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語言研究體系當中,系統功能語言以其獨有的特點為人們揭示了在實際生活中語言運用的復雜性,在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之下,語言被定義為一個巨大的語義系統,主要通過一系列的功能來得以實現,比如語篇功能、概念功能以及人際功能等,這樣細化的語言研究模式突破了傳統語言研究的靜態模式,從而有助于不斷強化人對于語言的領悟力。本文將從系統功能語言的視角,對英美文學進行賞析,旨在不斷加強人們對于系統功能語言的認知力,提高人們對于英美文學的鑒賞力,更好地提升個人文化藝術修養。
1、系統功能語言概述
一般來講,文學賞析的主要切入角度都是文學主旨與意蘊。然而,將系統功能語言引入文學賞析范疇,更有助于彰顯文學本身的味道與意蘊。
如前所述,韓禮德將語言定義為一種語義系統,在這個過程當中,主要通過語篇功能、概念功能以及人際功能等進行語義的表達?!案拍罟δ堋笨煞譃檫壿嫻δ芘c經驗功能兩種。一般來講,用語言對現實世界中所產生的各類經歷的有效表達即為經驗功能,也就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再現的一種反映。
這是概念功能在韓禮德視角之下進一步細化與分工,它可以從歸一度、語態以及物性三個方面得到體現,而“及物性”則是這三種語義系統中最為常用的一種。將活動抽象為過程,再經由這類“過程”來呈現人的行為與思想即為及物性系統。并且在這類抽象化的過程當中,活動時間、參與者、環境因素、地點等都會得到一一呈現?;谙到y功能語言學視角之下的及物性系統一般包含多種因素,它的過程也較為復雜,通常來講具有存在、言語、行為、關系、心理以及物質六個過程。
2、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賞析英美文學的策略分析
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賞析英美文學的實質在于對文學表達方式的一種解析。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特定語義的具體表達方式以及表達方式的語言功能。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賞析英美文學是一項極為系統復雜的工作,下面將對其進行詳述。
首先,了解文學主題表達的方式與緣由。要想做到這點,必須將語法功能系統分析與文學解讀相結合。前面已經談到,任何英美文學當中的現實表達都離不開概念功能。這里所講的“概念功能”,實際上等同于現實世界中人們活動以及行為等生命經歷的一種表達。如前所述,我們也可將其視為經驗功能,具體而言,在現行語言系統之下其主要反映的是語言自身的及物體系;人際功能主要是從語言表達者自身動機、地位與身份等進行的特殊的語言表達,這是體現、維持與建立特定社會關系的一種功能。而對于英美文學的賞析,從其語法方面來看,則主要是指文章語言構成的功能,事實上就是一種文學作品構成時的銜接結構、信息結構以及主位結構。
從功能性的角度來對英美文學進行賞析的最終目的還在于透過功能性的解析來了解文學作品自身的內在意蘊與文學意境。我們知道,對于任何文學作品而言,語境的勾勒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形式的文學作品,實際上都是在特定的語境中對于最終結果的一種描述,與此同時,于文學作品本身而言,它也從某種程度上會受到這類語境表達的牽制。也正因為如此,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來對文學作品進行賞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對作品主旨與意蘊加深了解。
其次,在對具體的文學作品進行賞析之時,必須先考慮到從小句著手。一般來講,小句是系統語言結構當中最為基本的一種結構性單位,加強對小句的分析,有助于加強對系統功能語言功能意義的了解。從小句入手之時,其具體方法為以下幾點:從文學作品自身概念的具體意義處入手,對作品當中出現的以動詞為中心的一系列過程進行分析,詳細解讀作者的謀篇布局策略;從人際關系的角度強化文學作品分析,這個過程包括對每個小句當中的人際關系意義、語言交流有機構成部分的解析?;趯π【涞姆治鲋?就可強化對整部作品當中的系統功能語言的運用與分析。
3、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英美文學作品賞析策略及實例分析
系統功能語言視角下的文學作品,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都具有一定的現實功能與意義。為了便于分析,本文以《印度之行》為參照,對其中所涉及的系統功能語言進行分析?!队《戎小芬杂《瘸鞘袨楸尘?描述了穆爾夫人與她兒子朗尼的未婚妻阿拉德到印度去看她的兒子朗尼,在一次游歷山洞時,阿拉德在幽暗的山洞里恍惚中感到有人侮辱了她,從而引起糾紛,使印度醫生阿齊斯蒙受了不白之冤。一般來講,我們可以將這場印度之旅的行程分為三個場景即“清真寺”、“洞穴”和“寺廟”。
首先,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當中的視覺來對《印度之行》進行分析,并將人物形象解讀與系統功能語言學概念功能相結合。我們知道,作為人類進行有效社會交往的工具之一,語言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承擔著大量思想交流等功能,而在這些功能當中,概念功能自身的表達則是其中之一。從系統語言學的基本定義我們不難看出,它對于英美文學的解析具有相當大的作用。這是因為無論對于哪部英美文學作品而言,它當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一定社會環境的產物,也就是說,這些人物在一切社會活動過程當中,必定同周圍環境產生一定的語言交流,并且還伴隨一定的心理波動的產生。這些人物的活動,也是在某些特定場合中發生的,也正因為如此,需要為這些行為設定特定的時間與地點,才會豐富人物形象。比如,在對本部作品進行系統功能語言分析時,可以對穆爾夫人在到訪印度之后的一些行為活動經過、山洞歷險和歸來信仰受到質疑過程中的心理經歷以及一切活動中的所思所想等進行分析,只有對這些進行具體解讀,人物的形象才會栩栩如生。
