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離異家庭中職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分析
【第一章】離異家庭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緒論
【第二章】離異單親中職生心理健康現狀探析
【第三章】離異家庭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離異家庭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對策
【參考文獻】離異影響下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參考文獻
第三章 離異家庭中職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父母離異是孩子心靈健康的殺手,最近這十五年來,中國每年都居高不下的離婚比例已經造成和正在造成現如今高達 24.9%離婚率,我們可以想象,孩子因為父母的離異經歷了生活的變故,遭受了心靈的創傷,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后,會不會出現對婚姻家庭的加倍的不信任狀況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這一代人的婚姻較之于我們的父母,已經是呈現了倍數增長的情況,那么我們的孩子在將來長大成人進入婚姻之后,是不是又會創造更高的離婚率,會不會給他們的下一代造成更加難以治愈的心理創傷呢?[14]答案也許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一、離異家庭中職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離異家庭父母的家教方式失當
孩子的心理會因為父母家教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一樣的狀態。如果父母的家教方式是否定的、消極的,排斥一切的,那么無疑會給孩子的個性帶來負面的影響。[15]
反之,肯定的,積極的,接納的家教方式則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峨x異學生家庭情況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完整家庭的缺失,使得家教方式出現失衡,家長極易走極端家教路線。離異后有的父母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增大,出于各種考慮,他們或者會把孩子交給長輩撫養,或者直接送到中職學校,放任不管;有的家長則因為婚姻的變故而痛不欲生,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由此帶來的內心不可訴說的傷痛;有的家長則把孩子當成“拖油瓶”,將孩子出現的一些正常的小問題擴大化,情緒化嚴重,甚至將自己的痛苦轉移到孩子的身上,對孩子輕則厭煩,重則打罵,學生在遭受家庭變故之后,沒能得到父母的情感溫暖。因此,他們變得非常缺乏安全感, 一些不良清緒也隨之產生,如果此時家庭和學校都沒有給與相應的引導,致使他們的不良情緒得不到緩解,進而泛濫,形成自卑、懷疑、仇視、冷漠的性格。
也有部分家長認為離異帶給孩子太多的傷害,將所有的問題歸結于自己,對孩子一味地縱容、補償,導致孩子出現為所欲為,自私的行為。
案例 6:
我班里有一個女孩子,長得漂亮,學習成績好,尤其是專業課,代表學校參加濰坊市組織的技能大賽,她的父母由于第三者的原因在孩子中專三年級之前就離婚了,母親帶著她生活。由于母親家是外地的,在離婚初期,母親就想讓孩子輟學,在老師的勸導下,沒有實現。到了孩子沖刺高考時,她又找到我,想讓孩子放棄高考,跟隨她回老家,同時,她很痛苦的表示,不想因為她的原因讓孩子恨她一輩子,就這樣母親一直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對孩子的態度也是非常不穩定,時不時地痛哭或者摔砸東西,孩子在高考前的最后一個月,很是艱難,但是孩子很要強,堅持要參加高考。每次母親來學校,她都是不哭不鬧的等母親發泄完,收拾好一地狼藉,安安靜靜的上課。我很是心疼,每次都安慰她,但是她總是很淡然的笑笑:我知道,她不容易,就讓她發泄吧,眼淚在眼里打轉,但是沒有一次掉下來……這是一個公認的懂事的孩子,看似她能化解家長的偏激行為對她的影響,但作為班主任,我卻深深地體會到來自孩子內心的那些難以訴說的苦痛。
(二)受社會風氣不良的影響
在我們國家,離婚被看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有的人會因為臉面問題維持不滿意的婚姻,有的為了給孩子一個貌似完整的家而委曲求全,而一旦離婚,則會被世俗所譏笑,甚至鄙視,他們的孩子本身是無辜的,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但是由于世俗的影響,他們也飽受歧視和人情冷漠,得不到最起碼的被同情和被愛護,加上年齡閱歷的因素,思想不夠成熟,難以承受這種壓力,更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擺脫現狀。如此下去,他們的心理的發展會脫離正常的軌道,向著自閉、敏感、孤僻的方向演變,不健康的心理逐步形成。
二是不良風氣。離異家庭學生大部分情感空位,人生觀、價值觀缺乏適時地引導,辨別是非的能力往往比較弱,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比如敲詐勒索、打架斗毆、吸食毒品等會趁虛而入;他們甚至會受某些教唆犯或黑社會勢力的左右或影響,最終誤入歧途。[16]
