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封閉式管理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緒論 第一章】封閉式管理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第二章】封閉式學校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第三章】緩解封閉式教育對中學生消極心理影響的建議
【參考文獻】封閉式環境下中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參考文獻
第二章 封閉式管理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中國人絕少是為了愛孩子而愛孩子。對傳統的中國人來說,他們愛愈深,教愈嚴……他們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泯滅其美好的天性,違反孩子的意愿和興趣,逼著他們……去超負荷地學習,去死記硬背大量的知識。"在理論上,封閉式管理違背了我國素質教育的理念,對中學生成長和發展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我國素質教育要求學校要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學校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這就要求學校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彈性。但是我國大部分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學習,將學生的活動范圍限制在校園內,將學生大部分的時間用在課本知識的學習上,這的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數。但是卻與我國素質教育的理念不相符,不利于我國學生的成長和成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管理缺乏彈性,過于嚴格,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學生不僅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但是學生這些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廣泛的社會實踐基礎上的。但是過于嚴格和過于剛性的管理制度,將學生的活動范圍限制在校園之內,缺乏社會實踐的機會。同時在學校封閉的空間內又無法組織較大規模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就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強,不能將所學的理論應用于實踐。其次,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不僅需要完善的學科基礎知識作為基礎,更需要不斷了解社會,觀察社會,不斷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進行創新。但是封閉式管理使學生與社會隔離,進行高強度的學科知識學習,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甚至部分學生可能產生厭學情緒。
在實踐中,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可以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封閉式管理的模式下,學生被限制在"封閉空間"和"封閉時間"內,學校管理者的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學生將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封閉時間"和"封閉空間"會導致學生出現"封閉心理".
剛開始學生可能從心理上不喜歡這種制度,但是久而久之學生會逐漸適應這種封閉的環境,而不愿接觸社會。其中有少數同學的"不符合學校制度"的行為,也會受到懲罰。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封閉式學校的學生對門衛有一種恐懼的心理,甚至有些大學在取消封閉式管理之后,學生依然不習慣走出校門,有些大學生甚至對自己上學的城市一無所知。因此,如果說,"封閉空間"和"封閉心理"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的話,"心理封閉"則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封閉式管理對中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為了對實行封閉式管理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解,筆者對 A、B 學校和 C、D 學校學生的心理癥狀情況進行了對比。
A、B 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 C、D 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較大的差距,除了性心理障礙和依賴低于 C、D 學校以外,其他維度的指標都在 C、D 學校之上。同時,焦慮、抑郁、自卑、偏執和沖動所在的比例高于 20%,嚴重了影響了 A、B 學校學生的健康成長。由此可以看出,封閉式管理對中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產生了不良影響。
中學階段是學生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期,學校管理方式的恰當與否對中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會產生長遠的影響。首先,中學生的價值觀開始形成。中學生對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開始有自己的認識,價值觀開始形成。
這就需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現象的復雜性。但是在封閉式管理下學生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書本知識的學習,缺乏社會經驗,不利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其次,中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發展。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向老師、同學和家長表現自己成熟、獨立的一面,可以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道德意識不斷發展。但是社會實踐的不足,可以導致中學生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再次,中學生的獨立意識增長。他們希望可以自己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希望家長過多的介入自己的生活和對自己進行管理;在感情上,他們希望可以有自己的獨特體驗。但是社會經驗的不足,可能導致其過分的高估自己,從而影響其未來的成長??傊?,封閉絕不是管理這一階段學生的良方,他們的自我意識、是非觀念、自由自治能力都在逐步地形成過程中,封閉式管理在某種程度上對優良品質的形成是一種遏制。
封閉式管理導致學生與社會接觸較少,社會實踐經驗較少,情感體驗不豐富,從而不能客觀全面的認識問題,認識不到社會的復雜性,不能恰當評估自己,從而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成才。
(二)封閉式管理導致中學生焦慮現象嚴重。
行為的無拘無束和思想的天馬行空是少年兒童時期的特點,而封閉式管理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會讓一些學生的心理產生扭曲。