其次,及物性系統分析法也是文學作品常見的分析方式。將出現于作品中的人物的行動分別分成許多有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每個過程環節中的參與者以及參與者所處的環境氛圍都進行指出的方式即是及物性系統當中語義的具體作用。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及物性系統又可分為以下過程,即存在、言語、關系、心理、行為以及物質過程。一般來講,社會交際的通用手段即為語言,它是社會學中的一種語言系統與符號,折射出了一定社會關系的總和。于英美文學作品而言,它所表現的語言系統固然也會折射出一定社會關系。與此同時,作者在對作品進行創作的環節中,也會賦予語言特殊的意義。
因此,加強對作品語言的研究,不斷尋找其中所蘊藏的社會意義,這對于幫助我們掌握文學意蘊方面來講的確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對于《印度之行》這部作品而言,如果我們從及物性體系的角度來看,可以將本部作品分為三組及物性過程。第一,關系與存在過程,這里所講的是作品當中主人公的一系列為活動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與歷史背景情況;第二,話語與心理過程,具體指的是主人公思想理念、心理活動、言語有關的一些過程;第三,物質同行為的過程,這包含了同主人公相關的一切行為與動作?;诖朔N分析過程,讀者可以在更好地了解作品之時,還可有效明確對于人物形象進行塑造的一些規律性質。
我們知道,創作者在進行文學人物塑造之時,通常會勾勒出大致人物輪廓,再在此基礎上根據主人公的意圖采取特定的語義系統來對其進行表達,并最終以語法小句的狀態將勾勒出的人物形象具體表達出來。與此相反,與創作者相比,讀者接受人物形象則是一個完全相反的途徑,在進行文學作品賞析之時,讀者更多的是從語法小句出發,感受人物的語義及語言,再在此基礎上對人物形象進行解讀,進而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感悟社會關系與創作背景等。對于《印度之行》這部作品,我們可通過對其中的部分系統功能語言學進行賞析,更好地體會作者創作出的主人公在旅行中文化和信仰所受到的沖擊。比如,第一,穆爾夫人自心理到話語這個過程當中的分析。當小說描寫英國的游客進入山洞之后,馬拉巴山的大大小小的山洞無序的排列、一聲聲毫無意義的回聲、擁擠的人群和難聞的氣味,讓穆爾夫人失去了她初到印度的信心。她認為可以和印度宗教文化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然而這一切在面對代表印度悠久的哲學和宗教文化的馬拉巴山山洞時,她突然覺得無能為力,甚至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懷疑,這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和懷疑最終加速了她的死亡。在本部作品中,正是將這一過程中的語法小句進行有機結合,才讓讀者理解了穆爾夫人信仰坍塌后,最終的崩潰和死亡。第二,《印度之行》中關系與存在的過程賞析。關系過程中的語法小句在文學作品中主要用于環境描寫之上,就本部作品而言,福斯特用大量的筆墨描述了印度風格的建筑和英國建筑的不同。印度建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神秘的風格,但同時也是混雜的,沒有固定的形式,也沒有固定的風格,甚至很多建筑似乎是未完成的狀態,這也影射了印度的混沌、無序的狀態,從側面證明了穆爾夫人最后的困惑,以及英國和印度在文化、信仰以及審美方面的沖突。
最后,筆者認為,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語篇、語境思想可以將文學與文本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有助于全方位加強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在今后我們對于英美文學進行分析之時,要加強對其探索與思考,只有如此,才能不斷強化我們對于英美文學的鑒賞力,切實提高對于國外作品的理解力,增進國內外的文化交流與相互理解。
參考文獻:
[1]楊林秀,郭志瑩.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景點翻譯研究———基于山西省部分旅游景點的調查研究[J].晉中學院學報,2013\\(1\\):72.
[2]陳婧,胡登攀.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探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38.
[3]張德明.《印度之行》:跨文化交往的出路與困境[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4\\):64.
[4]趙秀鳳,王春霞.認知詩學文學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以意識流小說《到燈塔去》為例[J].山東外語教學,2013\\(4\\):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