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是教育對象中一個常見的特殊的群體。 這些學生擁有正常的智力水平,無中樞神經系統障礙等生理缺陷, 但某門或多門功課成績長期低于同年級中等以下水平, 學習處于困難狀態,學習適應力不強,學校效率低下,善于機械記憶,不善語言思維,不愿或不善于開動腦筋,常?;乇苣切┹^難的習題,思維上有惰性,是不容教育者忽視的團體。
學困生的成因有很多方面,有諸如社會、學校、家庭等外在因素影響,也有學生自身內在因素的左右。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這些學困生都有一個共性, 就是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些心理問題, 本文就從學困生的心理問題入手, 談談如何對學困生心理問題進行教育矯正,以達到轉化學困生的教育目的。
一、學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影響其學習效果的因素無外有二:即內因和外因。 我們從這兩方面探究學生的心理問題,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于內因的心理問題
內因是制約人的思想行為的內在心理因素,是學生學習的源泉和動力,它主導著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 影響學習的主要內因有認知方式、學習歸因、成就動機、焦慮水平或堅持性等。 學困生基于內因而形成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1.自卑。 學困生會因為自己在學習上的失利而認為“我不行”,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情緒低落,失去學習的熱情,在學習行為上有遠離學習活動的傾向。 這是一種因心理失衡而走向反面的變態心理。
2.厭學。 學困生往往學習目標不明,學習動力不足,上課心不在焉,不愿學習,逃課逃學等行為,這是由于缺少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產生厭學心理。
3.懶惰。 有一部分學困生很聰明、腦子快,但比較懶惰,不勤奮,不愿意動腦動手,遇到難題,不愿深入思考,久而久之,造成了學習退步、成績下降。 這是懶惰的心理。
4.沖動。 有的學困生性子急,脾氣躁,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尊重和關心他人,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緒起伏波動大。 一旦有外因刺激,容易沖動,不考慮后果,缺乏理智, 即使認識到言行的危害, 也難以控制自己,從而做出各種違反校規校紀,甚至危害社會的事情。
(二)基于外因的心理問題
外因是指影響人的言行的外在環境因素, 對事物發展進程或起推動作用或阻礙作用。 諸如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外在因素都會對學困生成長形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學困生基于外因而形成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1.逆反。 從家長和教師的成年人角度看 ,往往會忽略學困生的閃光點, 對他們的進步反應平淡,不能夠及時肯定他們的成績,一味地批評和訓斥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2.失落。 學困生在學校得不到教師的表揚,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疼愛, 同學也疏遠他們,他們便會產生一種失落感。
3.妒忌。 妒忌是人常有的心態和情感反應,有時還會轉化為動力,成為超越自己加速前進的源泉,適度的妒忌心是有益的,但學困生往往比較自卑,內心里還有自尊和上進心,因為自己的優勢比較弱,會對各方面優于自己的同學產生妒忌心理,心生怨恨,想不擇手段地消滅對方。 這是一種不良心理傾向,嚴重時危害較大。
4.孤僻。 家庭溫暖的缺失,學業較差,被教師忽略, 使一些學困生得不到應有的關心而內心孤獨寂寞,有無助感,不喜歡和人交往,人為地把自己封閉起來,與外界隔絕。
5.焦慮。 學困生大多害怕上課,害怕寫作業,害怕考試。 有些學困生學習成績差,一時難以提高, 內心焦慮感強烈, 特別是考試前后, 心里忐忑不安, 見教師和家長就躲躲閃閃,無言以對,負面情緒多。
心理學理論認為: 內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 當兩者同時對學困生產生積極作用時, 就會成為學生進步的動力,形成良性自覺。 反之,會阻礙學生的發展,淤積久了,且形成嚴重的心理障礙,可能造成厭學。
二、學困生心理問題的矯正辦法
怎樣對學困生施以影響, 讓內外因發揮積極的作用? 有哪些教育矯正的方法呢?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激發動機,調動潛能,樹立自信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自發性源泉,需要教師和家長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 并適時激發與調動。 每個人都有最近發展區,有發揮潛能的空間,教育者要幫助學生自我認識、評價和反思,實現自我管理。 首先要樹立學習目標,使學生在目標的達成過程中,克服困難,堅強學習意志,逐漸建樹自信心。 教師要經常用“你能行”“你可以的”“你真棒”等正能量詞匯評價學生, 使學困生在情緒上保持飽滿的狀態,勇敢面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能夠持之以恒。 在幫扶和矯正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具體問題,教師要有秉承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做好學生的支撐。
(二)真誠關懷,積極鼓勵,讓學生肯學學困生是校園里的弱勢群體,由于學習不好,他們會產生自卑感。 教師對于學困生更要付出愛心和誠心,去教育矯正學困生的心理問題。 教師要走進學困生的生活,了解學困生的困難,從生活上、精神上關心愛護他們。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較差,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學生體驗到教師的真切關懷。 學困生因為學習的底子薄,基礎差,教師要利用業務時間課后幫他們補習,提供必要的輔導。 教師還要多給學困生創造課堂發言的機會,使他們勤于動腦、動手和動口。
(三)培養興趣,教給方法,讓學困生會學學會學習是現代社會發展趨向與挑戰。就如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多夫勒提出的:未來社會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如何學習的人。 掌握學習方法對學生更為重要。 許多學困生不是智商低,不夠聰明,而是不會學習,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采取正確學習的方法,培養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關注了解學困生的學習過程,幫助他們分析不足,查缺補漏。
(四)減輕壓力,淡化對比,讓學困生勤學學校對學困生要區別對待,對學困生的評價以縱向為主,減少橫向對比給學困生帶來心理壓力。 教師可以為學困生提供展示自己成績的舞臺,做好學困生的記錄,讓學困生經??吹阶约旱倪M步,促進學困生勤學愛學,避免出現反復現象。
(五)走進家庭,家校配合,讓學困生常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庭的和睦與否,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 很大一部分學困生來自于問題家庭。 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言傳身教,不要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就多加指責,忽視優點,要多對孩子正面鼓勵,積極肯定。
教師要對學困生進行家訪,經常與他的父母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使學困生處于一種常學狀態。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學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千差萬別,教育者在對學困生進行教育矯正的時候,一定要切好學生的脈搏,找出病根,對癥下藥,采取最有效的教育策略。
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有一顆醫者仁心,以仁愛真誠之心,走進學困生的心里,在心與心之間架起一座心靈互通的橋梁,為學困生撐起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