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部崛起”、“中原經濟區建設”國家戰略展開的背景下,如何衡量并協調河南省高等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這一研究將有助于河南省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緊密結合,使河南省高等教育適應、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制定正確的區域發展和高教發展政策提供參考。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測算
1.基本模型。本文的測算方法是在借鑒崔玉平關于中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貢獻方法的基礎上,計算教育對GDP增長率的貢獻,進而測算高等教育對GDP增長率的貢獻。在基本模型中,假設土地無變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包括資金(K)、勞動者(L)和科學技術(T),可以構建如下模型:Yt=AtF(KtLt)。其中,Yt代表第t期的經濟產出;At代表第t期的技術水平;F代表生產函數;Kt代表第t期的物質資本存量;Lt代表第t期的人力資本存量。高等教育對GDP增長率的貢獻為:Rh=Eh×Re/100。在構造的模型中,Y代表GDP年增長率,e是根據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計算出的教育綜合指數的年增長率。關于β值如何確定的問題,考慮到國際比較的需要,本文將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定為0.73。
2.河南省高等教育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測算。由于2011—2013年,河南省的從業人員各級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準確數據沒有官方公布,因此,根據構造的模型,以2005—2010年為分析時間段,根據2005年河南省1%的人口抽樣調查、2005年河南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和2010年河南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的數據,計算起始年份從業人員各級人均教育年限。對上述模型進行擴展,計算河南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河南省勞動人口文化程度的分布情況。2005年和2010年河南省15~64歲勞動人口人均受各級教育的年限合計如下:2005年,受大學教育年限為0.16年,受高中教育年限為0.51年,受初中教育年限為1.60年,受小學教育年限為4.67年,合計6.94年。2010年,受大學教育年限為0.24年,受高中教育年限為0.60年,受初中教育年限為2.00年,受小學教育年限為4.96,合計7.80年。河南省勞動人口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本文采用簡化系數進行計算。概括起來,我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文化程度勞動力的勞動簡化率分別確定為1,1.2,1.4和2。根據確定的勞動簡化率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可以計算勞動力教育綜合指數為:2005年勞動力教育綜合指數:4.67×1+1.6×1.2+0.51×1.4+0.16×2=7.624,2010年勞動力教育綜合指數:4.96×1+2.00×1.2+0.6×1.4+0.24×2=8.68。則2005—2010年河南省勞動力人口教育綜合指數的年均增長率為:Re=(8.68/7.624)1/5-1=2.63%。同時可算出,這5年間河南省人均接受高等教育年限的年均增長率為:Rh= (0.24/0.16)1/5-1=8.45%。排除高等教育后,5年間河南省教育年均增長率為:[(8.68-0.24×2) / (7.624-0.16×2) ]1/5-1=2.34%,即在河南省教育年均增長率2.63%中,高等教育貢獻占2.63%-2.34%=0.29%,所以,高等教育在教育年均增長率中占Eh=0.29/2.63×100%=11.03%。同期河南省GDP年均增長率。根據河南省2005—2010年生產總值數據,5年間,河南省GDP年均增長率= ([23092.36/10587.42)1/5-1)]×100%=16.88%。河南省高等教育對GDP年均增長率貢獻的測算。教育貢獻為:Ce=0.73×2.63%/16.88%=11.38%,即這5年間在河南省年均16.88%的增長率中,有16.88×11.38%=1.92%是由教育所帶來的。高等教育對GDP年均增長率的貢獻為:Rh=11.38%×11.03%=1.26%。結論分析。
上述測算結果表明,2005—2010年間河南省GDP年實際平均增長率為16.88%,其中約有1.92%是由教育帶來的,所占份額為11.38%,即2005—2010年間,河南省教育對GDP年平均增長率的貢獻為11.38%,其中河南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僅為1.26%。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國內外比較分析
1.與發達國家相比,河南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貢獻率較低。美國學者根據Angus Maddison(1987)提供的數據做出估算,河南省20世紀90年代的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只相當于西方六國20世紀50~70年代初期的水平。而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與美國、日本20世紀40年代的水平持平。
2.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河南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偏低。將計算所得的2005—2010年河南省教育及高等教育對GDP年平均增長率貢獻的結果與崔玉平計算的結果相比較,顯示河南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尚未達到國家平均水平。1990—2002年,全國教育貢獻率為14.32%,高等教育貢獻率為2.387%。1996—2003年,全國教育貢獻率為20.377%,高等教育貢獻率為3.35%。2005—2010年,河南教育貢獻率為11.38%,高等教育貢獻率為1.26%。
三、河南省高等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策略
1.樹立主動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服務的意識。河南省高等教育要主動適應全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地認識到在中原崛起、河南振興中高校的重大作用,切實根據中原經濟區發展的需求,結合我省區域產業特點,優化辦學結構和專業特色,優先發展與全省支柱產業密切相關的學科專業。
2.保障國家經費投入,多渠道籌措經費。首先,要認真落實《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達到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4%。其次,要拓寬高等教育經費籌措渠道,構建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充分調動全社會辦教育的積極性,用政策支持吸引社會投資辦學力量、社會捐助,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第三,通過向社會提供教育服務、科研服務,轉化科技成果,為學校爭取經費支持。
3.構建符合河南省產業特點的學科結構。河南省高等教育要根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大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增強專業結構調整的前瞻性,提高專業設置的針對性,優先發展與我省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密切相關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確定全省高校學科發展的格局。
4.建立運轉順暢的產學研結合體系。建立高校、政府、企業、社區之間的伙伴關系,通過產業園、科技項目合作、技術轉化等方式,直接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服務,形成全社會積極支持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5.創新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分層次與區域經濟互動。第一層次,穩步加強綜合研究型大學建設,實施重點突破,提高河南省高校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第二層次,扎實發展與區域經濟特點相適應的綜合性教學與科研并重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做到辦在區域、依靠區域、服務區域,成為河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第三層次,積極發展高職院校和開放式大學,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技術人力支持。
在中原經濟區如火如荼的建設過程中,河南省高等教育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定位與使命,增強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建立市場導向機制、創新管理體制,調整專業學科設置,加大與社會共建力度,構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產業發展相銜接,結構合理、類型多樣、機制靈活、充滿活力的服務型區域高等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