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田水利發展現狀
正藍旗現有灌溉飼草料基地建設面積達到 6 333hm2,建成 6. 67 hm2以上集中連片的灌溉飼草料基地63 處,建設灌溉面積 2 260 hm2,建設小型家庭草庫倫灌溉飼草料基地 4100 處,建設灌溉面積 4 073 hm2; 農田水澆地建設面積累計達到 1707 hm2; 全旗農村牧區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 62 處。其中,自動調頻設備供水51 處,壓力罐供水 6 處,集中供水點 5 處; 水源均以開采地下水為主,以潛水電泵提水,從水源井取水通過管道或直接輸送給農牧民用水戶,農村牧區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 3. 61 萬人。其中,日供水規模 100m3以上的集中式供水工程 15 處,日供水規模 100 m3以下的集中式供水工程有 47 處; 從 1991 年,灤河流域正藍旗部分被列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經過十幾年的重點治理、集中治理、連續治理,共完成 11 條小流域治理任務,總治理面積達 9 333 hm2,有效地遏制了各流域草場沙化退化及新的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生態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2、 農田水利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 1 草場退化沙化嚴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正藍旗的土地總面積 1 018 220 hm2,草場總面積981 413 hm2,可利用草場 833 293 hm2。其中,沙化草地面積達580 000 hm2,占草地總面積的59%。建設速度遠遠趕不上退化、沙化速度。其主要原因除受旱災、白災等自然災害因素影響外,超載過牧是造成草場嚴重退化、沙化、草地生產力下降草畜矛盾加劇是最根本原因。從草源方面分析,正藍旗灌溉飼草料地偏少,生產方式比較落后,每到春季草荒嚴重,時常出現牲畜缺飼草和跨區域調草現象,既增加了牧民負擔,又降低了牧業生產的效益。
2. 2 水澆地面積少
本地區十年九旱,水澆地面積僅有 1 707 hm2,僅占全旗耕地面積 10%。所以,應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基礎設施,擴大水澆地和飼草料基地面積才能解決“圍封轉移”及休牧禁牧期的飼草料問題,使農牧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2. 3 水利工程老化失修
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問題是各級政府和水務部門普遍關心的實際困難。因此,建議上級部門應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基礎設施的養護、維修、配套改造,使工程發揮應有的效益。
2. 4 人員素質差
農村牧區特別是項目區經營管理及操作人員文化水平素質較差,直接影響工程的使用和效益的發揮,應加強對農村牧區操作設備的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管理水平,指導他們在種植業、養殖業、灌溉技術,水利工程的良好利用、科普知識的普及中的水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奠定良好的基礎。
3、 加快正藍旗農田水利建設的主要對策
3. 1 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領導和管理。繼續堅持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幾套班子共同抓、有關部門聯合抓。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堅持科學指導,不斷改革創新,組織動員群眾積極參與,確保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深入持久、健康發展下去。
3. 2 堅持科學發展
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和突破口,進一步調整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規模; 建立牧業生產新體系,牧區開展現代化節水灌溉高產飼草料基地建設; 促進農牧結合,走飼料來源多元化、生產方式多樣化的道路,充分利用半農半牧區以及農區相對豐富的秸稈資源,減輕畜牧業生產對天然草地的壓力,有效地保護敏感期的草地。
3. 3 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
在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的同時,正藍旗應切實增加對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農業綜合開發、扶貧資金、農田基本建設資金,畜牧、水利、林業等方面的專項資金應與生態建設結合起來,優先安排生態型農牧業項目。采用政府貼息等方式,引導農牧民向生態農牧業的投資。創造條件設立包括政府財政撥款、社會捐助的生態建設專項資金。
3. 4 嚴格按照政策法規建設水利項目
正藍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依靠國家出臺的政策法規,如《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飼草料地建設管理辦法》、《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辦法》等,建設管理水利工程項目,使工程項目建設完成后,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益。
3. 5 科技保障
積極廣泛開展與區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聯系與合作,積極吸引技術人才,推動草原生態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并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聯合攻關,解決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沙地治理、生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關鍵技術問題,創造條件進行科學研究和試驗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