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莫言作為一位語言風格頗受爭議的作家,其語言泥沙俱下、感性特征明顯,但是他對文學語言的創新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文學語言的選擇和運用是一個作家的立身之本,白話文運動到現在不過百年,語言的變化發展除了借助政府的推動之外,作家更應該擔負起更多的責任,因為他們是語言的使用者和實踐者。
作為一位自覺運用方言的作家,山東方言在其作品中的運用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方言詞匯的直接運用、方言句法直接的運用、地域聲音的鮮明運用等方式,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中都可以看到方言的影子,這些方言的運用對于塑造人物形象,描繪自然環境、生活環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許作品中那肆意縱橫的方言運用,尤其是其中充斥著的粗話詈語會被一些批評者認為是“粗鄙”的,但任何一個優秀的作家不可能是一個完美的作家,正是有了這些“不完美”才成就了莫言自己的那標識性的文學風格。
從莫言方言運用的深層原因分析,首先是站在民間的立場上,莫言認為所謂的民間立場就是作家自己的個性選擇,他選擇方言作為其文學語言的組成部分。其次,方言的運用是莫言“大地情結”的體現,作為莫言的“血地”,而其中方言的運用更是其大地情結的自然涌現,是對所謂現代文明的消解和批判。方言顯示出了人與大地的天然聯系,高密文化以方言融入作品人物的血液,將這大地之音寫入作品,同時塑造了這片土地養育的血性兒女。
而小說中對山東方言運用則產生了狂歡化的效果,體現在雜語運用、民間戲謔、粗鄙化三個方面,進而影響了莫言文學作品的風格特點。這種指向大地、指向人體下部的語言,讓被遮掩的丑被置放在展臺上任人觀賞,這種廣場式的狂歡,在作品中實現美與丑的強烈對比,打破了傳統的審美規范,以一種褻瀆的姿態,沖擊人的審美體驗。莫言的這種運用方式本身可以視為一種對“美”的脫冕,對文學范式權威的挑戰,這種寫作方式本身就可以視為一種“狂歡”.雖然這種寫作方式的存在仍然具有爭議性,但這恰恰證明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與生命力。
在語言生態危機的背景下,方言的運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們對方言的重視和關注,保護語言的生態多樣性,莫言作為中國當代的優秀作家之一,這種自覺地方言寫作是文化自信的一種有力體現。同時語言作為環境與文化的中介環節,對方言中特定詞匯的運用對于當今生態文化與生態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家作為有較大影響的語用主體,作品中大量運用方言對當地方言會起正面積極的作用,文學作品中方言的運用雖然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是這種對方言的發現更是對民間的發現,對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的發現,這些生機勃勃的民間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古有《詩經》《樂府》對民間的發現和記載,那些生動活潑描繪出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經典作品至今讓人流連,而今天文學作品中對方言的運用,對于方言的傳播和生存具有重要的影響。莫言作為山東方言區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中對高密當地方言的發現,讓全世界讀者的目光都集中在山東大地那片人杰地靈的土地上,那片隨風起舞的紅高粱成為多少讀者朝圣的土地,滋養著這片土地的齊魯文化重新在莫言的作品中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內著作:
[1]莫言:《莫言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 年版。
[2]莫言:《作為老百姓寫作》[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 年版。
[3]莫言:《用耳朵閱讀》[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 年版。
[4]賀立華, 楊守森:《怪才莫言》[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1992 版。
[5]楊守森,賀立華主編:《莫言研究資料》[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2 年版。
[6]楊守森,賀立華主編:《莫言研究三十年》[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13 年版。
[7]楊守森主編:《讀莫言,游高密》[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12 年版。
[8]孔范今,雷達,吳義勤,施戰軍主編:《莫言研究資料》[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年版。
[9]董紹克:《漢語方言詞匯差異比較硏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年版。
[10]董紹克:《山東方言詞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7 年版。
[11]錢曾怡主編:《山東方言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 2001 年版。
[12]錢曾怡,羅福騰,濰坊市史志辦公室合著:《濰坊方言志》[M],濰坊:濰坊市新聞出版局 1992 年版。
[13]趙元任:《語言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年版。
[14]趙元任:《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 年版。
[15]劉進才:《語言運動與中國現代文學》[M],上海:中華書局 2007 年版。
[16]鐘敬文:《鐘敬文文集·詩學及文藝理論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17]王福堂:《漢語方言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 年版。
