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文學論文 > > 多模態隱喻的內涵詮釋及其隱喻意義的維度統一
多模態隱喻的內涵詮釋及其隱喻意義的維度統一
>2021-07-19 09:00:00


1、 引言

中國古代在研究哲學時,強調有“名”與“實”的問題,強調“言”與“意”的分別,有“名實之辨”與“言意之辨”。在乾隆與嘉慶年間,對言與意,名與實,進行了廣泛的哲學考察,特別是通過語言考察哲學,更是形成了當時盛極一時的“字義疏證”,強調實踐、新安理學、人文實證,并形成了一種權威的學術“范式”,在“求道”的根本目標下,重視對內涵、意蘊、結構和表達的統一研究。清代的戴震等形成了當時的哲學顯學,對漢家理學、實證哲學、擺脫教條、探索中國哲學的民族智慧,起了重要作用。

在國外,穆勒形成了“哲學語言”觀,索緒爾形成了結構語言觀,亞里士多德形成了日常語言、科學語言和哲學語言的統一研究??ㄎ鳡?、柏格森等學教在西方哲學轉型中,充分發展了哲學語言與哲學思維的關系論,在探討哲學語言與文學語言、直覺與詩意、歷史與現實、解構與傳統消解、開放與進步等方面形成了較為思辨的哲學論述,對哲學語言的影響較大。

可以說,所有的哲學都得通過語言研究進行,在語言理解與分辨中得以把握住哲學思維。在日常生活中,話語在表現形式和功能上使受眾獲得某種認知、情感或者美學,抑或是三者有機結合的效果。然而,在大眾傳媒飛速發展的今天,純粹的話語和文本信息正為其他形式的媒介符號所補充甚至超越。印刷材料\\( 廣告、手冊、說明書、地圖、圖形、卡通圖片等\\) 經常會結合聲音和圖像信息并在兩者之間建立某種形式的互動。電影和電視節目也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音樂和非言語聲音的表現形式?;ヂ摼W站在設計上更關注文本和圖片、聲音以及圖解的結合。多媒體、多模態的聽力教學依據 Krashen 的“可理解性輸入”原理,參照 Rich-ards 聽力教學矩陣,設計各種聽力活動任務,采用多種模態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并以不同方式參與課堂環境,達到提高語言水平的目的 \\( 謝競賢,董劍橋,2010\\) 。寫作課程的目標、方案、計劃從自身的知識原點出發,在追求個體解放興趣的過程中,展現偏離的、個性的、豐富的知識內涵,將多模態的內容符號形式融入課程實施的內容之中\\( 楊勁松,2012\\) ??谡Z交際的過程也不僅僅只是言語的參與,往往會伴隨相應的手勢和肢體語言?,F代產品的設計除了重視產品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注重突出其聽覺甚至味覺等方面的效果。

很顯然,這些發展變化給學術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這個圖像、圖形、聲音、文字、構圖等多種媒介符號交織的多模態交際時代,文字在意義表達上的符號壟斷地位正遭受異質感官符號的沖擊而逐步削弱,視覺感知也自然被賦予了超出文字之上的感性特權,人文學科的學術研究開始從關注言語文本逐漸轉向對話語交際模式的研究。

在過去的研究中,學者們普遍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方式,是一種如何看待事物和感知現實的方法??陀^存在的外部世界限制人的認知系統,而人的自身經驗和社會經驗對其有著重大影響。因此,隱喻是一種結合人類理性和想象的認知工具。圖像和多模態隱喻豐富了單一層面的文字隱喻研究,并升華了這種基于想象的理性。通過多模態隱喻意義建構認知理據的分析和探討,從語言使用者的內在思維和外界環境的彼此關聯研究多模態隱喻的語言本質和哲學基礎,能拓展和深化隱喻意義的研究。

