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始終是人探索與傳承的永恒話題。這是一本有關愛與成長的小說,在我看來,不亞于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在對愛人和被愛的問題上還懵懂的年紀,慶幸可以讀到這樣美麗從容、寓教化于細節的故事和文字。
喜歡它娓娓道來的溫馨風格,活潑幽默的表達方式,浪漫優雅的細節格調,人物細膩矛盾的情感掙扎等等。從接觸這部小說開始,我深深喜歡這部溫情、感性的作品。每到寒暑假總會細細地將其從頭到尾溫習一遍,常讀常新?,F在細細想來,可以說,自己的性格形成、審美品位、細節追求,都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最初的理念以及實踐原型。
一 線索和人物:清晰的核心矛盾,成長的人物形象
這部長篇兒童小說里塑造的人物形象眾多且典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也是故事情節主要參與者的,分別是戴安,戴小荷與安先生。戴安是一個獨立、有個性、在同學中有號召力的假小子,這種性格的形成與她從未見過自己的親生父親的原因有關;戴小荷是一位美麗、優雅的單親媽媽;出國學成歸來投資國內教育事業的安先生則是戴安就讀股份制中學的校董。這一個看似和這對母女并無關系的安先生卻在作者巧妙的結構安排下,讓讀者逐漸撥開迷霧,挖掘到真相。
故事從戴安上中學開始寫起,安排并行的兩條線索:主線寫人物生活在不斷往前行進,以戴安的學習生活為主要內容;戴安總是能在"不經意"中與安先生邂逅并有進一步的深入相處,這是副線。隨著一主一副線索的不斷交織和暗示推進,主人公戴安經歷著內心的猜疑和矛盾,而這份猜疑,這個矛盾一直貫穿于整部小說:一見如故的安先生是不是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站在情感角度,戴安很想安先生就是自己的爸爸,得到和填補自己從小就一直空缺的一份父愛;在現實層面,戴安又很不希望安先生是自己的親生爸爸,因為一旦得到證實,面對父親在母親和自己生命中長時間的缺席,她是不能夠原諒安先生的。
整個故事主線脈絡清晰,副線巧妙照應,戴安內心的猜疑和思想情感的矛盾集中而突出。文字表達的線性特點并沒有制約作者對整個故事體系的構建。她先用語言和情節刻畫出一個個豐滿的人物,再將他們用線索串連,用故事布局,逐一將一份中心明確又較為復雜的人物關系圖,遵循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規律,清晰呈現在讀者眼前。
之所以定位這部作品是成長小說,是因為書中重點寫出了多人的性格轉變過程,尤其以戴安的最為詳細。戴安原先作為一個假小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周圍人的幫助,漸漸變回了女生,并且因為媽媽的影響和有意栽培,蛻變成一個有韻味、有氣質的女孩;作為一個青春期的少女,戴安經歷了"早戀"的流言困擾,最終克服這種屬于青春成長的疼痛,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定;單親家庭的背景,父愛缺失,戴安極度渴望父親,當父親真正回來站在面前時,她從痛苦、躲避、麻醉到直面現實,試著接受。而戴安的媽媽戴小荷當年愛情受挫后,出于愛和責任,無悔做了未婚生子的單親媽媽,從自私、懦弱變得堅強、勇敢,成為一個"完美的女人".母女兩個蛻變過程的細膩描摹,既是相互映照,又能給讀者帶來啟示:成長不僅是潛移默化受到外界影響,更是人內心的自我改造和提升,并且往往后者帶來的變化更大,也更徹底。
二 語言和細節:豐富的美學、人文教育
無論是同學老師間和諧美好的交往,還是在成長時的人際處理中的微妙復雜,或是人物內心情感的驚濤駭浪,楊紅櫻都始終能用溫和平靜的筆調、細膩準確的語言去表現,效果很動人。
戴安的"吃貨"同學肥貓買攤卷餅兒,描寫到打雞蛋、倒番茄醬、放香菜、刷辣醬的細節,讓人立馬想起自己買卷餅時眼巴巴等候的嘴饞樣兒,口水馬上就要流出來;兩個女孩同時喜歡上一個男孩,因為流言和誤解,本來無話不談的閨蜜竟然形同陌路,但彼此間仍心懷愧疚,相互牽掛;戴安和安先生冬天一起去雪地里采臘梅,梅林香雪的氣味便撲鼻而來,此時安先生點燃一支煙,眼睛漸漸模糊……留白中更有讓人咀嚼回味的魔力。
