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方言運用的生態文化價值
對語言生態的關注,源于如今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巨大危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所產生的強烈影響引起了各個門類的關注和重視?!罢Z言生態”自上世紀 70 年代提出以來,就受到理論家的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語言資源越加豐富,但是在全球化進程和大力推動普通話的形勢下,方言的處境卻不容樂觀,愿意學習和使用方言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方言開始變得不為人所知,更不用說在文學創作中主動自覺地運用方言。
但是形形色色的方言是中國多元文化的根基,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方言的使用不僅有助于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對維護漢語生態平衡有重要的意義。中國作為方言大國,方言之間更是大相徑庭,不僅只表現在語音的差別上,更深層次上則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和傳統。身處不同方言區的作家,潛移默化間對方言的運用,使各自的作品呈現出獨特的氣質。
“現在很多應用范圍小的地方語言正在消亡,最近幾十年世界各地出現了一些強勁的運動來復興這些地方語言,伴隨這些運動同時進行的是地區意識與民族意識的復興?!薄澳切┕铝⒌那也恢绾谓忉屪约旱娜藗兛梢詮膹V闊的世界中逃離出去,逃向語言的家園?!雹俚胤椒窖圆粌H是某一地方的人的交流工具,還同時承載著該地方的文化,是當地人精神聯系的紐帶,可以說,方言是地方的精神家園。方言運用不僅對保護語言生態作用重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們對自然生態的關注和保護。
第一節 方言運用與漢語寫作反思
“文學創作不避方言俗語土話乃是‘五四’文學革命以降許多作家及理論界的共識,在新文學運動初期是用來對抗艱澀難懂的文言以建立白話文學的有效途徑,在 30 年代的文藝大眾化討論中倡導方言土語的大眾語既是對文言復興的高度警惕,又是對‘五四’以來形成的歐化語體的有意糾偏。即使在民族形式討論中,使用方言土語也只是作為實現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的語言形式的表達方法而已?!雹谶@種對方言土語的運用其實是為統一的共同語做準備的,建設起新的規范才是當時的語言學家、理論家、文學家所重視的,而歐化嚴重的文學寫作在當時風靡一時。
方言土語的重要價值還未被充分認識到,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后,伴隨著文藝大眾化,方言土語作為無產階級的語言成為學習的對象,但因為歷史和政治原因,這時的方言土語并不是作家自覺的使用。新時期以來,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漸趨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這一時期的作家的視野更為開闊。但是強勢的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文學的歐化特征更為明顯,甚至出現“失語”的先兆。不少作家意識到這種寫作方式難以持久。在創作實踐的困境下,同時受西方“語言本體論”理論思潮的影響,眾多作家不得不重新審視文學語言觀念,他們認識到,一味“西化”并不是中國文學的康莊大道。在這種反思的背景下,作家開始轉而重視中國本土的語言資源,方言成為作家寫作的“新寵”.文壇上開始涌現出一批極具特色的“方言小說”,“方言寫作”成為一時之熱。
莫言作為新時期極具特色的優秀作家之一,其方言的運用不是偶然的,而是當今文學界的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余華、張煒、閻連科、韓少功等優秀作家都不約而同開始借鑒和使用方言資源,身處不同方言區的作家都極力在傳統文化、傳統文學中尋求靈感與寄托,這讓中國當代文學的民族特色愈加濃重。這是中國當代文學對如何寫作的一個有力嘗試,并且這種嘗試具有極高的價值。莫言說:“就是在這樣的翻來覆去的過程中,作家們都慢慢找到了自我,各自的面貌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清晰了?!?/p>
