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對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 6 省 14 縣的17 所 農村初級中學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 ,學生平均輟學率超過 40%.輟學學生中,有 53%是因為厭學。
“主要是厭學的太多。 10 個流失生中,也就 1 個是家長不讓念的,其余 9 個,都是孩子學不進去,家長也沒招兒。 ”遼寧市某校一位張姓教師表示,在這一點上,《義務教育法》無能為力。
東北師大農村教育研究所的統計表明,“從學校方面講 ,應試教育壓力太大 . 素質教育在會上、材料上有體現,但在教學過程中根本沒有落實。 教學以主科為主,不少課程學生不愿意學,感覺偏難,在現實生活中能應用的很少。 同時,音體美活動少,學生被限制,喪失很多樂趣。 ”一位姓韓的農村教師說。
厭學不僅在學困生中有市場, 好學生中也有不少存在厭學情緒,那厭學有哪些表現,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班主任的工作經歷總結以下的發現。
一、學生厭學的表現
厭學主要是學生討厭學習, 對學習缺乏主動性, 被動地或者說根本不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它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不認真聽講 、走神、發呆,愛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比如,畫畫,啃咬手指頭。 經常地違反課堂紀律,同桌或前后桌之間說悄悄話。 精神不振,愛打瞌睡,這可是晚上玩游戲的緣故。 一般不愿寫作業,或者抄別人作業,應付教師。
2.經 常遲到 、早退 、沒病的請病假 . 對教師及家長提出的學習要求,常故意抵觸對立,對家長說沒留作業或在學校完成了, 對教師說作業忘家里或找不著了。
3.學習無興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 ,只是在外部壓力下機械地、 被動地、 應付式地學習。 他們大多心理上認為是給教師學的,或者是給家長學的,他們只是來完成任務而已,不得已來到學校里。
4. 青 春期中學生出現早戀 , 對異性產生好感,男生女生愛打扮,情緒反常,時而安靜或興奮,致使精力分散。 這個階段教師又不能過多地干預,怕弄巧成拙。
二、學生厭學的原因
基于上述表現,我分析了身邊學生實例,得出厭學的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1.學 習本身的局限性 . 學習是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也需要一定的智力因素。而這種學習的過程要伴隨高度的精神緊張,久而久之必然會產生厭倦心理。 同時學習也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無論什么性質的工作, 時間長了, 都會令人厭倦,能堅持下來本身就不簡單,我們成年人也不能保證十幾年如一日地對一項工作始終充滿熱情。 更何況他們是十幾歲的孩子。
2.心理原因 . 一般來說 ,處于重點學?;蛘咧攸c班級的初中生, 他們產生厭學的原因,主要來自外界以及自身。由于處于成績較好的班級或者學校,學校、家長對這些學生的期望值都較高,而學習的成績,難免會有一些浮動,一旦成績下降,學生擔心父母責怪自己,從而產生心理壓力, 而心理壓力不能及時緩解,導致惡性循環,成績難以獲得起色,使得他們感覺看不到希望,產生厭學情緒或者心理。
3. 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經常提的話是“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進入二十一世紀流行的語言是“拼爹”,其實大同小異,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在社會上制造的影響, 從不同渠道充斥著學生的耳膜、感官,讓他們對自己的將來迷茫,無所適從, 也對他們當下正在進行的枯燥的學習產生懷疑,進而學習沒有動力。
4.家庭因素的影響 . 農村家庭的家長 ,文化水平低,接受信息的渠道窄,受社會上“腦體倒掛”現象的影響嚴重,認為知識不重要。他們每天打工也許收入二三百元, 一個月下來就是六七千,甚至上萬。 而隔壁李家或是親戚家花幾萬供個大學生也沒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一個月掙一兩千,太不劃算了。 孩子上幾年學,能認識自己,會算賬,到時會做個小買賣, 養活自己就行。 小學時孩子太小舍不得,初中孩子長大點了,也有力氣,在附近小作坊找個工作就行。
5.學生本身對學習目的不明確。 不能說農村學生中沒有佼佼者,但也是鳳毛麟角。 這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讀書,考上大學以后將來干什么,他的人生價值怎么實現。 這些都使他們完全被動地學習。聽話的學生能按教師要求的做到,不聽話的學生真的使教師頭疼。 我就經常在班會課或和學生談心的時候講:“現在, 考大學不是你們以后創業的唯一出路,但知識多了會使你們多一種本領,現在有家長提供這么好的學習環境,你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苦口婆心地勸說,收效甚微。
上面的一些見解僅供讀者朋友參考,有不同的認識我們可以共同探討, 也希望我們能得到解決辦法,讓我們的教育愈行愈遠,多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