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秦文君作品研析
【序論】秦文君:雕塑當代少兒群像的高手
【1.1】純潔的友誼和異性的交往
【1.2 1.3】親子之間的相處與師生間的趣事
【第二章】秦文君筆下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三章】秦文君小說的結構藝術
【第四章】秦文君兒童文學的語言之美
【結語/參考文獻】秦文君作品的藝術魅力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三、秦文君小說的結構藝術
一個成熟的作家必然是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的作者。這種風格不僅表現在獨特的題材主旨和人物形象方面,還應包括其敘事藝術、結構模式和語體風格。綜觀秦文君的小說作品,毋庸置疑的是,她是一位具有高超的結構藝術和表達技巧的作家。在其敘事結構藝術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復調敘事、復眼視角和“糖葫蘆”結構。
(一)復調敘事
關于復調敘事,已有很多研究成果,比如巴赫金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復調和狂歡化敘事的研究,比如對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羅生門》多重視角的研究,乃至土耳其作家、2006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中多個第一敘事人稱“我”的敘事技巧的創新應用等,這些都可以給中國讀者、作者和研究者以啟示。但是本文不想拿這些理論和方法來硬性比附秦文君的敘事技巧,因為秦文君的復調敘事是由其題材、文體、敘事人稱所自然生成的,絕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形式主義炫技。本文擬結合秦文君的創作實際加以舉例論述。
秦文君的《十五歲之夏》采用內視角和外視角相結合的敘述方式,以局部的限知達成了整體的全知,把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從不同視角進行描繪,頻繁地變化視角,從而形成了一個渾然天成的網狀結構?!妒鍤q之夏》共分為四章,第一章主要從肖蓓的視角進行描寫,第二章采用酈秀梅的視角敘述,第三章則是白淑華的視角,第四章采用肖蓓的朋友黃吉吉的視角展開敘事。每個章節就像是從一座雕塑的不同側面進行描述,從不同角度對這次夏令營故事的點點滴滴進行繪聲繪色的描述,既互為表里、相互補充,又旁支斜出,充滿岔路,從而血肉豐滿地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幅青春的畫卷。
首先不同章節里的故事構成了因果關系,也就形成了明暗線索,讀者只有讀完全部作品才能知道主人公的秘密?!妒鍤q之夏》第一章里提到了酈秀梅主動為肖蓓帶路,但是沒有交待酈秀梅這樣做的動機,而只是從敘事者肖蓓有角度寫她觀察到的酈秀梅,對于酈秀梅來說,這是外在的“客觀描寫”.但是,眾所周知,單一的第一人稱敘事有其敘事的局限性,無法做到全知全能,在肖蓓的敘述中,不可能描寫酈秀梅的內心,也就是說在第一人稱敘事中不可能對“他者”進行內部的心理描寫。于是,在第二章以酈秀梅為敘事主人公講述故事的時候,才順理成章地由酈秀梅來交代她為肖蓓帶路時的心理動機,原來她這樣做一則出于女孩之間的義氣,另一方面是想接近漂亮的肖蓓,而漂亮美麗本身就有一種神秘的吸引力。同樣,《十五歲之夏》第一章中描寫了肖蓓和肖小帆的友誼,第二章里從酈秀梅的視角對他們的關系進行評價。在酈秀梅看來肖蓓是令人羨慕的,因為肖小帆只對肖蓓一個人充滿熱情,酈秀梅覺得一個女孩被一個出色的男孩關注是一種幸福。于是,通過肖蓓與酈秀梅兩個女生之間的互相觀察,彼此互為鏡子,就從不同層面豐富了人物形象,也使敘事動機更加豐富。這不能不說是秦文君的創新。