每一個作家,語言風格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語言風格的變化的深層原因便是莫言創作理念、思維方式的轉變。莫言 1981 年在《蓮池》上發表了他的處女作《春夜雨霏霏》,接下來的幾年里,他又陸續在《蓮池》上發表了《丑兵》《為了孩子》《售棉大道》《民間音樂》等作品,莫言早期的小說主題大多以軍隊生活和新農村的生活為主,頗有“白洋淀”的氣質,清新婉麗。早期的莫言還處于模仿和探索階段,風格還沒有成熟,方言運用并不成熟。而當莫言讀到川端康成《雪國》中描寫一只秋田犬時,獲得靈感,寫出了《白狗秋千架》,也就是從這時起莫言的作品中第一次出現了“高密東北鄉”的概念,由此開始構建屬于他的“高密東北鄉”文學王國,而流行于高密的山東方言也隨著“高密東北鄉”的出現而被莫言運用的更加頻繁和得心應手?!案呙軚|北鄉”的建構可以看做是莫言方言運用成熟標志??梢园l現莫言對民間的發現也是循序漸進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作品風格也發生相應的變化。
莫言自稱:“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道路,那時候由于受左的文學思想的影響,認為小說應該作為宣傳的一種工具,認為小說應該配合政策,認為小說應該負載很多的政治任務,這就需要千方百計去尋找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題材,編造一些能夠配合政治任務的虛假故事?!雹俸笃谀詣t開始“應該從人物出發、從感覺出發,應該寫自己最熟悉最親切的生活,應該寫引起自己心里最大感觸的生活?!雹谶@段話可以看做是莫言對自己創作的總結,也可以看出他走向民間、重歸自己熟悉的“高密東北鄉”的路徑,開始“作為老百姓寫作”,尤其是《檀香刑》對方言的運用步伐更大,實現“大踏步撤退”.
“到了寫《檀香刑》時,我的追求已經十分自覺。我想我首先要用一種跟自己過去的語言、跟流行的翻譯腔調不一樣的語言?!雹勰宰鳛橹Z貝爾文學的獲獎者,其文學作品既有與世界文學相通的部分,又有中國傳統文學的特質,這種世界文學與民族文學的雙重特質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色。而方言作為莫言小說語言的重要質素,直接而明顯地顯示出高密文化對其作品的影響。
與齊魯文化相比,高密當地的文化具有極強的地域性。高密是莫言的“血地”,而莫言是高密真正的發現者和擁護者。同是優秀的山東籍作家,張煒和莫言筆下呈現出的文化特征有著明顯的差異。莫言小說中方言詞匯、句法、俗語常言,具有極強的“紅高粱”味道,莫言將他這片“血地”里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移植到了他的小說之中,民間口語轉化為文學語言呈現在讀者面前。在這種對民間文化的探索中,方言成為一種敘事工具,更是一種敘事策略,是對高密當地民間文化愛之深、愛之切的深刻表達。而莫言作品中對山東快書、民間唱詞、茂腔的使用,這種對民間文學的致敬,對被遮蔽的“下里巴人”的重新發現??傊?,莫言的小說看似恣肆汪洋、不拘一格,語言風格隨喜所欲,或張揚膨脹、或土里土氣,都是他“作為老百姓”寫作的有益實踐,而非帶著知識分子先天的道德評判,最終讓高密這片美麗又古老的土地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垂青。
第二節 方言運用與語言生態保護
曾有學者這樣說:“漢語方言之復雜大概可以稱得上世界之最”④,“漢語的方言差異遠遠超過了歐洲的許多民族的語言差異?!雹菝绹鴿h學家羅杰瑞認為:“對歷史語言學家來說,漢語更像一個語系,而不像有幾種方言的單一語言,漢語方言的復雜程度很像歐洲的羅馬語系?!雹拚Z言學家趙元任同樣認識到中國各方言區之間的巨大差別:“從哈爾濱到昆明,從重慶到南京的官話區,言語還比較一致,可是東部和南部方言之間的差別,不亞于法語之于西班牙語,或者荷蘭語之于德語?!?/p>
