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焦慮是緊張、憂慮、煩惱、害怕和恐懼[1]交織組成的一種特殊的情緒體驗,是個體預料會有某種不良后果或威脅將要出現時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焦慮發生有時候有明確的原因,有時候并沒有明顯的原因。焦慮總是與某些威脅或危險相聯系,會讓個體主觀上感到抑郁、緊張和不愉快,甚至痛苦難以抑制,同時還可能伴有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失調。
焦慮作為一種情緒表現,最早出現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心理學有關焦慮的研究不少,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焦慮進行了研究。弗洛伊德最早從心理學角度重視并探討了焦慮的問題,先后提出了兩種焦慮理論。早期他認為焦慮是由被壓抑的力比多轉化而來,本我是焦慮的根源;后來,弗洛伊德認為焦慮的根源不在本我,而在自我[2].
考試焦慮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情緒反應,是與考試環境有關的特殊焦慮類型[3].它是在應試情境刺激下產生,受個體的個性、認知等因素的影響,以對考試結果成敗的擔心和緊張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心理反應狀態??荚嚱箲]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指在考試來臨前的一段時間產生的焦慮;另一類是指在考試過程中產生的焦慮??荚嚱箲]對學習和考試產生不利的影響,它會降低學習效率,影響考試成績,嚴重者甚至形成焦慮型人格,進而對個體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Zeider將緩解考試焦慮的方法歸納為三個方面:
a)以情緒為中心的療法,包括行為治療(生物反饋BT、放松RT、系統脫敏SD)、認知治療(緊張預防訓練SIT)、整合的治療(焦慮管理訓練AMT、模仿M、認知-行為改變CBM、認知-注意訓練CAT);b)以認知為中心的療法,主要是認知重構治療CRT;c)以技能為中心的療法,主要是學習技能訓練SST.[4]
上述研究方法在緩解考試焦慮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實驗時間較長,比較適合小眾個體。如何既能簡便有效緩解考試焦慮,同時又能適合團體訓練是本文研究的出發點。本研究試圖采用心理保健操這種既簡單易學又適合團體在同一時間進行操作的方式,重點研究心理保健操在緩解學生考試焦慮方面是否具有一定的作用。
心理保健操是參照雅各布森“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編制而成,是將“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這種隨意調節身心方式與打哈欠、伸懶腰等不隨意調節身心方式相合起來編排的一種心理保健操[5].“漸進放松”是美國學者雅各布森(E.Jacobson)在20世紀20年代設計出來的一種放松訓練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個體主動地先收緊某一肌肉,體會這種緊張,然后讓它充分釋放,并把這種緊張“排出”體外。這種方法的主要特點是通過肌肉緊張與放松的對比,使大腦逐漸入靜,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程度,從而達到緩解緊張情緒,增強大腦對全身控制的支配能力。
Johnson的研究驗證了放松訓練能夠減輕學生的考試焦慮并能夠提高學習成績[6].漸進性肌肉放松技巧對降低焦慮具有明顯的作用[7],我國干預研究的結果也證實放松訓練是有效減輕考試焦慮的方法[8].
作者曾對心理保健操緩解初中生考試焦慮的情況進行了研究[9].本研究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分析了心理保健操對大專生考試焦慮的緩解作用,為緩解考試焦慮提供數據依據。
二、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
本研究選取汕頭職業技術學院的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有研究表明,大學新生在面對考試時,會不同程度產生一些考試焦慮現象,大一新生的考試焦慮程度會高于大二、大三的學生。本研究按照班級規模和男女數量抽取了2個同專業同級班級,將其分為實驗班(男生39人,女生14人)和對照班(男生38人,女生11人)兩組。
(二)工具
1.譯碼測驗。由安徽師范大學崔立中教授根據龔耀先等人編制的“長鞍團隊智力測驗”中“編碼測驗”中的9個圖形碼編制而成。每套譯碼測驗采用不同形式編制而成,以避免重復和練習效應;譯碼測驗時間為3分鐘,編對1碼記1分,最后對總分進行統計。
2.考試焦慮自陳量表。本研究采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鄭日昌編制的《考試焦慮自陳量表》。量表包含33個題目,采用Liket 4級量表式進行評定,即1為很不符合自己情況,2為較不符合自己情況,3為較符合自己情況,4為很符合自己情況;統計所選數字的個數,每選“1”得0分,“2”得1分,“3”得2分,“4”得3分。通過公式計算總得分,其中0-24分表示鎮定;25-49分表示輕度焦慮;50-74分表示中度焦慮;75-99分表示重度焦慮。
3.心理保健操。心理保健操由安徽師范大學崔立中教授參照雅各布森“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結合日常一些動作編制而成。本操共有8節,整套完成需要8分鐘。本操通過頭、頸部、四肢的放松訓練來達到全身心放松,從而緩解考試焦慮。本操簡單易學,操作簡單且不受場地和空間限制,適合學生在座位上進行操作,也適合團體一起操作。
(三)實驗操作
本實驗采用實驗班前測-后測,對照班前測-后測進行測驗。前期在不進行任何活動的情況下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譯碼測驗和考試焦慮測驗,測量學生在平時狀態下的焦慮程度和譯碼成績。實驗班在期末考試前1個月,每天上午課間進行一次心理保健操訓練,對照班正?;顒?。在考試時實驗班和對照班再次進行譯碼測驗和考試焦慮測驗,通過比較前后兩次譯碼成績和考試焦慮成績,以檢驗心理保健操緩解考試焦慮的實際作用。