[18]周振鶴, 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9]高名凱:《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 年版。
[20]馮廣藝:《語言生態學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版。
[21]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22]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引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6 年版。
[23]董遵章:《現代文學作品山東方言詞例釋》[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 1991 年版。
[24]葉蜚聲, 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1 年版。
[25]唐躍,譚學純:《小說語言美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26]董正宇:《方言視域中的文學湘軍》[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27]張志忠:《莫言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年版。
[28]陳思和:《新文學傳統與當代立場》[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29]陳曉明主編:《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30]鄭敏:《結構·解構視角:語言·文化·評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 年版。
[31]郜元寶:《拯救大地》[M],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4 年版。
[32]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33]夏忠憲:《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研究: 俄國形式主義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年版。
[34]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M],上海:中華書局 1986 年版。
[35]張閎:《感官王國-先鋒小說敘事藝術》[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36]王光東:《中國當代文學 60 年》[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010 年版。
[37]李揚編:《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04 年版。
[38]陶立璠:《民族民間文學理論及基礎》[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90 年版。
[39]高有鵬:《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史論:中國現代作家的民間文學觀》[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4 年版。
[40]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三聯出版社 1985 年版。
[41]劉文良:《范疇與方法:生態批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42]寧梅:《生態批評與文化重建--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年版。
[43]“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課題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2005》[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 年版。
[44]《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 年版。
2、國外著作:
[1][瑞士]索緒爾:《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7年版。
[2][瑞士]索緒爾等編:《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年版。
[3][瑞士]凱塞爾:《語言的藝術作品》[M],陳銓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4 年版。
[4][德]海德格爾:《思的經驗(1910--1976)》[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5][德]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 年版。
[6][德]威廉·馮·洪堡特著,《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姚小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 年版。
[7][德]卡西爾:《符號·神話·文化》[M],李小兵譯,北京:東方出版社 1988 年版。
[8][美]羅杰瑞:《漢語概說》[M],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5 年 1 月版。
[9][美]段義孚:《回家記》[M],志丞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3 年版。