復調敘事也有利于埋下伏筆,使敘事不僅具有藝術真實,其中的因果關系也更符合生活真實,這就使傳統的現實主義走向了“心理現實主義”.比如《十五歲之夏》第一章寫到林歡勇救水中遇險的女生白淑華一節,但只是一筆帶過,沒有交代白淑華得救后的心理。直到第三章才從白淑華的視角,細致入微地描寫了少女豐富的心理活動。在遇險的那一刻,她在心里呼喚林歡的名字,沒想到他真的出現了,簡直像是有心靈感應一樣,多么不可思議。她一向認為女孩是否得到尊重不在于外貌,而在于是否高尚和富有才華,可是在被救的那一刻她希望自己是個美麗的女孩,因為那樣他就會像故事里的王子那樣眼中閃出自豪和快樂的光芒。當然,第三章中的復調敘事還有更進一步的探索:白淑華一個人想入非非,在紙上自問自答,仿佛自己變成了兩個人,筆下不經意地出現了林歡的名字等等,這就使白淑華成了一個立體的“圓形人物”.同樣,第一章里中倪力在肖蓓眼中僅僅是個戴眼鏡的甚至有些迂腐的少年,可是第二章里,倪力在酈秀梅眼中就成了個有吸引力的文藝男生。無獨有偶,在肖蓓眼中,他的哥哥肖小帆是世界上最棒的男孩,可是后文提到,在肖小帆的同學口中,肖小帆卻是個性格有些乖戾、缺乏自信的人,他嘗試著改變自己卻總是以失敗告終……同樣的人物形象,同樣的事情,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就會千差萬別,在局部看來可能是“盲人摸象”般的片面真理,但當整個文本由不同敘事人不斷變換視角,不斷地從不同角度補充細節時,也就在碰撞中結構作品,提供了一種新穎的創作方式:即通過視角的轉移,使局部的限知成為整體的全知,使局部的勾勒造就了整體的濃墨重彩,在一個個視角的切換中使人物形象逐漸豐滿,以心理的真實完成了藝術的真實。
復調當然可以是內心本我與現實自我的沖突、內在與外在的對話。賈里系列校園小說中,每部作品都是由零散的小故事構成,每個章之前都有一段主人公的日記摘選,或是主人公自述形式的內心獨白,而后文采用第三人稱全知全能的敘述視角講述主人公現實生活“處處碰壁”的際遇與趣事。這樣的好處在于,讀者既能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又可以看到對主人公行為的審視和評價,可以站在高于主人公的位置,領略到作品的深層內涵。
秦文君的少年小說中充滿了成人視角和少兒視角的對話和相互滲透,這也構成了復調。在《十六歲少女》等作品中,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稱“我”的敘述視角,但是敘述口吻并不是單一的,隱含著一個成年以后的“我”和對十六歲時的過去的“我”的反思與省察?,F在的“我”以一種更加理性的成人眼光去看待過去發生的事,對十六歲時的感性經驗予以理性的升華,從而展示了成長的歷程和內心的秘密?!凹兇獾摹畠和暯恰遣豢赡艽嬖诘?,所以在作品中就呈現出兒童和成年人的雙重眼光、對世界的雙重審視,兒童感性的不諳世事的話語和成人理性思維交織在一起。兒童和作為隱含敘事者的成年人的聲音交織在一起,這樣就構成了‘復調’”.①這種雙重敘述視角將兩種話語系統地交織在一起,極大地擴展了文本的敘事張力,從而擴寬了敘事的空間。成人敘事者的聲音并不令人厭煩,反而對于感性、直接的少兒視角是一種補充和延伸。畢竟少年兒童的生活閱歷較淺,敘述口吻限制了敘事深度,因此,成人敘述者的反思和評價就顯得很有必要,讀者在成人敘述者聲音的引導下也會做更深入的思考,對小說的主題領會得更加深刻。以兒童為本位的兒童文學觀并不會導致作者的缺席,因為兒童讀者與作家之間永遠存在一個潛在的“受教者”與“施教者”關系,尊重兒童與文學的教育功能之間應有很好的結合,這本身也是復調敘事的一部分?!皟和疚坏膬和膶W觀”承認兒童的生命具有很強的自然屬性,而作家的觀念則具有強烈的社會屬性。雖然兩者并非完全等同,但是兩者在兒童文學中的關系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就像兩個大小有別的同心圓。作家的生命觀大于兒童的生命觀。兒童文學作家作為葆有童心的成熟的“兒童”,其價值觀在認同兒童價值觀的基礎上以兒童的生命為內核和根基,向外擴展。擴展的部分是作家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對人生的真知灼見,因而能引導著兒童進行生命的自我擴充和超越,以期創造出豐滿而健全的人生。而作家的復調敘事,正可以促成兒童與成人間的心靈對話與精神交流。秦文君的復調敘事很好地完成了她的創作目標。
