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二十余年來一直站在教學的第一線,教過的學生也各具特色,這些學生也各有所長,但有些學生卻擠進了后進生的行列,為什么呢?現列出幾點供大家參考。
一、消極目標缺失的心理
首先后進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興趣也不濃。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是后進生學習的動力,有了這樣的學習動力,他們才能有信心有毅力地學習。特別是在英語學習方面,學生就更應該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而后進生呢,會認為學習英語沒用,在以后的生活中用不上,所以也沒有學習的興趣,也就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了。另外對于有一些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社會閱歷少、視野狹小窄,沒有認識到學習英語在社會上的意義,認為學習英語對自身以后的發展是沒有價值的,因此就沒有主觀的能動性,在內心產生一種消極的心理,造成學習目標不明確,逐漸成為后進生。再者從課堂上看教師也沒有英語進行教學,也沒有進行交際,只是一些語言句型、詞匯及語音,一下課再也碰不上英語。所以他們以為學英語幾乎是浪費時間和精力且見效甚微,得不償失,還不如干點別的。一有此念,誰也難逃后進生的行列。
二、膽小怕錯的心理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過程是一種艱難的勞動過程,它要求學生付出較多的腦力和體力去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英語的學習對后進生來說更覺得難了,礙于開口,他們往往想答而不敢,怕答錯而受到教師的訓斥。很多后進生原來都是動口動手的積極分子,經常由于愛舉手而沒有“三思而行”受到教師的斥責?!皭鄄遄?、不動腦、胡說亂講”的帽子一扣,心理大受傷害。所以有的學生認為只要上課不出聲就會逃出被“批”的危險,更是閉而不言了,久而久之,即使想回答問題也作罷了。有的學生思維活躍,也想表現自己,但是教師提的問題太難,所以學生會無動于衷。其實就是這些后進生缺乏對自己的自信心的表現,一遇到困難產生就會想到放棄,存在著和我無關、無所謂的心理,所心最終還是會選擇放棄,從此對課堂活動就會不理不睬了。
三、自卑的心理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深信,后進生也是充滿活力的,他們的思想也是要求進步的,所以只要教師對學生充滿信任就會給學生足夠的自信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希望有能力趕上其他同學的。
教師和學生不但會在課堂上以眼睛來傳遞信息,學生更會察言觀色來看待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與思維程度。課上教師的不屑、冷漠還是充滿慈愛的目光都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上的差異。如果后進生在教師提出問題不回答時給其以鼓勵的目光,激勵的眼神,那么學生就會在心理上對教師產生一種信任感,會強迫自己把思維重新回到題目上來,從而拾回自信心。反之,學生會失去自信心,甚至自暴自棄,自卑感會越來越重,即使不是后進生也會離此越來越近。
四、渴望被重視與表揚的心理
每個人都是喜歡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贊揚的,后進生也不例外,更何況他們還屬于未成年人,更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視,特別是教師的認可?,F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愛表現是他們的共性,所以表揚與肯定更是他們繼續努力的前進的動力,及時的表揚和鼓勵都會激起他們的求知欲和內在的表現。教師要隨時抓住其閃光點加以表揚,正確地評價他們的每一次的一點一滴的進步。再者,他們充滿好奇心,對新鮮事物充滿關注,只是長期得不到“關愛”,從沒受到任何的表揚與鼓勵,從沒嘗到過成功的喜悅,就會認為自己也就這樣了,不可能成功,和別人差得遠呢,從自身覺得自己沒有一點值得肯定的的東西,在心理上就會倍愛打擊,感覺一無是處,這就是差生形成、發展、成型的一個必然過程。
五、喜歡驚喜的心理
大多數差生有著好奇、好動、好熱鬧的心理,課堂上也不是默默無聞的,而是喜歡有點小“驚喜”,巴不得在課上有點什么事而讓自己刺激一下。這有時就很難滿足他們的心理了:上課總是遇到一本正經的老師,總是捧著一撂待發的作業本、帶著一臉的嚴肅照本宣科,每節課都很難聽到一句讓他們感到“意外”的話,即使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再精準也很難聽到一句表揚的話。這樣的課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意志力的學生是很難做到專心認真的。在如今這樣的社會,學生們怎么能專心聽講呢,外面的風景如此的美好,他們的心早就飛出去和青山、綠水、小鳥作伴了。因此課堂猶如一潭死水,學生又怎么能安心上課呢?
總之,引導學生向健康的學習心理轉變特別重要,教師在課堂上也不是只關注優等生,而是把后進生放在前列,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給他們以關心、關注,讓他們從心底里敢于拉近和教師的距離,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心態和學習行為。
參考文獻:
[1]《淺析差生在英語課堂上的活動特點》管車瑾。
[2]《淺析綜合英語課堂上學生活動參與度不高的影響因素》王芳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