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對外譯介就是要讓中國優秀的現當代文學作品“走出去”,尤其是走向西方世界。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中國政府對于作為“軟實力”范疇的文化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
中國文學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學術界對中國文學,尤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對外譯介出版與傳播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和考察。比如,耿強( 2010) 考察了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楊憲益主編的“熊貓叢書”對外翻譯出版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情況; 鄭曄( 2012) 研究了《中國文學》雜志自創刊到???1951 - 2001) 期間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譯介; 英國愛丁堡大學杜博妮教授( Bonnie S. McDougall) ( 2011) 在其專著《現代中國翻譯區》( Translation Zones in Modern China)中,以外國專家在中國外文局工作的親身經歷,描述和探討了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出版的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這些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結論: 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對外譯介傳播總體上來說正處于困境,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出去”的進程始終步履蹣跚。一廂情愿的命題式推銷,在“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強烈訴求下,難以真正進入國外傳播渠道,使得中國現當代文學難被海外讀者接受。中外文化立場的差異,以西方為中心的偏見,強權意識形態的操縱,使得中國的現當代文學翻譯出版很難進入西方主流市場,對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中國形象在海外的建立構成較為消極的影響。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出版不僅涉及翻譯出版本身,還與其背后的傳播語境、接受語境,以及西方的社會文化語境有著緊密的聯系。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對外翻譯出版存在哪些問題? 其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 應該如何卓有成效地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向世界? 本文就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對外翻譯出版與傳播的相關問題展開探討。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譯介與傳播現狀
國家機構在中國大陸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中起著主導作用。1951 年,剛剛從國外歸來的葉君健同志受命創辦《中國文學》雜志,致力于向國外譯介優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向世界展示新中國的面貌,楊憲益和戴乃迭承擔了大量的翻譯工作?!吨袊膶W》雜志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十年里外國瞭望中國文學的最主要的窗口。1981 年,中國外文局推出“熊貓叢書”( Panda Books) ,面向西方國家翻譯出版中國文學和文化,尤其是現當代文學。但這套叢書“并未取得預期的效果。除個別譯本獲得英美讀者的歡迎外,大部分譯本并未在他們中間產生任何反響?!盵1]
1987 年,中國文學出版社成立,專門負責“熊貓叢書”和《中國文學》雜志的出版工作。不過,到 2000 年底,中國文學出版社因陷入種種困境被撤銷,《中國文學》雜志被迫???,“熊貓叢書”也幾乎停止出版。雖然此后外文出版社接手了“熊貓叢書”的出版,但并沒有繼續翻譯出版中國文學,2009 年中國作為主賓國參加了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所帶去的 40 種“熊貓叢書”都是以前譯本的重印本,并無新的譯本。這表明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遭遇了重大的挫折。
還有一個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的陣地是香港的《譯叢》( Renditions) 雜志。這份英文刊物是1973 年由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創辦的,旨在向西方讀者譯介中國文學,宋淇、高克毅、孔慧怡等先后主編該刊,已翻譯出版了眾多當代中國作家的作品,其譯者絕大部分是外國人,在國外產生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由外國漢學家翻譯、通過國外出版社出版發行,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的一個很好的模式。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 、白睿文( Michael Berry) 、藍詩玲( Julia Lovell) 、杜博妮( Bonnie McDougall) 等翻譯家積極投身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使一部分優秀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海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一度促成了“中國小說翻譯的繁榮景象”.[2]
葛浩文更是被認為是中國現當代文學首席翻譯家,他翻譯了蕭紅、老舍、巴金、馮驥才、賈平凹、蘇童、畢飛宇、李銳、王朔、虹影、劉恒、馬波等作家的幾十種小說,他為譯介中國當代文學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中國文學圖書版權輸出來看,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總體上并不成功,缺乏一定數量的讀者群,在海外沒有產生多少影響。從在國際文化市場的表現來看,中國現當代文學圖書的國際競爭力較弱。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的現當代文學作品在覆蓋面上十分有限,大部分流往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在歐美圖書市場上占有的份額較低,幾乎沒有存在感可言。中國文學引進與輸出嚴重失衡,引進遠遠大于輸出。
近年來,國際英文圖書市場 90% 的書籍的作者是外國人,由外國出版社出版,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的現當代文學作品基本上沒有打入國際市場。有統計數據表明,2004 年,中國出版機構共購買了美國出版的 3932 種圖書,但是美國出版社只購買了 16 種中國出版的書。[3]2009 年,美國共出版了 348 種外國文學作品,但其中只有 8 種中國文學,只占美國翻譯出版的國外文學總數的 4%.[4]
作家毛丹青有這樣的直觀感受: 在西方國家大城市的書店中,中國作家的譯本一般要么被“豎列插放”,要么“干脆就找不到”,而“日本的文學作品卻享受著平擺陳列的待遇”,并且擁有醒目的“M”標識作為招牌。[5]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的現當代文學作品銷量普遍偏低,甚至出現“出一本賠一本”的情況。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的現當代文學作品處于世界文學視野的邊緣地位,備受冷落,影響力有限,其海外讀者集中于海外華人群體和漢學研究者,這些圖書印數很少加之讀者范圍狹窄,文化傳播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真正來自異質文化的普通讀者少得可憐,國外對中國現代文學仍然普遍缺乏了解。