(二)復眼視角
復眼視角與復調敘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如果說復調是成人對童年、外在對內心的雙重鏡像,主要構成“他者”對自我的關系;那么本文所說的“復眼視角”主要是針對塑造和刻畫兒童時采用的由外而內、由肖像-語言-行動-心理構成的全方位的立體觀察與描寫手法。
與世界先進的兒童文學經典相比,中國兒童讀物存在著成人化、道德化、概念化、符號化等傾向,特別強調其規訓與勸誡的作用。如果說隨著后現代時代的來臨,西方學者在擔心“童年的消逝”,那么傳統中國兒童讀物中的主人公幾乎沒有童年可言,大多是“少年老成”的小大人。在現代中國最杰出的兒童文學作家筆下,其少年兒童形象也多是革命化的,比如張天翼的《羅文應的故事》說教意圖過于明顯,有主題先行之嫌,而且其情節也有些生硬,其文本好像一個用來承載道德說教的容器,藝術性被目的性所遮蔽,缺乏可讀性;至于革命兒童小說,則旨在培養革命接班人,鼓勵兒童的犧牲精神,甚至與革命文學一樣做到了政治標準第一,比如《王二小》塑造了一個機智英勇的小英雄形象,王二小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兒童,但是讓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承擔誘敵的危險任務,并用悲壯的自我犧牲的方式做出與其身心發展水平極不相稱英勇事跡,是否有揠苗助長之嫌?沒有人去問這么大一個國家輕易就被日本侵略到幾乎“亡國”的地步,數億成年人都做了什么?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成為了“漢奸”賣國賊?--這就使兒童文學失去了“兒童性”.
前人對此也有過反思,即使在極左的“大躍進”年代,茅盾先生都做出過這樣的反思:當時的兒童文學“題材的路太窄,故事公式化和人物概念化的毛病相當嚴重,而文字又不夠鮮明,生動?!彼M一步指出:“該喂奶的時候就喂奶,該搭點細糧時應搭點細糧,而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開頭就硬塞高粱餅子”①,這樣的做法是很不正確的。兒童文學作家應針對少年兒童不同的智力發展水平提供相應的精神食糧。無論是人為地在作品中強行植入符合成人世界觀的價值標準,還是讓兒童做出與其年齡階段全然不符的小大人的言行,本質上都是違反了兒童本位的原則。
那么如何做到兒童本位,如何才能更好地塑造源于生又高于生活的少年兒童形象,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兒童文學作品受到孩子們的喜愛?那就要求作家首先要學會用“復眼”去全方位地觀察兒童,體悟他們面對世界時的精神成長。秦文君在創作中做到了用兒童的眼睛去看,用兒童的耳朵去聽,用兒童的心去感知,因而她對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把握得十分到位,她筆下的少年兒童形象由于符合兒童的本來面目而歷歷在目栩栩如生,對于低齡讀者天然地具有親和力,而這正是“復眼視角”的魅力。
秦文君喜歡小孩,她似乎天生有一種童年和校園情結。她經常到學校去,但不全是為了找素材,而是去感受。她還不厭其煩地給小讀者們寫回信,以成人的情懷去解釋少年的感覺,更多時候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反思成人的世界。有時候連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大人感染了孩子還是孩子啟發了大人。她努力用自己的寫作來感動今天的兒童,同時讓“童心”提醒自己放下成見,給少年兒童更多的理解與包容。作為一名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她的心里似乎始終裝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的歲月,一個是永不泯滅的童真世界。作者在這兩者之間飛翔,捕捉到了孩子能夠察覺又難以傾訴而成人早已遺忘的美妙感知,給予正在成年的人和已經成年的人滋潤心靈的文學力量。