2、 多模態隱喻的內涵詮釋

2. 1 概念定義與表達方式

在實現哲學語言與哲學思維之間的關聯影響時,多模態隱喻值得認真研究,它在哲學上形成了形式與內容的思辨。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2009a: 22\\) 對模態進行了如下的簡單定義,即“一種通過使用具體的感知進行闡釋的符號系統”。結合具體交際中多種交際形式與模態混合使用的情況,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ibid. : 23 \\) 將模態進行了更加細致的分類:①圖形; ②文本符號; ③口頭符號; ④手勢; ⑤聲音;⑥音樂; ⑦氣味; ⑧味道; ⑨接觸。對“模態”進行了界定和區分,對“單模態隱喻”和“多模態隱喻”的概念進行了定義?!安还苁窃谀繕擞?,還是在源域,主要或者只用一種模態來展示的隱喻就是單模態隱喻”\\( ibid. :23\\) 。通常來說,單模態隱喻主要有言語隱喻、圖形或視覺隱喻?!岸谀繕擞蚝驮从蛑蟹謩e采用不同模態來展示的隱喻就是多模態隱喻”\\( ibid. : 24\\) 。該定義是狹義層面上的定義。從廣義層面上來看,多模態隱喻可以定義為兩種或者兩種以上多個模態協同參與所構成的隱喻?;谘芯康姆奖?,一般我們采取廣義層面上的多模態定義。

從定義層面我們可以看出,在多模態語篇中,多模態隱喻主要以視覺模態和聽覺模態來實現。多模態隱喻主要具有書面文本、聽覺語言、圖畫圖形、音樂、非語言聲音、肢體語言或手勢等五類表現形式。從模態所涉及的不同感覺器官,多模態隱喻可以從平面層面和立體層面進行分類。通常我們所說的平面多模態隱喻涉及圖像、色彩、構圖和語言文字等多類視覺模態的參與來實現隱喻的表達。這類隱喻在平面廣告、漫畫和海報中比較常見。在廣告語篇中,圖像和文字通過空間上的有機布局,圖片作為具體的表意符號,與文字表述相得益彰。通過色彩、形態、構造等具體感官信息傳遞,更容易為受眾所理解和領悟。立體多模態隱喻是一種復合的隱喻表現系統,這種系統是由多種不同媒介構成的復雜體,這種系統主要通過視聽覺等多種模態表現形式的協同參與和作用實現隱喻的表達。如我們在拍攝影像的時候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諸如鏡頭切換、剪輯順序、剪輯方式、音樂使用、以及有聲話語與圖像之間的有效配合等。這類隱喻多見于電視廣告和電影。通過鏡頭的剪輯次序和聲音的擴展延伸,使得電影、電視中多模態隱喻的動態性和立體感更加清晰明了。通過多種模態的組合和重構,我們身邊難以被感知的抽象概念、意義和思維轉化為生動的感知,給信息接受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聽覺感染力、沖擊力和震撼力,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變得更加立體、生動、直觀和美感。Jakobson\\( 1971: 239-252\\) 指出,隱喻實現的重要形式為語法結構中某一元素的聚合選擇與替代。

要實現意義的生成,關鍵在于參與成分、參與過程和環境等要素構成的彼此關聯以及對這些要素進行的選擇。這三種要素所組成的語法結構中的任何一種常規要素被其他非常規要素所取代,或者其中某一動作被另外一種相似動作所取代,隱喻意義也就因此而生成。

多模態隱喻中圖像通過物化某一抽象過程構建隱喻,實現意義的概念化。通過這種認知過程中的折射反映,獲得具體認知對象的抽象意義。

2. 2 意義的哲學體驗

通過媒介的組合和重構,實現抽象的內隱到生動的感知的轉變,是一種基于現實世界的感知體驗過程。

客觀世界不可能如客觀主義者認為的鏡像般的映射,而是對于概念、思維和心智的形成有著始源影響。概念結構并不是符號結構,不與外部完全直接對應,而是通過身體和心智在與外部世界互動的基礎上建構形成的。意義系統具有模糊性和整合性的特點,需要原型范疇、概念化和意向圖示來限定,采用整合原則來加以描寫,因此概念具有非符號性的特征。心智和思維模態的組合和協同使得這種互動變得更加直接和生動。