一方面,封閉式管理將學生限制在校園內,導致學生及時對各種社會信息進行了解,只能從教師的教學中和家長的溝通中了解到一部分信息,從而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和社會,不能對自己未來的發展進行準確的定位,從而產生焦慮心理。例如,在調查過程中,70%的初中生沒有信息考上理想的高中,90%的高中生沒有信心考上理想的大學。另一方面,中學生迫切的希望與外界進行交往,但是在封閉式管理的模式上下,中學生交往的范圍被限制在本校學生和教師范圍內,同時由于嚴格的管理制度,學生不能與教師及時進行溝通和交往,這就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從而導致中學生焦慮現象嚴重??傊?,封閉式管理從客觀上限制了信息的傳人,從主觀上對學生交往的范圍進行了限制,從而導致學生的不良情緒不能及時得到排解和發泄,從而導致中學生焦慮現象嚴重。
(三)封閉式管理對中學生個性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封閉式管理強調的是整齊劃一、嚴密規章,"死"管學生、管"死"學生的現狀與現代教育理念提倡的以學生為本、重視潛能發揮與個性培養不相和諧。
中學生個性的形成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僅僅通過學校的培養,中學生并不能形成完整的個性。學校只有和家庭、社會實現了良性的互動,才能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馬克思指出,只有建立豐富的社會關系,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要實現中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在發揮學校作用的同時還必須發揮家庭和社會的作用。但是在封閉式管理的情況下,學校制度嚴格,學生將大量的時間用于學習,不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
首先,封閉式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造成了學生心理上的壓抑。學生的活動范圍僅僅限于教室、餐廳、宿舍和操場等,甚至有些學校的基礎設施落后,學校沒有健身的場所,長期的封閉的、單調的生活,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上的壓抑,從而影響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其次,封閉式管理可能增加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反常行為。封閉的生活使學生感到乏味、沉悶,他們反對嚴厲的制度和封閉的管理,于是一些學生中間出現了逆反心理,甚至有限學生選擇通過破壞教學設施來表達自己的抗議和不滿,這就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再次,學生"話語權"的不平等。在封閉式管理的學校中,以教師為中心,強調制度的作用,學校領導和教師家長作風嚴重,學生不能與教師和學校領導實現平等的溝通,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自由。在長期的封閉管理過程,造成了學生個性的封閉,造成了學生自覺意識和反思意識的下降,不利于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封閉式管理的學校中校園整潔、秩序井然,學校十分安靜,這一學生活潑的個性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封閉式管理,嚴重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甚至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反常行為,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成才。
(四)封閉式管理對中學生學習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封閉式的管理方式使在"封閉空間"和"封閉時間"內長時間進行高強度的學習,這對導致中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被動,一部分學生出現厭學的心理。封閉式學校學生的學習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目標模糊、學校動機不強、學習方法不恰當等。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在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學校中,70.1%的學生出現了厭學的情緒,有 63.2%的學生認為學校時間太長,學習效率不高??傊?,這種封閉式的進行學科知識系統灌輸的模式,缺乏社會實踐活動,教學形式單一,學生被當作客體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五)封閉式管理不利于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社會支持在維持學生心理健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筆者對 A、B 學校和 C、D 學校學生的社會支持狀況進行了比較。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實行封閉式管理的 A、B 學校,學生的主要社會支持來自于教師和伙伴,家長對于學生的影響相對較小,幾乎沒有收到除教師、伙伴和家長外的其他主體的影響。實行非封閉式管理的 C、D 學校學生的社會支持多元化,除了教師、伙伴和家長的社會支持外,還受到其他社會主體的支持。由此可見,封閉式管理不利于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際網絡具有交換信息、交流情感和調節行為的作用,人際關系在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學會處理人際關系。但是在學校封閉式管理下,恰恰是從抽象意義上的人性出發,學生的社會性被現實的邏輯天然地合理地肢解,學生的存在遠離真實的社會,使學生實然地陷入一種社會性缺失的封閉狀態,學生的社會性被過重的、客觀的學業負擔、外在的主觀愿望、天然的圍墻及鐵的紀律等規訓或擠壓,其有限的生存時空卻被浸染上了外在的成人的"強權"意志與非理性干涉,學生的世界附屬上了過多的"掙扎"與"無奈".
從而導致在封閉式管理的學校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狹小,人際關系簡單,僅僅局限于同學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這就為學生的發展以及將來走向社會帶來一系列的困難。主要表現為與父母溝通的缺少,與社會接觸較少。首先,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學校,學生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較短,同時由于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不愿和父母溝通。這就導致學生和家長之間溝通缺少。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有些學生一兩個月回一次家,有些學生表示"家長不理解自己",有些學生則表示家長很少幫助自己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些家長過分關心孩子的物質方面和生理健康方面,但是忽視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學校,學生與社會接觸的機會較少,對校外人際關系復雜性缺乏認識,學生建立學校以外的人際關系的機會較少。因此,封閉式管理將學生限制在學校的范圍內,限制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學生不能認識到社會的復雜性,使學生的情感體現較單一,社會交往經驗不足,心理素質不高。
因此,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學校封閉式管理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遠遠超過了積極影響,對學生的心理品質、個性、學習心理、人際交往等方面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不論是從素質教育的理論實踐出發,還是從教育實踐出發,都應該加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