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教師,自古以來,都被賦予了很高的社會期望。教師被認為是道德的楷模行為的典范、對學生充滿了愛心與耐心,但當前不斷發生的幼兒教師“虐童”事件,如給孩子背上刺字,到浙江溫嶺的“揪耳朵”為“好玩”,再到廣西撕裂孩子的耳朵等,卻讓我們觸目驚心。幼兒時期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孩子們此時多數時間都是和教師在一起的。因此,關注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可以說是刻不容緩。本文總結近年來關于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并做出研究展望,希望引起研究者更多的研究。
1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系,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維持,即不僅能獲得和確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還能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貢獻、服務的能力。目前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研究主要是采用 scl-90 進行調查。如山西地區研究[1]
發現有陽性癥狀反應(或稱為輕度癥狀,即有一項及以上項目≥2 分的,下同)的比例是 24.2%,有明顯癥狀反應(或稱中度癥狀,即有一項及以上項目≥3 分的,下同)的 11.2%;廣西地區的[2]發現有明顯心理問題的比例為22.17%;山東地區研究[3]發現總分≥160 的比例為 11.9%;廣東地區的[4]發現陽性項目為 61.9%,有明顯心理問題的比例為 14.4%;四川某地區研究[5]發現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占總人數的 37.4%;此外陳小異[6]研究 35 歲以下的青年幼師發現陽性項目比例為 47.18%,有明顯心理問題比例8.7%,比中小學教師比例低;而且民辦教師的心理健康嚴重程度顯著低于比公辦教師。還有研究[7]表明民辦幼兒教師顯著低于一般人群;沈陽地區研究[8]發現可能有明顯心理問題的人數占 23.6%,等等。盡管各地結果不盡相同但總體看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表現明顯的是強迫、焦慮、人際敏感、抑郁、敵對性等。橫斷比較研究發現幼兒教師在 scl-90 工具上各因子均值有所變化但總體均值呈上升趨勢,也就是說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在逐年增多,其中尤以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和敵對的增多最為明顯。但也有元分析[10]發現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普遍好于普通人群,且 2006 年之后的好于 2006 年之前的。與此相關的還有以下兩類研究。
第一類是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研究。該類研究有使用郭文斌[11]編制的幼兒教師職業倦怠量表也有使用教師職業倦怠量表直接施測的[6][12],但研究結果一致得出幼兒教師普遍存在職業倦怠。第二類是幼兒教師的幸福感研究。心理幸福感研究方面,宮山的研究[13]發現心理幸福感不是很高。在職業幸福感研究[14]發現民辦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不高。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方面:濟南歷下區[15]和鄭州地區[16]幼兒教師主觀幸福觀處于中等水平。
2 造成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的原因研究
從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的研究[17][18]中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角色沖突。幼兒教師多為女性,女性在承擔工作角色的同時社會還要求扮演好家庭角色。但畢竟一個人時間精力有限二者難以兼顧,時常造成左右為難,心理負荷加大進而影響身心健康。②經濟收入低,工作任務重。幼兒教師工資低但工作時間卻很長,經常在家還要做幼兒園的工作。找不到自我價值感的同時還會引發家庭矛盾、角色沖突等。③社會地位低、關系復雜。幼兒教師尤其小班教師似乎是保姆一職且個人發展前途有限,因此個人價值得不到認可和發展。而且現在孩子多嬌慣但家長對教師期望較高,幼兒教師得“管”但“管”的度及如何“管”很是復雜,因此師生相處很有壓力。這也是當前基礎教育中整體的一個困惑。④社會支持。收入低工作時間長,顧不了家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因此幼兒教師的社會支持較低。這會給他們的自我概念帶來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心理健康。⑤個性特點。一般而言,個體的 A 型人格(急性子)、內向、消極的應對方式及外控型等特點更可能會影響心理健康。
3 應對策略的研究
該方面研究多是理論性的經驗式分析??偨Y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條。①增加必要的社會支持,改善社會環境。如社會的尊重(尊師重教)、家長的認可、增大社會扶持力度提高待遇等;②幼兒園改善幼兒教師評價體系,從其他方面增加教師的職業價值感或自我成就感。評價體系不夠人本化,不能得到尊重與體諒等,也會造成自我價值感降低,進而影響心理健康。③加強自我調適。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某些客觀因素(如“保姆”似的角色、現在孩子的特點和家長的期望等)是很難改變的,因此懂得一些自我調適的策略對于降低職業因素對自我身心健康的影響會有很大的幫助。
4 不足與展望
2004 年[19]已總結出的問題到目前仍處在解決當中:
①研究方法簡單,測量工具單一;②缺乏各因素的內在作用機制的探討;③取樣范圍小,缺乏跨地區比較研究;④部分研究結論不統一;⑤干預性策略多是宏觀性調整策略,缺乏心理干預策略等。
今后應當:
①豐富研究方法??v橫向研究設計及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②對各影響因素的內在作用機制進行探討,以便為制定提高幼兒心理健康的策略提供指導;③進行縱向研究和跨地區的比較研究;④擴大研究視角,加強心理干預性方法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福蘭,邢少穎。維護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J].基礎教育究,2002,1(2):82-83.
[2]于欣欣,李萍。廣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2):136-138.
[3]李艷,尹華,卜雪。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山東精神醫學,2005,18(3):182-183.
[4]史滋福,陳小異,張慶林。關注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刻不容緩---廣東省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學前教育研究,2006(10):48-50.
[5]劉亭,陳樸,曾賓。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13):22-24.
[6]陳小異。青年民辦幼兒教師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6(2):130-134.
[7]左瑞勇。民辦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與其生存狀態、職業倦怠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8]金芳,王永秋。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以沈陽市為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6):163-166.
[9]汪海斌,陳海燕,桑青松。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13(5):42-48.
[10]王娟,賈林祥。近十年來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元分析[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3(4):12-17.
[11]郭文斌。幼兒教師職業倦怠量表的初步編制[J].西北十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5(3):115-118.
[12]張晶晶。關于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研究的述評[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7(10):19-22.
[13]宮山。河北省農村幼兒教師的心理幸福感及相關因素分析[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15):13-16.
[14]鄧麗儀。廣州市民辦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中山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10.
[15]張欣玲。幼兒教師主觀幸福感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以濟南市歷下區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10.
[16]徐莎莎。幼兒教師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7]盧秀蘭。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及自我調節[J].中小心理健康教育,2013(13):51-52.
[18]盧常娥。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與應付方式、社會支持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6):679-681.
[19]盧長娥。我國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述評[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4,6(3):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