人類在認知概念的過程中心智結構超出對現實的直接映射,在體驗的基礎上運用隱喻的方式,從而形成抽象概念。Lakoff & Johnson\\( 1980\\) 將這一哲學基礎概括為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

思維、心智和推理不是外界世界的鏡像反映,而是人類在對外界世界感知和體驗\\( 特別是有感覺運動系統\\)的認知加工結果。意義以感知為基礎,感知以生理結構為基礎,認知結構與感知機制緊密相連。原型范疇是概念化的產物,基于原型的推理和想象,并不為人類所意識。也就是說對心智中的所思所想沒有直接的知覺,對于概念的理解過程涉及認知運作程序和神經加工過程,其分析的復雜,運作的神速,即使集中注意力也無法察覺。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神經加工過程和大部分推理不可能被意識到。因此可以認為,多模態隱喻意義的獲得也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運作中的心智是不能被意識到的。此外,理解深奧的概念意義,需要從具體到抽象的隱喻。隱喻是哲學的基礎,哲學的存在需要隱喻的參與,不用隱喻來思考經驗和進行推理是無法想象的。隱喻性的推理使抽象的哲學陳述成為可能,哲學也正是利用相對少量的隱喻才形成統一的核心理論。

所以,隱喻使人類理解抽象概念成為可能,將人類知識拓展到新的領域,將哲學中的理論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并賦予強大的解釋力,從而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隱喻意義上的哲學理論。作為語言使用的一種現象,在特定的語境中隱喻才能得以產生,而這種特定的語境既包括語言語境,也包括類似圖畫圖形等非語言的語境。當文字描述與圖片表征的內容在受眾者心理空間折射出背離傳統的意義沖突,或者說是兩者的語義組合出現了矛盾,圖片意義就是解決意義沖突的核心,因此它應該作為隱喻來理解。然而,隱喻意義并不是語義沖突本身,而是對這種沖突做出的回應。

Black\\( 1962\\) 認為,隱喻是從一個自我毀滅、自我矛盾的陳述構建一個有意義的自我矛盾的句子。當多種模態表達的意義屬于完全不同的范疇,兩者的“并置”和“等同”就會造成語義沖突,從而導致一種意義的“毀滅”和新的意義的“誕生”。這兩種意義的理解過程就會涉及一個領域的意義特征向另一個領域轉移。同時,區別隱喻和其他相關語言現象的重要條件需要一種語義互動的根據\\( ground\\) ,而這種根據就在于兩個事物之間相似的地方,也就是其相似性。隱喻的效果在于喻體和本體之間的各種特征的相互作用。多模態體現帶來的或大、或小、或創造的相似性能讓人們獲得對其中某種事物新的觀察角度和認識。

3、 多模態隱喻意義的維度統一

3. 1 模態組合與意義沖突

隱喻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語義沖突,這是隱喻產生的基本條件。當語言意義組合中違反語義選擇限制和常理,就產生所謂的語義偏離。多模態隱喻產生的基本條件,就在于文字、圖片等多種模態生成的對立沖突意義。其中某種模態的意義背離傳統的知識范疇,我們就必須借用其他的模態所產生的意義加以識別和理解,隱喻也就順應得以生成和實現。

比如,在一幅內急如廁者的漫畫中\\( 圖 1\\) ,內急“如廁者”焦急地等待在被占用的廁所外是我們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景,通過輕易地調用現有知識就能實現對這一情景的理解。但是,在圖像中的文字模態的介入下,就完全背離了我們對于這一圖像意義的傳統理解。圖像人物的衣服上標示的“美國”和廁所上標示的“經濟復蘇”之類的文字,使得這一圖像意義的表現與人們的傳統知識產生對立和沖突?!叭鐜摺迸c美國,“廁所”與經濟復蘇之間的意義組合出現了矛盾,將其置于同一幅圖片框架之中,違反了我們對這兩組事物的特征和兩者之間關系的認識。因此,只有通過隱喻理解,才能解決這種意義上的沖突。