[10][美]段義孚:《逃避主義》[M],周尚意、張春梅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11][美]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6 年版。
[12][日]北岡誠司:《巴赫金-對話與狂歡》[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13][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4][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論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 年版。
3、學位論文:
[1]王華:《新時期小說中的方言問題》[D], 華中師范大學 2006 年。
[2]雷瑞福:《論莫言小說的高密文化特征》[D],河北師范大學 2009 年。
[3]呂曉英:《民間立場的選擇》[D],東北師范大學 2007 年。
[4]宋秀葵:《段義孚人文主義地理學生態文化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 2011 年。
4、期刊論文:
[1]趙奎英:《規范偏離與莫言小說語言風格的生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3 年第 6 期。
[2]趙奎英:《重返詞語的重量與深度--試析莫言小說詞匯偏離的 “物” 向度》[J],《東岳論叢》2014 年第 8 期。
[3]趙奎英:《一個可逆性的文本--<豐乳肥臀>的語言文化解讀》[J],《名作欣賞》2003年第 5 期。
[4]趙奎英:《從生態語言學批評看“生態”與“環境”之辨》[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13 年第 5 期。
[5]趙奎英:《生態語言學與當代生態文學--文化研究的語言理論基礎建構》[J],《文藝理論研究》2014 年第 4 期。
[6]莫言,王堯:《從<紅高粱>到<檀香刑>》[J],《當代作家評論》2002 年第 1 期。
[7]莫言:《<豐乳肥臀>解》[J],《作品與爭鳴》1996 年第 7 期。
[8]莫言,石一龍:《寫作時我是一個皇帝-著名作家莫言訪談錄》[J],《山花》2001 年第 3 期。
[9]莫言,楊揚:《以低調寫作貼近生活:關于<四十一炮>的對話》[N],《文學報》2003年 7 月 31 日。
[10]周罡,莫言:《發現故鄉與表現自我-莫言訪談錄》[J],《小說評論》2002 年第 6期。
[11]莫言:《莫言:“我的作品是中國文學”》[J],《了望新聞周刊》2012 年 10 月 15 日。
[12]何錫章,王中:《方言與中國現代文學初論》[J],《文學評論》 2006 年第 1 期。
[13]陳思和,何清:《 理想主義與民間立場 》[J],中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9 年第 5 期。
[14]董正宇:《方言生態危機與方言寫作》[J],《寫作》高級版 2007 年第 2 期。
[15]韓少功:《世界》[J],《新華文摘》1995 年第 3 期。
[16]張清華:《敘述的極限》[J],《當代作家評論》2003 年第 2 期。
[17]陳思和:《民間的還原-文革后文學史某種走向的解釋》[J],《文藝爭鳴》1994 年第1 期。
[18]陳思和:《莫言近年小說創作的民間敘述》[J],《鐘山》2001 年第 5 期。
[19]王安憶:《大陸臺灣小說語言比較》[J],《上海文學》1990 年第 4 期。
[20]張軍:《莫言:反諷藝術家》[J],《文藝爭鳴》1996 年第 3 期。
[21]陳太勝:《文化研究:文藝學研究的挑戰和機遇》[J],《文藝報》2000 年 6 月 6 日。
[22]王力:《山東快書的藝術特色》[J],《戲劇叢刊》2010 年第 8 期。
[23]梅蘭:《狂歡化世界觀、體裁、時空體和語言》[J],《外國文學研究》2009 年第 4期。
[24]張軍:《莫言:反諷藝術家》[J],《文藝爭鳴》1996 年第 3 期。
[25]陳賽:《當語言死亡時》[J],《讀者》2010 年第 2 期。
[26]王力:《漫談方言文學》[J],《觀察》第五卷第 11 期,1948 年 11 月 6 日。
致謝
愛山師大如愛青春,而青春卻即將散場。
時間如白駒過隙,匆匆間七年已經了無影蹤?;仡櫾谏綎|師大文學院的學習時光,心中感慨萬千。七年的時間太長,長到留給我數不清的難忘經歷;七年的時間又太短,短到仿佛昨日才與山東師大初識。人生又有多少個七年呢?真的不忍心和她說再見,又不得不說一聲再見了。
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趙奎英教授。她是我本科入學的的第一堂《文學概論》的授課老師,是我的文藝理論啟蒙老師。在我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她傳道、授業、解惑,耐心細致地為我解答學術上的問題,引領我在學術的海洋中遨游。我的碩士論文從選題到定稿,她細致入微、有問必答、有疑必解,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仍記得論文選題定寫作提綱時,她肩疾復發仍堅持回復我的郵件,每每想來都感動不已。
我還要感謝文藝學、美學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師。在本科期間,教研室的各位老師就是我的授業恩師,各位老師耐心的引領、飽滿的熱情、智慧的思辨、迷人的人格,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之中,燃起了我對文藝學的探索熱情。
感謝楊守森老師、周波老師、李宗瑋老師、周均平老師、楊存昌老師、劉蓓老師、孫書文老師、李輝老師、李紅春老師、何磊老師、鄒強老師、吳承篤老師、李江峰老師、楊光老師、任傳霞老師,學生受益于各位可親可敬的老師無私教導。在我考研期間,鄒強老師、李輝老師、楊光老師耐心為我答疑解惑,給我幫助和鼓勵。在碩士論文選題期間,周波老師、孫書文老師、楊光老師、李紅春老師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孫書文老師特地把他查閱到的學術資料發郵件告知我,為我的論文寫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此對各位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您們既是我的授業恩師,更是我的人生導師,這段寶貴的學習經歷是我一生的財富。
感謝一直關心、陪伴我左右的各位文藝學、美學同學,這份寶貴的同窗友誼,畢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