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養老服務已經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筆者對長沙市老年人的社區居家養老狀況進行了調查,并進一步了解到長沙市社區的照顧資源情況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探討并解決社區在提供養老服務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探索出適合長沙市現階段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促進城市社區居家養老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研究背景
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步加強。伴隨人口老齡化而來的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問題。
一方面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需要照顧;另一方面,家庭的日益小型化和政府財力物力的有限,使得照料老年人的資源相對越來越缺乏,老年人的照顧問題成為一個難題。在這一客觀現實之下,社區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的養老方式被提了出來,由于社區居家養老方式在減輕家庭成員照顧壓力的同時,也能克服機構養老非人性化的弊端,因而在社區內對老年人進行照顧的模式在提出后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得到了廣泛的提倡。
研究方法
本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對長沙市五大區即芙蓉區、天心區、岳麓區、開福區、雨花區各街道社區的 60 歲以上老年人,運用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進行了調查訪問。共發放問卷 120 份,回收 96 份,其中有效問卷為 87 份,回收有效率為90.6%。資料回收后,采用 SPSS11.5 統計軟件對問卷進行頻數統計和相關性分析。調查顯示,有七成以上的老年人認為自身身體狀況差,生活經濟條件差,在社區居住環境還有待改善,時常感到孤寂,社區居家養老還需加強,且國家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需提高,且多增加一些經濟補助。
長沙市社區居家養老情況調查
社區老年人生活現狀。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對社區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有了大致了解。對老年人的經濟來源、生活自理狀況、平時的休閑娛樂、生活煩惱的解決四個方面進行了數據統計。
下面是對于老年人在社區生活現狀的調查數據和分析。
老年人的經濟來源。大部分老年人的經濟來源是退休工資,但是在調查過程中,多數老人反映退休工資太低,滿足不了他們的生活需求,希望政府能提高退休工資。同時,應該合理調整政府、企業、平民的退休工資的發放比例,差距不能過大。另外,有一部分老年人是靠政府發放低保維持生活,靠兒女補給的較少,購買商業保險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不大。
而通過其他的途徑來獲得經濟來源維持生活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還是很大的。我們通過走訪調查發現,這 20%的老年人里面有很多都是相對于比較年輕(60—65 歲之間),身體狀況較好,但家庭經濟條件差,自身知識文化水平低,所以他們大多數是去干體力活,或賣些廉價小商品,或去收撿廢舊品,經濟收入不高,生活條件差。
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狀況。
據調查發現,大多數老年人能夠自理,占 80%以上;只有一小部分老年人需要他人適當的幫助,占 12%;另外還有 7%的老年人完全需要他人照顧。社區中常常會有工作人員定期探訪一些行動不便或患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去了解其近期的生活情況,和其聊天,舒緩老人的心情并且及時發現老人的需求。每個社區中都有志愿者不定期的探訪,和老人聊天,減少老人心中的孤寂感;為老人打掃家中的衛生,讓手腳不方便的老年人有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
老年人平時的休閑娛樂活動。大部分老年人在空閑時間選擇看電視或聽廣播來娛樂日常生活。由于老年人各個機能不斷退化,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力、視力都在下降,所以他們更樂意聚在一塊一起聊天。同時大部分老年人注重身體的鍛煉,平時有做家務,散散步,活動身上的關節。社區中有一部分老年人興趣愛好還是比較廣泛,如看書看報、下象棋、打麻將、跳舞、旅游、進老年大學學習等等。另外有一部分老年人會將自己的空閑時間用在理療上,總而言之,老年人很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
生活煩惱的解決方式。從圖一可以看出,老年人一般會將煩心事向自己的老伴訴說,當然這只是針對有老伴的老年人。對于那些失去老伴的老人來說,他們的傾訴對象有子女、鄰居朋友、老同事、親戚及社區工作者。但是在調查訪問中發現有很大一部分老人選擇將心事埋藏在自己心里,不向他人訴說。老人遇到煩心事時第一反應是向老伴、子女訴說或者埋在心里,而很少主動去找社區工作者。但是一般遇到涉及自己的利益的一些麻煩事時會第一時間去找社區工作者幫忙解決。由此,社區工作者需多多探訪本社區的老人,多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并幫助他們解決一些能夠解決的問題,為其排憂解難。圖四反映出老年人在患病時,大多數情況下是自己去醫院看病,也有很大一部分老人是老伴或子女陪同去的。但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很多老人反映自己的子女要上班沒時間陪自己去看病。有一些老人會選擇讓鄰居朋友或同事或親戚陪同自己去看病。同時也了解到對于社區中一些無老伴無子女的老人,在其生病時,社區工作者會陪同其去治病。
老年人的社區居家養老情況。
通過對長沙市各街道社區的走訪,我們對社區中的老年人照顧情況有了大致了解。并對社區環境、社區老年人的活動場所、社區活動、社區關懷四個方面進行了數據統計。以下是社區對老年人照顧情況的調查數據和分析。
老年人對所居住的社區環境的態度。大多數居民對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環境是比較滿意的。據調查了解,長沙市大多數社區交通便利,社區周圍設有便利店、醫療點、藥店等一些居民生活需要的店鋪。且有很多社區附近都有公園,可供老年人休息娛樂。但其中有一部分居民反映自己所在的社區綠化搞得不是很好,且街道衛生不怎么干凈,社區噪音太多,影響居民的起居生活。因此,社區應該多種些樹,將本社區的綠化搞好,多設置一些垃圾筒,在街道社區衛生方面需多投入些精力和資金。另外,應該合理管理在街道擺攤的商販,讓其在特定的地點進行售賣。同時應該嚴格設置車道和人行道,車輛不應該擺在居民通行的街道上,多開發一些車庫。
社區為老年人設置的活動場所情況絕大多數社區附近都有公園,這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很好地休閑娛樂活動場所。
社區中設有的老年活動室也為老年人日常生活增添了娛樂。運動健身場地的設置在長沙市社區中還不是很普及,還有 49%的社區中沒有供老年人活動的運動健身場地,這需要進一步建設普及,為老年人強身健體提供條件。老干部活動中心也是少部分社區有。值得注意的是,老年學會、協會在長沙市所有社區中都沒有設置,或者是不為居住在本社區的老年人所知。為此,社區應該顧及全面,也要考慮一些對知識文化需求的老年人,給予他們一個繼續學習的平臺,讓他們安度晚年。