秦文君秉承兒童本位的文學觀,她相信加里寧的話:“須知天地間再沒有什么東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細,更加敏捷,對于人生心理上各種微末變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沒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捉摸一切最細微的事物?!雹偎约阂苍浽凇兑粋€女孩的心靈史》中說過:“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為那是生澀的不甜美的;人類需要漸漸長大的兒童,揣著童心的兒童樣子的兒童,那才是長久的健康的醇美無比的?!币虼?,秦文君極為尊重少年兒童的主體性,并將“兒童性”融于作品的文學性和思想性之中,以兒童易于接受的文學手段作為切入口,更有趣、更優雅地傳導兒童文學的精神,使其作品洋溢著歡快、昂揚、溫暖的格調,如陽春三月的鳥語花香和潺潺流水,一派溫馨和諧沁人心脾的景象。她的兒童“復眼”視角的使用,微妙地捕捉到了成人所不易覺察的少年兒童眼中的別樣世界。
《男生賈里全傳》比較典型地采用了少兒“復眼”視角,注重對少年心理的準確把握。比如,對于初中學生們來說,周一是“頂灰暗的”,因為“快樂的星期天一閃而過,變成新鮮的回憶跳來跳去,抓也抓不到;而下一個好日子卻在一百個小時之后,只有那種有耐心的人才覺得無所謂?!闭驹谏倌陮W生的角度,就很清晰地講出了孩子們往往在周一愛犯“拖延癥”的原因,也把學生喜愛玩耍、逃避學習的微妙心理捕捉得入木三分,容易引發少年讀者的共鳴;而如果只是站在家長或老師的角度批評學生,甚至認為這是他們懶散的表現,就是單一視角的。再比如,賈里和好友魯智勝都十分喜歡“整潔高貴”、“親切隨和”的邢老師,都以為邢老師和自己很熟;有一次他們兩人在路上遇到了邢老師,老師跟他們打招呼,他們倆“都覺得她在招呼自己,而對方只是借了點光?!逼渲芯椭辽侔巳齻€角度三層意義:一是賈里的自以為是一個“名人”,老師肯定記得自己;二是魯智勝自信是一個最乖巧的好好學生,老師會喜歡他;三是只有那種整潔高貴又親切隨和的老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只有從寫作學的角度去理解,才能發現這一個小細節中的“復眼視角”及其藝術價值。
復眼視角還能帶來強烈的幽默效果。比如《男生賈里全傳》第一章開頭中,秦文君以一個特寫鏡頭開始對主人翁的介紹:賈里“剛進初一,?;招碌蔑@眼,T恤衫胸袋上別一支粗大的鋼筆,腳上是大大的狼牌運動鞋”,并且“多少有點瀟灑”;與眾不同的是,他很反感別人說他像任何影星,但假如有人說他像某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會笑得露出牙齒,因為在賈里的心中“對男孩來說,智商是第一位的,相貌得往后排排”……寥寥數筆就寫出了賈里的多重特點:一是外形帥氣、顏值較高,二是追求內在的知識修養,希望表現出“高智商”、有學識,那只粗大的鋼筆極具象征意味;三是他的“情商”正處于發育期,還不算成熟。于是,一個朝氣蓬勃、富有個性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語言幽默詼諧卻沒有諷刺意味,這就為整部作品奠定了歡快的基調,讀者也可以預料,賈里在追求“成名”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種種成長的喜劇。
“復眼”視角更有利于描寫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獨特的身心特質,啟發他們認真“美與善”的本質。少年期屬于青春發育期,第二性征開始出現,男孩喉結突出、身高猛竄,女孩胸部發育、骨盆變寬,他們的身體開始逐漸向成年人過渡,性別意識開始萌發,在少男少女眼中,心儀的異性被罩上了迷人的光環,他們帶著理想化的眼光,悄悄打量著似乎突然陌生起來的男孩或者女孩。如:
劉格詩猛一抬頭,果然,教室里亮著一盞燈,窗前還有人!他眨眨眼,定睛細看,只見張飛飛站在窗前微微啟開嘴唇,似笑非笑,她的手托著腮,尖下巴翹翹的,一身白衣服,身影淡淡的,宛如虛幻的月光,一幅活動著的仕女圖。①