以山東為例,山東方言隸屬于北方方言區,是漢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按照李榮主編的《中國方言地圖集》,山東境內的方言分屬于漢語官話方言的膠遼官話,冀魯官話和中原官話三個次方言?!雹谄渌窖詤^中同樣可以劃分出次方言區,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方言存在的種類是不可小覷的。而如今中國方言的處境卻堪憂。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 E.Haugen(1971)最早提出并使用“語言生態”(language ecology)概念,他在《語言生態學》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任何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并將語言環境與生物生態環境作隱喻類比。此后“語言生態”的隱喻開始為語言研究者接受?!阿蹖φZ言生態的重視背后其實潛藏著的是如今語言生態危機的迫近。據統計,”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布的《瀕危語言圖譜》,全世界有7000 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語言將在本世紀消亡,80%到 90%則在未來的 200 年滅絕。相比之下,動植物的滅絕速度要慢得多?!阿芎芏嗾Z言正在慢慢消失,而這種消失是不可逆轉的。
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2005》中提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有著豐富的語言資源和燦爛多彩的傳統文化。正是這些多種多樣的語言和文化,組成了內涵豐富、異彩紛呈的華夏文明。但是,當前普遍發生的語言衰退乃至瀕危的現象在我國也同樣存在,一些語言和方言正在我們的身邊悄然衰退?!瓰l危語言這個概念進入中國學術界的初期,人們在思想認識上有過分歧,對一些問題還認識不清。例如:現代社會中的語言或方言是否越少越好,現代化進程和語言文化的多樣化是否截然對立,社會的進步是否必須以拋棄傳統的語言文化為代價,語言使用是一個民族自愿自擇的權利,能否聽之任之,等等。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后,國內語言學界對瀕危語言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入,一致認為語言瀕危研究和瀕危語言資料的記錄非常重要,不可回避?!阿輳纳鲜鲅芯靠梢钥闯稣Z言學界對瀕危語言和方言問題的思考,正在消失的方言逐漸成為研究者的關注重點,如何保護方言,維護中國的語言生態成為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1955 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后,推廣普通話正式啟動。國家在 1956 年 2 月專門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明確規定:”漢語統一的基礎已經存在,這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在文化教育系統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推廣這種普通話,是促進漢語達到完全統一的主要方法?!爱斎黄胀ㄔ挼耐茝V是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必須的,上面已經提及中國境內方言之間的巨大差異?!蓖破铡爸?,的確給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多便利,但是方言卻成為被拋棄的對象。
其實推普的初衷只是為了消除方言區之間的交流隔閡,而不是為了消滅方言,或者貶低方言。在掌握好普通話這一交流工具的前提下,重視方言并采取措施保護方言,防止方言的滅絕,對保護語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具有重要的意義?!蔽覀€人有八個字的口號,就是‘提倡國語,擁護方言',所謂國語,它本身也是一種方言;它并不比其他的方言更優美、更完善,或更能表達意思?!阿龠@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對方言和國語的看法,可以看出這兩者完全可以做到并行不悖。但是,現在方言的危機正在到來,這種危機在南方方言區尤其明顯。面臨這一危機,許多理論家和語言學家將目光轉向了如何保護方言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中國不少高校和研究人員都參與建設方言語料庫,其中既有針對文本的語料庫,也有口語語料庫。