三、實驗結果
(一)實驗班-對照班訓練后橫向比較
為考查研究效果,本次實驗特設一個實驗班,一個對照班,通過一個月的訓練,將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后的譯碼成績、考試焦慮進行橫向比較,通過比較發現(見表1),大專生實驗班譯碼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班,且具有統計學意義。從考試焦慮上看,進行過心理保健操訓練后,實驗班考試焦慮程度低于對照班,通過檢驗具有顯著性差異。為進一步考察心理保健操的效果,本次實驗還將考試成績作為一個衡量項目,以兩班期末考試中C語言成績(C語言由同一個老師教授、試題,考試時間一致,確保實驗效果)作為一個參考指標。通過檢驗,發現實驗班C語言成績高于對照班,通過差異檢驗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二)實驗班訓練前后縱向比較
為了進一步檢驗心理保健操的效果,本實驗還對實驗班的訓練前后的譯碼測驗成績和考試焦慮程度進行了檢驗(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經過心理保健操訓練后,實驗班訓練后譯碼測驗成績顯著高于訓練前,考試焦慮程度顯著低于訓練前,兩者都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表明心理保健操確實能夠提高譯碼成績,并且對考試焦慮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三)實驗班男女訓練前后差異比較
為了進一步了解心理保健操對于男女是否具有性別差異,實驗還對實驗班男、女譯碼成績以及考試焦慮程度進行了檢驗(見表3)。研究結果表明,男生訓練后譯碼成績顯著高于訓練前,考試焦慮成績顯著低于訓練前;女生考試焦慮顯著低于訓練前,女生訓練后譯碼成績稍高于訓練前,但沒有統計學意義。實驗表明,心理保健操對于男女均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對男生效果更為顯著。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相比女生而言,男生在運動技能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因此更容易接收這種保健操訓練,效果也更為顯著。
(四)對照班訓練前后差異比較
本次實驗中,相比于實驗班心理保健操訓練,對照班課間采用正常休息方式,通過前后兩次譯碼測驗和考試焦慮成績比較(見表4),進一步檢驗心理保健操效果。通過研究表明,對照班前后兩次譯碼測驗成績和考試焦慮成績沒有明顯的差異,該結果進一步表明,心理保健操能夠緩解考試焦慮,提高譯碼成績。
(五)對照班男女訓練前后差異比較
本文實驗同時對對照班男女生進行差異性檢驗。研究表明(見表5),對照班男生訓練后譯碼成績高于訓練前,考試焦慮成績低于訓練前,但是沒有顯著性差異。女生訓練后成績低于訓練前,考試焦慮略高于訓練前,但沒有統計學差異。
四、討論
放松是人體對自身緊張狀況的一種自我控制能力。人體的放松包括肌肉放松和精神放松。放松訓練是以暗示語集中注意、調節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從而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方法。這種暗示語可以是自我暗示、他人暗示,也可以是放松錄音磁帶、生物反饋誘導等,還可以用意念來替代套語[10].
放松訓練的原理為:肌肉和大腦之間是雙向傳導的,大腦可以支配肌肉放松,而肌肉的放松,又可以反饋給大腦。放松訓練不僅作為一種心理訓練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實踐中,而且也成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放松訓練可以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能夠實現身體放松與心理放松,調節焦慮水平,減輕心理壓力。
實驗研究表明,心理保健操能夠有效緩解學生考試焦慮。經過心理保健操訓練后,學生譯碼成績以及考試成績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而且具有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對于男女學生都適用。本實驗中采用C語言考試成績作為一個衡量指標。研究表明,經過訓練后,實驗班C語言成績高于對照班,而且有顯著性差異。雖然實驗研究表明,心理保健操對C語言成績有影響,但是考慮到實際影響C語言成績因素較多,因此,C語言成績只能作為一個參照,還需要在未來實驗中進一步考察。
本文實驗嚴格按照要求進行,采用統一的標準和指導員,實驗班使用的心理保健操也是采用統一視頻形式,并在訓練之前進行學習。本實驗中采用的譯碼測驗經過科學設計,避免重復,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會產生一些練習效應,雖然對實驗效果會有一些影響,但總體結果還是可信的。
同時,本實驗還采用考試成績作為另一參考指標,以使研究結果更加科學、可靠。
心理保健操整體操作需要8分鐘時間,動作簡單,不受場地、時間限制。目前大專生課間休息形式單一,既沒有課間操,又沒有其他可進行放松、鍛煉的形式。因此,建議本操可以在學校進行推廣,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心理方面得到放松和調整。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00.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85.
[3]李智.考試焦慮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33(4):30-32.
[4]Zeidner M.Test Anxiety:the State of Art[M].NewYork:Kluwer Academic,1998:1-25.
[5]崔立中,劉娟.課間緩解學習疲勞的一項探索性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