在特定的非言語語境中,作者并不是在描述一種單純的圖像信息,而是另有所指?;蛘呖梢哉f,作者描述的是與這種情況相似的另一種事態。

作為客觀世界的根本規律,對立統一揭示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等領域的任何事物內在的矛盾性以及對事物的推動發展。我們可以將概念看做一個整體系統,其內部的構成部分就是整體系統的部分系統或子系統。子系統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貫通和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特點。

整體系統約束子系統的狀態空間,但又給子系統留下了自主活動的空間余地,這樣就使得系統處于整體支配性和部分自主性的對立統一中。子系統因為自己特定的需要和行為,與整體系統的需要和行為發生矛盾,在發展的過程中原有的平衡自然就會被打破,從而產生新的平衡。

在多模態隱喻意義認知過程中,因為新模態的出現,原有的調用知識就會受到挑戰和排斥,其傳統的意義理解就會背離,已有的意義系統就會被打破,從而產生一種失衡狀態。而要消除這種失衡狀態,就需要在整體系統的支配下調用新的意義系統進行抗衡,從而實現意義的產生。所以,正是由于這種意義沖突,通過從一種矛盾體的毀滅到新的矛盾體的誕生,實現意義的生成。

3. 2 意義建構的結構表達

從形式特征來看,隱喻是從一種矛盾體的毀滅到一種全新意義矛盾體的生成。拋開這種外在的形式特征,隱喻真正的工作機制存在于接下來受眾對于這一隱喻真正含義的推斷,這一推斷過程涉及一個領域的語義特征向另一個領域的轉移。兩種事物之間的關系對隱喻的實際意義或說話者的真正意圖進行推斷,就涉及隱喻后面的巨大意義網絡,映射理論也就應運而生。

Lakoff & Johnson\\( 1999\\) 采用了源領域\\( source domain\\)和目標領域\\( target domain\\) 來說明兩個領域互動關系的方向性,并將兩個領域之間的這種具有方向性的互動稱為映射\\( mapping\\) 。Kovecses\\( 2002: 57\\) 指出,認知視角下的隱喻,其實現途徑有語言形式和其他諸如圖像和手勢等交際符號。因此,映射的源域或目標域只要是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多種符號資源系統中實現,那么這種隱喻就可以被視為多模態隱喻。當然,非源域和目標域必須完全占有不同符號資源,或者在不同符號資源中起著主導支配地位\\( Forceville & Urios-Aparisi,2009b: 24\\) 。假設 A1 和 B1 分別為文字中的目標域和源域,A2 和 B2 分別為圖像中的目標域和源域,那么多模態隱喻就可以描述成圖 2所示的示意圖\\( 馮德正,2011: 24-29\\) 。

Lakoff 等人的映射理論對兩個領域之間的互動關系的方式和重要特點做出了描述,讀者在認知過程中對于事物自身不具備自己獨有的結構和意義,通過借鑒讀者相對熟悉的一方事物的結構和意義,形成了讀者認知這一事物的一種生動有效的方式。

多模態隱喻意義的認知還涉及心理空間層面的意義合成。根據 Fauconnier\\( 1997\\) 的“心理空間理論”\\( Mental Space Theory\\) ,隱喻涉及兩個心理空間,即源心理空間與目標心理空間,這兩種心理空間充當著為將要產生的新的心理空間 \\( 隱喻意義\\) 提供輸入\\( input\\) 的功能。此外,還有一個屬于兩者上位概念的“類屬空間”\\( generic space\\) ,這個空間是一個凌駕于源心理空間和目標心理空間之上的心理空間。因此,隱喻意義的產生涉及源空間、目標空間和類空間三者之間的“互動”。