在這里,以男孩劉格詩的視角對他的女同學張飛飛進行打量,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工筆細描的圖畫。少女張飛飛的美麗讓處于青春期的男孩劉格詩驚訝,這段文字本身就是詩的語言,把少女的美麗帶給劉格詩的陶醉刻畫得入木三分。
劉格詩因為割舍不掉對張飛飛曾經有過的那份美好感覺而整日無精打采,相思成愁,甚至出現了幻覺。有天清早,他站在教室的窗前發呆,冷不丁發現操場上出現了一個美麗動人的身影:
……她在做廣播操,像個仙女,身影如小鹿般輕盈,肢體如天鵝那樣柔軟,充滿靈性與詩意。霞光沐浴著她的肩,那種明亮與圣潔令他心里微微顫動。一時間,他還以為眼前出現了張飛飛的幻影,再定睛細看,那人是本班女才子莊靜。①
用幾個連續的比喻,形象地寫出了少女在男孩眼中的圣潔形象,同時對男孩處于青春期中的迷離恍惚的心理狀態刻畫得細致入微。由于青少年具有的理想化的思維,他們和成年人迥然不同,他們不習慣帶著功利色彩去面對人生,總是以一種超越凡俗、過于理想化的眼光去打量可愛的男孩或者女孩,在他們心中,友誼和對異性的喜歡都是神圣的、不容玷污的,這和成人世界中斤斤計較的利益平衡關系大異其趣。正因如此,張飛飛就成了劉格詩心中的美麗夢神,令他朝思暮想。但是因為秦文君運用了“復眼視角”,她又通過其他同學的眼光來看張飛飛,這個女生就有了一些妖冶之氣,絕不可能是劉格詩心中的完美形象。這種“復眼”造成的各異其趣的審美標準,啟發少年兒童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外表的美經不住時間的消磨,而只有精神的美才是不老的永恒的美。
少年們非常注意別人特別是異性對自己的看法,把別人的眼光當作自己成長的“鏡像”,希望自己在對方心里有個良好的形象。比如男生張瀟灑把稍微有些駝背的女生白季叫作“灰姑娘”,還口說白季挺直脊背時,身材像英國王妃戴安娜。自那以后,白季仿佛揚眉吐氣了許多,不再低眉順眼、駝著背走路;有時她一不留神又微微駝起背,但只要張瀟灑一到場,她便像受驚嚇或提醒似地猛地直起腰來……少年們強烈渴望得到贊賞,把同輩的認可當成評判自身價值的重要標準,成為別人期望的那樣,這就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學生中有太多貌不驚人、才不出眾的“灰姑娘”,但是在同學的“復眼”中,他們都是可聚的過人之處,而只要獲得鼓勵、喚起她們的自尊,她們就能成為“戴安娜王妃”那樣的自尊與優雅。而這也正可以給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以啟示:不妨以“復眼”換個角度看待他人,就一定能發現別人身上人可貴之處。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復眼?!蔽蚁?,這正是秦文君的“復眼視角”給我們的審美教育以外的啟示吧!
(三)“糖葫蘆”結構
秦文君的長篇小說很多是由中篇系列串成的。每一章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而合并起來,又圍繞著同一個主人公、同一個成長主題,我們可稱這樣的結構為“糖葫蘆”結構或“竹節結構”.這樣的結構方式在中國傳統小說中多有運用,而以《儒林外史》最為明顯;在世界小說中,《十日談》和《天方夜譚》為杰出的代表。
“糖葫蘆”結構有著諸多顯而易見的好處:首先,對于青少年讀者來說,課外閱讀時間不多,其閱讀注意力也不會特別持久,而一個中篇小說的篇幅恰好適合他們的閱讀注意時長,而每一章都有頭有尾,閱讀起來也十分方便。其次,對于作者來說,一次性構思一部長篇,也需要寫作的耐心和持久的投入,長篇創作會構成一種巨大的寫作焦慮甚至是身心煎熬;而每次創作一個中篇,就恰到好處,既能有一個內容豐富的故事,又能塑造一個或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寫作完成后的修改也會更加用心。第三,對于期刊來說,中篇小說在發表時所占篇幅合適;對于作家而言,數個中篇合成一部長篇則又適合出版社的發行。第四,隨著作者系列中篇小說的寫作,其中的人物性格會日漸豐滿,這種“糖葫蘆”結構成的長篇也就成了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小說”.
