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形勢
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加快了發展步伐。美國學者昆西·賴特在《戰爭的研究》一書中指出:“和平乃是許多力量之間的平衡?!倍鄻O化的趨勢有利于維持大國之間的力量平衡,制約超級大國的霸權,從而為全球的和平與發展創造了必要前提。經濟全球化把愈來愈多的國家聯結為利益共同體;經貿投資和跨國公司的活動,使各大國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局面。
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主題,國際形勢發展的基本態勢保持總體穩定,但不確定、不穩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首先,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大國關系出現新的深刻調整,世界經濟出現新的增長,區域合作方興未艾,各國相互依存加深,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但是,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傾向也有新的發展,圍繞戰略要地、戰略資源和戰略主導權的斗爭此起彼伏,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經濟安全面臨新的問題。其次,軍事因素對國際格局和國家安全的影響上升。
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加速發展,世界軍事力量對比進一步失衡,以軍事實力為后盾謀取戰略和經濟利益的傾向突出。最后,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嚴重。因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時起時伏,同時,國際恐怖勢力活動頻繁,環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國犯罪以及嚴重傳染性疾病等跨國性問題日益突出。非傳統安全威脅具有跨國性、流動性、復雜性、隱蔽性和突然性等特點,已成為影響世界安全與穩定的重要因素。
二、國防政策國防政策
中國把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發展利益和保護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國防政策的基本內容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保障國家發展利益;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強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軍隊質量建設;貫徹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堅持自衛防御的核戰略;營造有利于國家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
中國實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在戰略上堅持防御、自衛和后發制人的原則。 適應世界軍事發展的新趨勢,依據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的要求,中國制定了新時期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這一方針立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加快建立適應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作戰力量體系。這一方針注重遏制危機和戰爭。
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堅持自衛防御的核戰略,不與任何國家進行核軍備競賽。這一方針著力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著眼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以增強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為核心,提高維護海洋、太空、電磁空間安全和遂行反恐維穩、應急救援、國際維和任務的能力。這一方針堅持和發展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始終依靠人民建設國防、建設軍隊,實行精干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后備力量相結合,增強國家戰爭潛力和國防實力。
三、軍事高技術
軍事高技術對國家安全戰略的影響:在高技術戰爭條件下,從保衛國家的安全角度來說,僅僅考慮核威脅、核保護戰略已遠遠不夠了。航天戰略(或宇宙戰略)將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
一個國家的高技術水平是這個國家威懾力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國家的安全除了有賴于必要的常規武器、核武器外,更加有賴于高技術武器。四、軍事思想軍事思想中國軍事思想是中國社會各個歷史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于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包括戰爭觀、國防觀、作戰思想、建軍思想、謀略思想、軍事發展哲學等,是中國各個歷史階段的戰爭和軍事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中國軍事思想是人類軍事思想的組成部分,具有軍事思想所共有的階級性、時代性、對抗性和實踐性。
然而,中國軍事思想畢竟根植于中國特有的社會土壤,吸吮著中國特有文化營養,反映了頗具中國特色的軍事實踐。因此,中國軍事思想相對于世界上其他軍事思想而言,總體上又有自己的顯著特征。
中國現代軍事思想: 1、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努力加強國防建設 2、始終不渝地堅持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3、按照“五句話”的總要求全面加強軍隊建設(五句話: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 4、確立新時期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 5、堅持和發展人民戰爭的思想,大力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 6、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全軍各項建設的首位 7、依法從嚴治軍 8、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創新 9、確立科技強軍戰略,進一步加強軍隊質量建設 10、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
五、國防建設
國防建設根據國家安全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中國實施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這一戰略構想主要包括:
1、國防和軍隊信息化,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科學制定國防和軍隊建設戰略規劃、軍兵種發展戰略,2010年前打下堅實基礎,2020年前基本實現機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目標;
2、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國防建設要兼顧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堅持軍民兼容互利,提高和平時期國防資源的社會利用效益;
3、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爭取到2020年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現代軍隊建設規律的科學的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
4、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堅持以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主導,加快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堅持科技強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實施人才戰略工程,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切實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
六、小結
儒家思想歷來強調“中正仁和”“仁者愛人”“內圣外王”“和為貴”、、、,強調“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厚德載物”中國人歷來酷愛和平,反對戰爭,尤,.其是厭惡侵略戰爭。在唐代的“貞觀之治”和清代的“乾隆盛世”,中國都是當時世界上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卻不屑于對外訴諸武力搞擴張,而是實行睦鄰友好政策,鼓勵商貿交流。
唐代的長安城內,各國商賈云集,如同當今紐約大都市一般熱鬧;而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更是記載了中國的先輩們孜孜追求,“和平發展”的歷史軌跡。明朝的鄭和七下西洋,最遠抵達北非,一路留下的是友誼邦交和貨物貿易,卻未在海外占領一寸土地人類歷史,是一個演繹著戰爭與和平悲喜劇的巨大舞臺,而國家的崛起和民族的振興,則是貫穿于一幕幕起伏跌宕、蔚為壯觀的話劇中最為激動人心的的主題。
進入 21 世紀,經過 20 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繪制出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藍圖,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之勢走上偉大的復興之路。中國,再次成為歷史聚光燈下一個鮮活的主角,為全世界所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