言,確實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和實用價值,兩句轉換一個話題,換之又換,純粹就是為了有趣、好玩、游戲。
這樣的童謠可以統稱為游戲歌,而兒童唱童謠也是一種游戲,游戲是兒童的本能。
2. 潮語童謠的兒童教育價值
潮汕方言童謠具有較高的兒童發展價值,有助于培育兒童良好道德品質以及對自己民系文化的認同感,啟發智慧,促進認知,發展語言,在做游戲的同時幫助兒童發展肢體,有助于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2.1 養德--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
把大道理蘊涵在富有童真的小童謠中,使孩子們受到求善求真的熏陶,這是潮語童謠的魅力。童謠蘊涵的教育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很吻合的。譬如既有教育孩子與同學、鄰里、他人友愛和善的童謠,如《麻雀相打跋落坑》《相攬肩》《蚯蚓叫吱吱》等,也有培養孩子與自然和諧相處意識的童謠《天烏烏》等。挖掘童謠教育內涵,讓孩子們在朗朗上口的童謠誦讀中接受良好品質的熏陶與教育。
2.2 啟智--啟發兒童智慧,促進思維發展
學前教育階段是兒童智慧開啟的最佳時期,不少民系童謠譬如謎語歌,可以啟發智慧,促進孩子們思維的發展。如“天頂一園草,地下人種荖;荖下二支燈,燈下一條龍;龍下一個窟,一尾紅頭鯉魚跳唔出”,這首謎語歌每一句打一物,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頂針續麻手法的運用、兩句一韻即隨韻的采用,讓孩子們認識了“頭發”、“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舌頭”.這些富有形象性、節奏感、音樂性的童謠也可說是常識歌。
2.3 促知--促進兒童認知,發展兒童語言
潮語常識歌、數數歌在促進兒童認知、發展兒童語言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數數歌往往也是常識歌,像數腳歌《一腳雨傘》,學會數數,認識動物的名稱與動物的腳。又如童謠《東方出個彌勒佛》不僅讓孩子們認識水果,認識各種水果核的形狀,也運用疊音詞鍛煉兒童語言。其實這首童謠的四音節疊音詞出現了好幾種形式:AABB 式的“錯錯碎碎”,ABAB 式的“圓滑圓滑、生毛生毛、滑溜滑溜”等,ABCB 式的“頭尖尾尖”,ABAC 式的“滾來滾去”.這樣的童謠既促進兒童認知發展,也訓練了孩子們口頭語言的表達。
2.4 助長--在做游戲的同時幫助兒童發展肢體
潮語童謠可以統稱為“游戲歌”,每一首的律動感很強,至少可以邊拍手邊誦讀,鍛煉兒童手指的發展。而不少童謠是可以根據內容,邊讀邊做動作,態勢語言與有聲語言并進的。如《拍球歌》把潮汕民系近 10 種“馃”的名稱以數數的形式入歌,本民系馃文化豐富,且是邊拍球邊唱,使歌謠既是數數歌,也是常識歌,更是鍛煉肢體的游戲歌。還有《拍手歌》《巡警》等等都是具有豐富游戲內容、體現人類游戲精神的童謠。
2.5 培同--培育兒童對自己民系文化的認同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地風物育一地歌。留住了歌謠就留住方言,留住了方言就留住了潮人文化的根。民系童謠是以本民系方言為載體的一種口頭文學,記住了民系童謠就記住了母語方言,也守住了自己民系的精神家園。因此進行民系童謠的教學,崇本溯源,是在培育孩子們對自己民系文化的認同感。而且作為潮汕民系族群的特征符號元素,在潮語童謠中也有所記錄。譬如歌謠《工夫茶》,喝工夫茶是潮汕族群的一個特征,歌謠從工夫茶的用火、用水、用具以及沖泡技藝,反映了潮文化精細的特點。
本文定義了潮汕方言童謠,概括與歸納其主要特點,并從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文化學的角度挖掘其兒童發展價值。在弘揚傳統文化、扶持通俗文化的今天,潮語童謠作為傳統的民俗文化,其豐富內涵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林朝虹 , 林倫倫 . 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注 [M]. 廣州 : 花城出版社 ,2012:319-374.
[2] 張嘉星 . 漳臺閩南方言童謠 [M]. 廈門 :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