三是網絡文化。虛擬世界和穿越文化吸引著這部分學生逃避現實,迷戀空虛的外部空間,認為現實生活沒有意思,充滿無聊和庸俗,相信上天的安排,不愿意承認拼搏所帶來的成功,渾渾噩噩,自以為是,對前途一片迷茫,對人生感到無比的困惑。
(三)學生心理脆弱導致出現問題
離異家庭中職生心理產生問題除了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自身內部因素的影響,其中學生心理脆弱就是一個重要因素,表現為忍耐承受能力差和應對能力弱。家庭的缺損極易造成離異家庭子女思想的劇烈波動,從而導致他們陷入逆境,而對于那些心理脆弱的學生,就會為逆境所困擾, 諸多不健康的心理現象陸續出現,最終導致人格變態。
另外,在父母離異前后, 學生周圍一些狀態的改變也會對他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父母爭吵、家庭成員分崩離析、學習成績的下降、同學異樣的眼神等。
此時,心理脆弱的學生,面對如此之多的變化,會束手無策,消極應對,比如不切合實際的想象、不符合常規的發泄、甚至不考慮后果的自殘、以及遠遠的逃避等,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出現一些自閉,自卑,自棄,對社會敵視等心理問題。
(四)學校相應培訓的缺位
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應該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和疏導,這需要專業人員的干預,但是在我們學校,相關的硬件和軟件基本沒有,有的也只是形同虛設,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一般就是憑借班主任老師經驗開展工作。若恰逢班主任是年輕教師,就會比較棘手,比如前面提到的李老師。只有通過自己慢慢的摸索和閱歷的增加,掌握一定的方法,才可以做好。但是在經驗積累的進程中,也失去了好的時機。[17]
案例 7:
李老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借鑒老教師的教育經驗,終于在解決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問題時有了自己的方式,可是她說:雖然我現在和學生可以就某些原來彼此都難以啟齒的問題進行自由的交流,甚至好多學生把我當成了自己的姐姐甚至媽媽,和我說心里話,但是在最初的將近兩年的時間里,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我成長了,我的學生也早已離開了這個學校,好多本來可以在學校得到回應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知識的淺薄,失之交臂了。學校真的應該建立一所老師的課堂,教會我們如何去面對學生身上形形色色的問題。
二、對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基本認識
(一)不任意夸大
現在社會,通訊發達,信息傳播暢行無阻,一些主流媒體在描述一些重大違法事件時,會突出違法者的離異家庭身份,例如清華大學生劉海洋傷熊事件,這其中含有一定誤導的成份,讓大眾潛意識認為離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錯。
實際上,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也有許多離異家庭的子女心理特別陽光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學業成績或藝術才能突出。例如,哈佛女孩劉亦婷,美國歷史上最出色的總統林肯,包括近代的克林頓、奧巴馬,他們都是由單身母親撫養教育長大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但不能夠任意夸大突出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
(二)不簡單歸因
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是復雜的,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夠簡單地歸因于父母離異這一事實?!肚嗌倌攴缸镅芯俊冯s志上發表的定量研究文獻發現,在北京、上海、河北等 8 省市 1983 名違法犯罪青少年中,認為自己的違法犯罪與父母離婚(包括分居、再婚)直接相關的僅占 3.6%,有點關系的為3.4%,比例較小。
(三)可予以矯正
在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中最突出、最核心的是情緒和人格問題,其中,情緒又是人格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格是在先天的基礎上和后天環境的作用下逐漸形成的。個體的人格一般在成年以后才定型。因此,即使離異家庭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發展異常,只要通過不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也可以幫助他們矯正人格,達到較好的社會適應的目的。在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只要看到他們心理問題的可以矯正這一點,就可以增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信心,讓離異家庭的孩子走上人生的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