戴安的媽媽戴小荷是做旗袍掙錢養家的堅強單親母親,從一人的職業可以深入解讀一個人的內在性格。旗袍是凸顯女人氣質的衣物,一個憑借做旗袍就能夠養家的媽媽,必定是一個品位獨特、心靈手巧的偉大女性。不僅職業優雅,戴小荷的生活習慣也充滿藝術追求,如再好吃的東西也只有裝在合適的餐具里才吃得下、插花時有講究:"野花插在土陶罐里才有野趣,梅花裝在瓷瓶里才有雅趣"、一年四季下午喝不同的咖啡、喜歡收集各式扇面,即使在愛情中受傷,她仍然相信愛情,聽愛情歌曲聽到地老天荒從不厭倦等,這些描寫豐滿了一位"精品女人"的形象。潛移默化地傳達著一些啟發審美、提升品位的教育,這對人們如何經營和審視自己的生活細節,有借鑒意義。
作者始終在看似不經意卻又不間斷的細節呈現中,引導人們細心體驗自己的生活,善于發現點滴細節的美好。無論物質條件是困苦還是有余,始終有可以讓自己保持快樂的秘訣。正如作者自己所說:"快樂不是一種態度,而是一種能力。"作品中除了戴安和戴小荷這個單親家庭,還寫到了李小俊和他媽媽的單親家庭??梢哉f有意無意中這兩個單親家庭也形成對比。前者的單親媽媽,自身優雅而沉靜,面對孩子更多時候是用熏陶代替說教;后者的單親媽媽,對自己的經歷自怨自艾,一味埋怨,于是把所有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過多的管制和嘮叨反而和孩子心靈越來越遠。顯著區別發人深?。簡斡H不是問題根源,自身的態度和行動產生的影響才是比較重要的。
戴安和小伙伴們的成長,啟示青少年要戰勝自我,正確處理青春成長的疼痛與困難,學會原諒和理解;戴小荷、戴小竹姐妹倆的經歷,引導女孩子們,如何做一位獨立的女性、一個不因年齡增長就疏于生活細節、不因有了孩子就失去耐心和優雅的美麗女人。
三 元素和意象:浪漫沉靜的人生姿態
前面說過,作者尤其注重細節,一個追求細節的作者必然在甄選材料時注重元素和意象的選取和運用。
浪漫優雅的格調和品位,始終貫穿全篇:戴安的家,是上了歲月的老房子,有上了蠟的朱紅地板、哥特式的花彩玻璃、吊燈、壁爐,木制相框、銀質燭臺,還有那只上了年紀只聽蔡琴老歌的貓;在戴安情緒低落、煩躁時,作者會安排一座有著橙黃色溫暖的小吃城在不遠處,提醒人們,生活總會在艱難時刻給自己一個恰到好處的滿懷擁抱;在戴安委屈、抑郁得不能自已時,她會不自覺地走進一間有著羊皮燈罩、竹簾茶香和緩緩流動的音樂的精致書吧,然后遇見安先生……還有西餐廳的海鮮巧達湯、滑雪場上的冰上華爾茲、練習英語會話的地點---"祖母的廚房"等等,每一個元素對整部小說的風格塑造、中心思想表達、情節暗示推動和對特定場合氣氛的烘托渲染,都有著獨特的貢獻和作用。
小說里還多次寫到校園里的白果林。白果林這個意象,作用、內涵十分豐富,從"那一片銀杏樹林",到"白果林的秋天",再到"白果林的冬天",最后寫到"白果林的春天",不僅按時間推移將每一段故事串連,而且也預示著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和成長,前后遙相呼應,這樣結構上更加完整。
對于戴安來說,這片白果林里,有她的校園記憶。在這里,她邂逅了安先生,在這里,她學會挽留孩童的想象力,在這里,她終于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身世,愿意接受親生父親的愛和補償。白果林,是青春的記憶,是成長的見證。
現實中,總有一個地方,或一片屬于你自己記憶的樹林。只要你困頓了、神傷了,你都會念起它,即使一時間去不了那個地方,你也能在心里慢慢想懷,細細追憶。這便是浪漫情懷培養和寄托的心靈場所。
就我所讀的楊紅櫻的兒童小說而言,她的作品歷來以內容豐富幽默、將深刻的道理放到簡單的故事中呈現為特點,這部成長小說同樣如此,并且題材更為深沉,教化更為細膩。它的關注和表現點不僅僅只有兒童世界,影響力不僅僅只限于兒童,幾乎各個年齡段讀者都會找到有深刻體會的內容。正視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情感體驗,更積極、更詩意地面對生活,更寬容、慈悲地閱讀人世,用心靈的豐富和美麗去化解矛盾與掙扎,我想這也是楊紅櫻通過這部溫情細膩的作品想告訴讀者與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