社區關于老年人活動的舉辦情況。在社區走訪期間,我們了解到,大部分社區都有舉辦關于老年人的活動,尤其是到了中國傳統佳節的日子,會舉辦活動與社區居民共同慶祝。大概每月會有一次活動,諸如健康講座、法律安全知識講座、志愿者慰問社區老人活動、棋牌聯誼比賽活動、播放電影等。社區定期舉辦活動,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生活,尤其是針對老年人開展的活動,讓老人心中感到快樂,減少老人心中的孤寂感及空虛感。這也更有利于一個社區的發展。
社區對老年人的關懷情況。在老年人被問到在一年內社區工作人員是否有去探望他們時,36%的老人說社區工作人員有去探望過他們,并且探望次數不少。但還有64%的老人反映社區工作人員在一年內都沒有去探望過他們。通過訪問調查,大部分老年人都希望社區工作者多去看望他們,與他們聊聊天,談談心。他們也能及時將自己的需求告訴社區工作人員,這不僅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更利于一個社區的發展。
問題與建議
由于我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社區養老服務的運行機制不健全,服務內容有限,因此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所存在著一些問題。
進一步拓展居家養老服務業務解決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存在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
當人的生命進入老年期,老化開始加速,不健康比任何與衰老有關的一般變化更可能降低個人應付自身所處環境的能力。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易患慢性病,慢性疾病造成的軀體功能受限,影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導致自理能力下降,因此他們越來越依靠家庭其他成員和社會的幫助。研究表明有相當比例患病、活動受限的老年人,對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外出或就診陪伴的需求增加,醫療服務利用和醫療支出明顯高于一般人群。所以要解決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存在的生理(生活照料、生活自理、身體健康狀況)和心理健康(精神慰藉)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拓展居家養老服務業務。一是提供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形成一個老年疾病預防、老年醫療和老年康復的三級網絡,是保證居家養老健康發展的重要方面。二是生活照料服務。社區生活照料服務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親屬照料,彌補親屬照料的不足,減輕親屬照料的壓力。三是倡導敬老愛老助老好風尚,鼓勵高校大學生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奉獻他人,提升自己,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服務,讓年輕有活力的學生看望陪伴老人,與老人聊天,為老人表演一些娛樂節目,舒緩老人孤寂的心情;社區工作人員也應定期去拜訪老人;多舉辦一些老年人的活動,邀請社區老人積極參加,讓老人感到被重視,被關心,讓其更好地安度晚年。
政府應當鼓勵個人和社會各企業、事業單位進入社區興辦各類老年服務,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社會化水平問題。
隨著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傳統的家庭養老己面臨挑戰,代際之間的孝道、贍養、照料老人的觀念日益淡化,家庭對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傳統不斷削弱,獲得子女經濟支持的老人比例下降,家庭照護功能迅速萎縮,如果仍然把未來的希望和責任都寄托于家庭,社會就可能疏于為高齡化社會的生活方式做最必要的準備。所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向盈利、非盈利組織或其它政府部門簽訂契約、由政府界定服務的種類及品質,向受托者支付費用以購買全部或部分公共服務,從而間接地提供各種公共服務,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社會化水平,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加強社區管理創新,建立多樣化社區服務模式,改變養老服務模式單一、體系不完善的局面。
隨著獨生子女的父母逐步步入老年,我市很多社區都出現了“空巢”家庭,并逐漸將成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家庭照料資源的匱乏,使空巢老人照料及社會支持問題正變得更加突出。衰老與多病本已使老年人處于弱勢“,空巢”家庭的老人照護資源匱乏,與子女分居兩地,工作壓力等客觀因素子女不能滿足空巢老人對照料需求的連續性、即時性要求,往往對老人的客觀支持力不從心。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市對老年人的社區照料和護理網絡建設、管理方面還不夠完善,且長期以來,我國老年人照料服務以家庭為主(我市也不例外),但是隨著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家庭的增多,家庭養老照料功能逐漸減弱,而現有社區和機構提供照料服務的能力嚴重不足,服務模式比較單一,護理隊伍薄弱,使社區還不足以具備有效彌補家庭養老弱化的能力。為此要加大社會支持力度,提供有效資源,完善社區建設,并且逐步提高社區在養老服務方面的能力,使社區的服務模式走向多樣化,逐步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應對老齡化挑戰、良性循環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王思斌,英國的社區居家養老與中國的社區服務之比較[J],見于夏學鑾等(編),《社區居家養老的理論、政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齊銥,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老年人生活狀況和生活質量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史蒂文森,社區居家養老—概念和理論[J],見于夏學鑾等(編),《社區照顧的理論、政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4]蘇珊、特斯特,周向紅、張小明譯: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的跨國比較 [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
[5]孫澤宇,關于我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問題與對策的思考 [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7(2)。人力資源 Human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