沒有一門語言能完全翻譯另外一門語言,方言也是如此,每一種方言都有其他方言所不能替代的部分,而普通話更是不能代替所有的方言而獨立存在。但是,現在方言的處境并不樂觀,方言并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這些豐富多彩的語言資源的保留必須借力于文學作品的使用,將方言中那些鮮活的詞匯、生動的句法、豐富的文化內涵保存下來。而方言作為作家最先掌握的語言,在寫作時總會不自覺地顯現,這種方言情結是作家出于對鄉土家園的深深眷戀,在文學創作中自覺或不自覺運用從小習得的方言土語,實現另樣的精神還鄉。在語言生態危機的背景下,作家自覺運用方言寫作將有利于維護語言生態的平衡。
第三節 方言運用與生態文化
”高明的生態文學家在對人與自然關系中,常常會將深邃的生態哲思、優雅的詩性氣質和強烈的憂患意識熔鑄成為一個個別具動態的意象世界,引領讀者在詩化的境界中陶冶性靈,強化生態意識,探尋詩意生存的理想之途?!阿谀噪m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作家,但是他的作品中仍然透露出了他對高密東北鄉這片美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所蘊含的深情,其作品中的諸多描寫如對洪水、蝗災的描寫,反映了莫言內心深處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這些對當地的發現,顯示了莫言的”地方意識“,”地方意識“主要指的是”人對地方的身體的附著和精神依戀“,”人與萬物(地方)的和諧共存、持續發展的關系?!阿俑呙軚|北鄉這個文學地理空間的建構就是莫言”地方意識“的最佳表現,在這個空間里,莫言揮灑著來自這片土地的靈感寫出一部有一部的佳作。
龍應臺這樣評價莫言:”莫言是人民的文學家,一個中國土地里長出來的人民文學家……讓全世界的人從此看到的不只是政治,而是中國人內在誠懇的心靈。莫言的想象力,既泥土又狂野,既荒誕又現實?!阿谀缘淖髌纷钪档藐P注的就是其”泥土性“也就是寫作的”原生態“.作為其創作的源泉,”高密東北鄉“為莫言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學創作資源,莫言曾將高密東北鄉比作一條”破麻袋“,”在這條破麻袋里,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長篇,輕輕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進一個指頭,拈出幾個短篇?!皬哪缘陌l軔之作《透明的紅蘿卜》開始,高密東北鄉與莫言的作品就開始如影隨形,除了體裁來自民間,莫言的語言力圖貼合民間,真實反映民間。這種寫作方式,原生態呈現出現實生活,而不去迎合某種潮流或意識形態。
上文中已經分析過莫言小說中的方言運用方式及其運用的深層原因。方言詞匯、方言句法、地域聲音的大量運用,不僅反映了當地的口語特點,展示了高密底層的文化形態,這些方言的運用為小說增添了濃郁的地域特色。方言詞匯和方言句法的運用讓莫言的作品與鄉土、大地之間的距離被拉近了,閱讀他的作品仿佛在高密東北鄉這片土地上徜徉,那些生動形象而當地特有的方言土語,給讀者帶來置身大地的原生態之感。這些方言的運用是莫言民間立場的有力佐證,并且具有重要的生態文化價值,豐富了文學語言多樣性。
一、方言運用與自然生態
”一些研究表明,一種語言社區的大小與它存在其間的生物種類多少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在具有生態多樣性的地區比如熱帶雨林地帶,也存在著書目眾多的語言;而在生態環境相對單一的區域如沙漠或極地,則發現語言的數量也少得多?!阿垡虼?,穆爾豪斯勒認為語言是依賴于外部環境而存在的,是外部環境的一部分。因此把”’語言‘作為’自然‘與’文化‘之間的中介環節“④語言詞匯的豐富程度的確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地的生態環境狀況。當人類發現一種新的物種的時候,最先做的就是給這一物種賦予一個恰當的名稱,如果某種物種在某些方言中并未被命名或被不恰當命名,這些物種則處于一種被”遮掩“的狀況,并不會引起人們對這些物種的研究與保護。從此種意義上說,一些特定方言詞匯,尤其是那些有關動植物的方言詞匯的運用,也是有利于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
從莫言作品的方言運用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第一,獨特的方言詞匯構建起別具風味的自然地理空間。第二,獨特的方言詞匯展現出當地的奇風異俗。方言中對當地獨有的植物的描寫或當地對動植物的獨特稱呼,這種動植物方言的使用,是當地自然環境的展現。