多模態隱喻意義的創造產生過程中,通過上述三個空間的互動和合成,最終形成合成空間,實現意義的生成。隱喻意義產生涉及的各個心理空間都有自己獨特的意義結構。如上文中的“等待如廁”空間,包含的就是“焦急等待”等結構關系。通過文字的輔助和賦值,讀者心理空間就會產生源空間域目標空間的互動,而這種互動勢必引發在更為抽象層面諸如“角色”“經歷過程”“目標實現”等概念的產生。源空間內容的輸入,“焦急等待如廁的人”通過圖片中文字的賦值后,就會產生與“焦急等待經濟復蘇的美國”概念的心理聯系,通過讀者背景知識的誘發和引導,源域與目標域概念之間的抽象共性就會被激發和提煉出來并進入類屬空間。三個空間意義通過彼此互動共同成為信息意義的輸入來源,最終在合成的空間中三個輸入空間的特征都得以體現,從而實現意義的生成\\( 參見圖 3\\) 。

在多模態隱喻中,兩個輸入空間內的源義和其目標義通過多模態表征形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現心理層面的接觸,從而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概念域矩陣表征。兩者所共享的概念結構共同構成一個起統帥作用的類屬空間。經過完形、擴展和心理模擬等三個過程實現整合,形成層創結構,從而實現多模態隱喻的喻義。

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看,多模態隱喻的體驗性表明范疇、概念和推理的形成與空間、身體、大腦和現實環境的互動緊密聯系。源域到目標域之間映射的動因在于身體體驗。我們所使用的認知能力和感覺運動的經歷能在我們的大腦中刻下某種心智影像。在與外界世界的互動體驗過程中,人們就會下意識地在不同范疇對象之間建立特定的聯系,使用自身認知世界所熟悉并體驗過的概念結構去關聯新加入認知世界的抽象概念。由于具有相同的生活體驗,即使人們的文化背景有所區別,仍可具備相同的隱喻認知能力。所以在不同模態之間建立某種必要的聯系是心智的一種認知體驗。

任何哲學家對于這種關聯性的體驗是無法在經驗世界加以驗證的?!敖辜钡却洕鷱吞K的美國”概念無法用具體模態進行實體展現,以達到在心智結構中產生對現實的直接映射。意義系統需要非符號性特征的抽象性表達,這種抽象性無法通過具體感官進行觀察辨認。生活世界是真實可靠的存在,是具體和有限的。而從哲學視角來看,生活世界是抽象和無限的。

我們可以說哲學世界是一個超脫形相的概念世界。從后結構主義的觀點來看,隱喻意義具有開放性、創造性和不確定性。任何隱喻都是通過在具體語境中的創造性使用形成的\\( 謝競賢,2008: 126-129\\) 。

隱喻復合體中的各個成分通過關系互動產生隱喻意義,這其中互動過程的根據\\( ground\\) 就是相似性,或者也可以說是事物之間的相似關系或者某一共同特征。隱喻意義的察覺與認知隱含于在不同事物中發現的相似性,但是這種創造性的發現不可能從其他人那里直接獲得,因此在隱喻意義的理解上需要創造性的認知,見圖 4。

3. 3 意義生成的哲學思考

從語言哲學視角看來,并不是所有的隱喻表達都以事物彼此現有的相似性為基礎,而是通過隱喻表達對于不同概念的相似性進行創造生成。事物的相似性有物理的相似性和心理的相似性之分。物理的相似性可以是形狀或外表上、功能上的形似,而心理的相似性是由于文化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受眾認為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似性。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可以通過人們對事物之間已感受到的相似性去認知,對于并不以事物之間存在相似性的兩個事物并置構成的隱喻,人們對于這種創造相似性的隱喻需要從心理層面構建新的事物認知框架,從而獲得對于某一事物新的認知角度或認識。

從本質上來看,隱喻是一種跨域映射,這種映射以相似性為基礎。在多模態語篇中,相似性的表征方式主要體現在感知的相似性和異質模態的空間配置上。多模態環境中,感知的相似性主要體現在視覺和聽覺上的相似性,而其中以視覺上的相似性應用最為常見。