秦文君的《小丫林曉梅》全書共分為十四章,每章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小故事,彼此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但作品通過十四個妙趣橫生的小故事,從不同角度勾勒出當代少年的生活場景,其中不乏小小的波瀾,牽動讀者的心。這種結構符合少年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的心理特點,能夠使低齡讀者讀起來毫不費力,適合閱讀。更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小波瀾并沒有刻意制造驚心動魄的戲劇效果,基本上都有一個明麗的結尾,如縷縷春風,溫暖人心。這十四個小故事,就像串在一個簽子上的多味水果的糖葫蘆,每一顆有不同的酸甜味道,讓人開心,令人回味。
正如前文所說,“糖葫蘆”結構使作者在處理每一章時,都可以拿出時間精力用心推敲,因而每一章都會被成為秦文君建構的敘事迷宮,成為充滿岔路的花園,成為波瀾不斷的江湖。在《女生賈梅全傳》的第 17 章《患難之交》中,秦文君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林曉梅和賈梅是兩個才貌雙全的女孩,她們的私交好得讓人嫉妒,同時又因為她們名字里都有一個“梅”字,被男生們合稱為“二剪梅”,她們常常形影不離??墒?,因為一件小事兩個昔日的好朋友之間有了小小的裂痕,友誼幾乎擱淺了。她們的疏遠引起了廣泛的注意,有人去問她們是怎么回事,她們口徑卻不一致。林曉梅說“沒什么不好,一切照舊,無可奉告”,賈梅則說“我一點也不知道是怎么引起的,快急死了”.這是第一個波瀾。賈梅要辦一份油印班報《小苗》,她想在第一期刊登三篇文章,第一篇呼吁友誼,還有一篇是關于書法入門知識,再有一篇寫去市場買菜的見聞??墒歉绺缳Z里請來的“參謀”杜小杜卻認為這樣的三篇文章太普通了,杜小杜保證在三天之內組織來三篇文章,一篇寫能源危機,一篇寫人的特異功能,還有一篇評酸雨的危害,并且杜小杜認為這三篇文章能讓《小苗》一炮走紅。賈梅很贊同她的觀點,感覺杜小杜是個俠氣沖天的女佐羅。但杜小杜交來的三篇文章新名詞頻頻出現,觀點新穎,材料翔實,連標點符號都校對好了,勸賈梅趕緊刻蠟紙。放學后,賈梅留在學??滔灱?,突然在鉛筆盒內發現一張字條,上面用仿宋體寫著“要相信自己的眼光,不妨可以同時出兩期試版,讓大家比較”,署名“石一”.賈梅果真刻了兩份蠟紙。這是第二個波瀾。兩份《小苗》出來的當天,反響就不一樣:賈梅編的那份有點供不應求,連高中部也有人來索要,并且在三四天中收到了幾十封表揚信,稱贊《小苗》寫出了大家的心里話;杜小杜編的那份《小苗》卻像沒出一樣,反應平平。后來杜小杜化了名,寫了一篇文章表達了得不到高層次知音的苦惱,文章調子寫得有點灰,令人同情。同學們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杜小杜太自以為是,有的則說杜小杜的意見有些代表性。幾乎是當天,賈梅又收到了“石一”的信,照舊是仿宋體,是一篇反駁文章,說辦《小苗》就是要辦到大家的心里,而不是單調地介紹世界大事。第二期《小苗》上,同時刊登了石一和杜小杜的文章,《小苗》一發出,大家反應非常熱烈,認為石一是善解人意的知音。賈梅對石一難以忘懷,她把他當成一個指路人,一個患難之交,在第三期《小苗》上,她刊登了《尋找石一》的文章,懇求大家幫助提供有關線索?!缎∶纭吩睫k越紅火了,石一卻一直沒有出現,這是第三個波瀾。元旦前夜,一幫子女生聚到一起,每人說一個新年的愿望。賈梅的愿望是“我想早一點找到石一”.等到大家都散了,林曉梅在門口等著賈梅,她在門上寫了個“梅”子,說“它就是十一畫,也就是石一”.原來“石一”竟然是林曉梅,她一直在不聲不響地幫助著好朋友賈梅。林曉梅說“我是石一,你也是石一,我不想過問《小苗》的事,可看見別人亂指揮你,我就受不了,就那么簡單?!毕嗤摹懊贰弊?,相同的石一,賈梅沒表示謝意,患難之交用不著客套,否則就太見外了。在這個章節里,以《小苗》的開辦、石一的出現及發現為明線,以賈梅和林曉梅友誼的波折為暗線,通過一個個波瀾的設置和懸念的揭開,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大大提高了文本的可讀性,使讀者沉浸在故事中的同時不禁被兩個女孩之間堅實的友誼所打動。
從上述精選的《患難之交》不難看出,秦文君的“糖葫蘆”結構繼承了古今中外文學經典的相似結構手法,并加以創新,從而更適合少兒讀者的閱讀習慣。從另一方面說,“糖葫蘆”結構又何嘗不是成就了秦文君,或者說她的才力在中篇小說創作中最能顯現。這也啟發作家們:并非只有長篇小說才是小說藝術的頂峰,終生創作中短篇小說同樣可以成為經典作家,無論魯迅、汪曾祺還是杰克倫敦,都說明了這一點。而對于秦文君來說,由一篇篇精致的中篇小說串成的“糖葫蘆”式的長篇小說,是最適合她的文體;而她熟練運用的“復調敘事”和“復眼視角”則也讓讀者多了一些美的發現和善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