經過很長時間的纏磨,九叔終于答應夜里帶我去拿蟹子。(《與大師約會·夜漁》,第 28 頁)河灘上的狗蛋子花發瘋一樣生長,紅得發紫的野茄子花在水草的夾縫里憤怒地開放。這天是鳥類的好日子。土黃色中星雜著白斑點的云雀在白氣裊裊的高空中尖聲呼嘯。油亮的家燕子用紅褐色的胸脯不斷點破琉璃般的河水。(《紅高粱家族》,第 221 頁)這里出現的”蟹子“、”狗蛋子花“、”野茄子花“、”家燕子“都是高密農民對當地存在的動植物獨特稱呼,作者不自覺將這些方言詞匯用在敘述語言之中,展現出了高密當地優良的生態環境,使作品具有了濃濃的地方氣息。
二、方言運用與”原生態“文化
莫言作品中存在運用方言來描寫的普通生活和傳統習俗,這些民俗的描寫構成了記錄當地民俗和生活習慣,是當地人民生活的一個縮影。
”她先用粗針錐在厚約兩寸、堅若木板的鞋底子上攮出一個眼,然后,把引著的大針遞過去,再把麻繩刺棱刺棱抽緊。為了增加潤滑減少澀滯,她不斷地把針和繩往頭發上蹭著?!埃ā妒巢菁易濉?,第 155 頁)”娘-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溜溜的駿馬-足足的盤纏-娘-娘-你甜處安身,苦處花錢-“(《紅高粱家族》,第 245 頁)上官呂氏把簸箕里的塵土倒在揭了席、卷了草的土炕上,憂心忡忡地掃了一眼手扶著炕沿兒低聲呻吟的兒媳上官魯氏。(《豐乳肥臀》,第 5 頁)”納鞋底“、”出殯“”出生落土“等這些地方生活民俗的描寫,真實反映了當地農民的生活現實。這種對當地所特有的風俗習慣的描寫在運用方言寫作時呈現出一種原生態的效果。
”他是中國爹美國娘,蒜薹脖子一丈多長,雙腿羅圈著好像彈簧。他是吃鐵絲拉彈簧-一肚子彎彎腸,滿肚子都是壞水?!埃ā妒巢菁易濉?,第 278 頁)孩子發現,老鐵匠的臉色像炒焦了的小麥,鼻子尖像顆熟透了的山楂?!摾翔F匠面部沒有表情,僵硬猶如瓦片。(《歡樂·透明的紅蘿卜》,第 17 頁)黃鼬成了黑絲瓜,刺猬成了黑倭瓜。面對此情此景,我們還能說什么呢?(《食草家族》,第 154 頁 )除了直接運用方言詞匯,莫言運用農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作為比喻對象,極具農民的思維方式和效果?!比藗兩畹淖匀画h境直接影響著語言,自然環境上的一些特征往往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形成體現自然環境特征的語言表達方式?!阿偕厦胬又械摹彼廪贰?、”小麥“、”山楂“、”黑絲瓜“、”黑倭瓜“等等都是農村生活中常見的植物,莫言另辟蹊徑,運用比喻時使用這些農村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作為喻體,這些多種多樣的動植物為文學語言運用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素材,這從側面展現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利用這些比喻形成了極具生態意義的表達。另外作品中還大量運用流行在高密當地的諺語、歇后語,如俗話說得好,”死知府不如只活老鼠“,果然不假。(《食草家族》,第 172頁)。
在第一章中筆者多次舉例當地所特有的諺語和歇后語,這里就不再贅述舉例。諺語和歇后語承載的當地所特有的戲謔,折射出當地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可以看做是當地民間文化的活標本。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這樣論述:”生在山東的常見泰山,便常把泰山來喻事情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見飛矢,便常把飛矢來喻事情的快速;……凡是切實的自然的修辭,必定是直接或間接的社會生活的表現,為達成生活需要所必要的手段?!阿偃藗兊恼Z言運用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存在著復雜而緊密的聯系,方言作為具有當地特色的交流工具,語音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而除去語音之外,方言中獨特的詞匯在反映的當地不可復制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上具有共同語所不具備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