當圖像內容在形狀、方位、距離等方面以相似的表達進行排列,這種相似性形成的排列就被用來表達與圖片內容構成相關聯的意義。比如說,圖片內容描述的是不同種類不同質地的事物,這種排列就能表達一種圖片隱喻。換句話說,如果圖片內容描述的事物看起來是不相容的,那么這種排列就能表達一種圖片意義上的矛盾,從而激發隱喻意義的表達。

在認知過程中受眾除了要體會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還需要對這種聯系進行心理層面意義的創造構建,形成新的認知模型,通過抽象的心理信息處理和加工,把握和獲取圖像蘊含的相似性,從而有效地獲得其體現的隱喻意義。不難看出,各種模態之間產生的意義沖突是多模態隱喻產生的先決條件。多模態隱喻運作的基本方式就是從一個領域的意義特征向另一個領域轉移,即兩個領域之間互動的隱射,并通過不同的心理空間的“互動”實現意義的合成和內化。受眾依靠不同概念之間相似性的聯想,促成多模態隱喻意義的最終生成。通過圖 3 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多模態隱喻認知理據之間的關系。對多模態隱喻的認知具有體驗性,生活中的經驗不可避免地使我們形成意象圖式,獲得基本概念,所以多模態隱喻是身體、感知、體驗、大腦和心智的共同產物。人們運用隱喻模型具有自動性和無意識性的特點,隱喻思維是不可避免的,是非常有用的認知方式。同時隱喻也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維成為可能??梢?,從隱喻本身來說,在哲學領域,無論是情感體驗、認知思維,還是語言本身的物質外殼與思維,都是符號意義、物質外殼、結構的哲學表現與哲學內涵的完整統一,是形式與內容、意義與思維、結構與形體的凝結與融合,體現了哲學思維、哲學內涵、哲學形態、哲學方法與哲學實踐的同一性。

4、 小結

在哲學語言的研究中,中外哲學研究都認真關注了哲學本身的思維與語言本身的形式、意義與結構的統一。經驗論和唯物論通過不同形式的對立,貫穿整個語言學歷史?;诮涷炚摰恼Z言研究,通過觀察到的語言用法,從外部對語言進行研究。中國古代研究的“名實之辨”、“言意之辨”,較好地從哲學角度,從事物的本原出發,進行了有價值的嘗試。在現當代語言與哲學的研究中,哲學同樣伴隨著語言進行研究,以隱喻理論為基礎的第二代認知科學,打破了第一代語言學恪守的二元主義,將身體體驗和隱喻概念作為哲學認知的基礎,重塑經驗現實主義的哲學觀。多模態隱喻的研究將純語言學領域的概念隱喻研究拓展延伸到了更為廣闊的符號交際范疇,開創了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領域。以身體體驗來研究人類的心智和認知,既不以經驗論為基礎,也不是唯物論,而是一種全新的哲學理論體驗哲學。體驗哲學是相似性認知的基礎,也是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對于今后如何實現多模態符號學與多模態語篇分析的有效結合,探討多模態語篇中的多模態隱喻意義,剖析人類隱喻思維的心理加工過程,從認知機制方面揭示隱喻意義的構建,有著深遠影響。在西方,亞里士多德等人對思維與存在、思維與語言的闡述也較好地結合了日常生活語言與哲學、思維與哲學、形式與內容、結構與語言不同層面的多層次統一,而這些研究,其實都包涵了語言本身的為思維服務的性質和思維需要語言作為其物質外殼的形式與內容的哲學統一。語言的符號性、意義內涵、結構形式,無論是否具有系統性,是否是一種經驗形態,是否具有明確性或模糊性,是否顯性或是隱性,都是語言社會性的重要體現。無論是哲學多義,哲學單義,多模態隱喻,還是哲學本身的“名實”、“言意”,哲學語言都是系統性與非系統性的意義、結構與表達的真實三維統一。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播放|欧洲亚洲精品免费二区|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