二、出版發行與傳播不力的原因
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國外出版發行與傳播不力的現狀和出現的問題,就可以發現很多根源性的痼疾。
關注和思考這些問題有利于正確認識對外翻譯出版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所面臨的困境,還有利于提升在中國文化“走出去”中的民族體認與文化自覺,乃至在當今多元文化背景下,樹立中華民族新時期的文化自信,更好地推動中外文學交流。
1. 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的偏見
當今世界,西方文化是強勢文化,處于中心地位,中國文化是弱勢文化,處于邊緣地位。西方文化中心主義使西方立場成為文學與審美價值的主導,西方讀者長期以來對中國文學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制約了中國文學在西方的接受。西方媒體和讀書界普遍認為,中國文學充其量是“中國的宣傳教育資料”,就是“枯燥的政治說教”,屬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中國當代小說不僅少有人知,也缺少文學價值,很難吸引讀者,因此可以毫無顧慮地不予重視?!盵6]
甚至有些西方專業人員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印象仍停留在“停滯封閉的鄉村、政治迫害或扭曲性愛”上。[7]
長久以來,西方的“傲慢與偏見”阻礙了西方讀者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理解,誤導了西方對中國當代人們精神世界和社會現實的了解,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傳播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形成了負面的影響。
2. 機構推廣決策的失誤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的過程中,機構推廣機制定位失當。杜博妮很熟悉《中國文學》和“熊貓叢書”的運作機制,她指出: “政策制定者對外語知之甚少,對文學譯本的實際讀者缺乏重視,而只關注專業讀者( 如出版商、編輯、文學官員、審查員、批評家、學者) 的可接受性?!?/p>
意識形態對文學文本選擇和翻譯策略的操控,使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帶有強烈的對外宣傳色彩,本質上的對外交流轉化為一種命題式的硬性推銷,譯本的審美價值大打折扣,逐漸失去對外國讀者的吸引力。
出版發行渠道不暢也制約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對外傳播。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很難在西方的主流出版機構出版,許多譯本都是由學術出版機構出版,很難擁有大眾讀者,在市場上沒有銷路。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譯介與傳播的有關對策
1. 選題要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精神、民族氣派要與人類價值、普世情懷、世界品格聯系在一起。莫言的作品以家鄉山東高密為中心,書寫了當代中國的面貌,同時又表現了中國傳統的精神內涵,作品中還充滿了馬爾克斯的魔幻、??思{的詭譎、肖洛霍夫的恢弘、拉伯雷的狂歡等世界性藝術氣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他的作品的這種既有本土性、民族性又融合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是分不開的。
2. 加強對海外接受環境的研究
中國人在一百多年前就主動地譯介西方文化,從清末民初開始就興起了引進西方文化的熱潮,而西方則在二三十年前才開始比較主動地譯介中國文化。這使得相當多的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比較熟悉,很多讀者都能理解翻譯成中文的西方文化,而西方讀者一般不容易接受譯自中國的文化。當今西方國家的普通讀者對中國作品的接受水平只相當于我國清末民初那個時代閱讀譯自西方作品的中國讀者。那時候,西方文學作品的中國普通讀者的接受水平很低: 譯介自西方的文學作品一般都有大幅度的刪改,如嚴復翻譯的《天演論》、林紓翻譯的西方小說。小說里的心理描寫、風景描寫往往被刪去,小說要被改造成中國古典小說慣用的章回體的形式,還要給每一回加上對仗形式的標題,在每一回的結尾處通常要加上“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字樣,原作的第一人稱被改成了中國傳統敘事文學的第三人稱。有些譯者還明確表示:
“譯者宜參以己見,當筆則筆,當削則削耳?!盵9]
只有經過這樣的改寫,中國讀者才能接受。因此,在現階段,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對外譯介出版與傳播,要立足于這個現實,不要一味求全,如果都一步到位,出全譯本,外國讀者肯定很難接受,可以先出些節譯本、改寫本,讓外國讀者更容易接受。
還有個不容忽視的現實,那就是一般的外國人要掌握漢語并理解中國文化是非常難的,在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在國外的讀者還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須十分注意在國外培育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接受群體問題。
四、結語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用自己獨特的話語表現了中國人的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這些獨特的文學話語走向世界,既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需要。面對存在的問題,我們要深入分析原因,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對外譯介傳播中國現當代文學,我們要本著交流、對話的態度,戒除意識形態的影響,較少地從政治角度考慮,較多地從文學價值本身考慮,保持文化自信,實現中外文學的匯通與融匯,中外攜手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學。
參考文獻:
[1]耿強。 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熊貓叢書”英譯中國文學研究[D]. 上海: 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2]Heller,S. A translation boom for Chinese fiction [N]. The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0 - 09 - 08.
[3]桑稟華。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小說: 論英譯中文小說[A]. 中國作家協會。 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演講匯編[C].2010: 138.
[4]孟曉光。 理智看待中國文學走向世界[N]. 人民日報( 海外版) ,2010 -09 -23.
[5]毛丹青。 收攏漢學家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國門的途徑[N]. 中國圖書商報,2006 -12 -04.
[6]Lovell,J. Great Leap Forward[N]. The Guardian,2005 -06- 11.
[7]王楊。 譯介傳播: 推動文學“走出去”[N]. 文藝報( 周五版) ,2010( 32) .
[8]Medougall,B.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Pleasure Principle[J]. 中國翻譯,2007,( 5) : 22 -26.
[9]謝 天 振。 譯 介 學[M]. 增 訂 本。 南 京: 譯 林 出 版 社,2013: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