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雙語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為了適應這種形勢,中國開始了一項新的教育改革:漢語—英語雙語教育。然而由于缺乏理論指導和實踐調查,雙語教育存在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例如,雙語教師師資力量薄弱、雙語教材的不足及雙語環境的缺乏等。
語言經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的出現逐漸引發了對語言問題經濟學方面的關注。它的目的在于為讀者特別是非經濟學者提供一個清晰的認識,即語言問題和經濟學的關系。(Grin,1996)在過去的 40 年中,把經濟學建模的原理應用于語言問題的研究,為研究語言的生產和消費問題以及它對國家經濟的影響注入了新的活力。事實上,如果沒有對其經濟學方面的充分的研究考慮,僅對語言學本身的學習是不夠的。
一、雙語教育的經濟學分析
(一)投入和收益分析
人力資本理論告訴我們,語言技能是人力資本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第二語言技能同其他憑借正式教育獲得的技能和知識一樣,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勞動者的綜合素養和發展潛力。在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上,雇主傾向于支付較高的工資給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者,因為這些勞動者的技能和生產力比那些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的技能和生產力要高。假設其他的條件均相同,有數據顯示,能夠熟練地使用第二語言的人的收入是比較高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第二語言技能和收入的正相關關系尤其明顯。
2009 年一個針對中國勞動者的薪酬調查顯示,具有較低的英語使用能力的勞動者年平均收入為 31211元,具有中等英語使用能力的勞動者年平均收入分別為 38898 元者,而能熟練使用英語的勞動者年平均年收入卻高達 53378 元。不可否認,在中國,英語能力高已成為一個勞動者獲取更多收入、更好機會和更高社會地位的橋梁。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語言所起的作用,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是無法用其他因素取代的。印度憑借第二官方語言為英語的優勢,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軟件強國。事實上,擁有更多和更好語言技能,尤其是具有當今世界通用語言能力的勞動者無疑將在全球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二)第二語言獲得的個人和政府開支
作為人力資本的重要形式之一的語言技能,同其他人力資本一樣,都有以下 3 個屬性:一是體現在個體,二是在勞動力市場具有競爭力,三是憑借成本付出而獲得。一個人的母語技能是在幼年時習得的,其成本表現為父母和照顧孩子的人放棄其他工作能帶來的收入與直接養育成本之和的一部分。
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在接受教育的不同階段,成本也不盡相同:在小學階段,其占教育投資的較大部分,到了初中以后,其只占教育投資的極少部分。
然而,第二語言技能的獲取的成本是非常大的,而且隨著學習年齡、母語與目標語言的差距的增大而增加,需要學習者投入的精力、時間和金錢就越多。社會學和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個人的學習成本和人力資本投入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語言技能(包括第二語言技能)的最佳投資時期是幼兒和少年期。
我們可以用經濟因素、第二語言浸沒程度和效率三個變量來刻畫第二語言的獲得程度。與獲取其他形式的人力資本相同,經濟因素是催生第二語言資本量的重要要素之一,其一般可以表現為市場雇用率、工資率和獲得更好條件崗位和工資的預期收益期望等三個方面。
浸沒是母語和目的語之間單調遞減函數,其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語言系譜的遠近。按照語言系譜分類,英語和德語的距離比英語與漢語的距離小得多。
因此,若母語為漢語的人與母語為德語的人都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那么前者的浸沒程度要小于后者。二是在語言環境方面,相對于雙語或多語環境(例如印度和新加坡),在單一母語環境(例如中國),英語單位時間的浸沒程度要小得多。效率是指目標語言相對于投入的產出水平,教育水平越高,則目的語的獲得成本越低。因為受教育程度影響術語和概念的學習效率。
二、中國雙語教育的經濟學分析
(一)中國的雙語教育狀況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英語學習者,Taylor(2002)曾說過中國學英語的人似乎比美國人口還要多。中國加入 WTO 后,面對人才競爭的嚴峻考驗,我們急需大量高水平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雙語教育是我們國家加入 WTO 增強國際競爭力的要求。但因為缺少經驗,雙語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了不少問題。首先業務熟練的雙語教師嚴重缺乏,這是中國的雙語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次是對雙語教育理解的誤差,一部分人把雙語教育簡單地理解為英語精讀課程的講授;再次是雙語教材的不夠充足。目前英語教材編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英語應用的熟練程度。然而雙語教育需要不同學科、不同題材的教材,如生物、數學、化學等。
1.中國的雙語教授情況。在中國,大多數英語學習者在生活中主要以漢語交流,以英語交流的機會很少。語言教育專家認為在第二語言的任何方面花費的時間越多,則掌握的越多。(Spolsky,1989)所以一些專家認為雙語教育最好設在大學,因為大學生已經具備了用英語學習的基本技能。但事實上多數大學生認為用英語聽課會影響學習的效率因而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對教師來說,整堂課用英語講授也并非易事。就中國目前的教育形勢而言。雙語教師的培訓問題是推行雙語教育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但在中國,半數以上的雙語教師專業知識及英語熟練度都不盡人意。
2.語言環境。大多數中國人只懂一門語言,能說兩門語言的只占極少數。因為一系列經濟、社會和歷史的因素,英語在中國的發展很不均衡。在北京、深圳等大城市,英語應用廣泛,甚至在城市內部出現了許多類似英語角的英語社區。在其他地區,像上海和天津,政府出資舉辦各種層次的英語培訓班;在勞動力市場,英語專業人才炙手可熱,外資金額、進出口金額占總投資的 73%以上,英語為半官方語言,為民族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貴州、甘肅等偏遠城市英語應用的程度就低得多,在這些地區連英語老師的發音也不夠準確。在這些地區,雙語教育是不太可能進行的。
(二)中國雙語教育的收益
近幾年來,由于在中國的大多數外資公司以雇傭本地的勞動力為主,對外語技能的要求似乎并不高,相比之下,專業技術更為重要一些。在中國人才招聘工作中,外語技能似乎并不重要。到目前為止,在中國的企業中似乎并不存在雙語教育收益的證據。原因在于任何可以以語言判斷的收益都有可能是教育成就而非語言知識本身。
在中國,相對于個人收入,雙語教育的個人收益更多體現在個人能力提升的需要和未來職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英語已經成為吸收外國先進技術的最基本的語言工具。Crysta(l1997)曾經說過英語是圖書、報刊、機場、國際商務、醫藥、運動、流行音樂以及廣告的主要應用語言。三分之二以上的科學著作、四分之三以上的信件的書寫語言也都是英語。
雙語教育的社會效益在中國體現得更為明顯一些。在快速發展的全球經濟形勢下,英語的推廣和使用是中國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當務之急。雙語教育無疑是快速提高中國人民英語實際應用技能的最理想的工具。雙語教育既為國際貿易的廣度和深度打下了基礎,又為增進知識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在這個方面,先進的雙語教育促進了經濟增長,使中國更加適應世界貿易市場的需求。雙語教育的整個價值必須從社會發展潛力和影響來考慮。以上涉及的經濟收益只是以市場經濟為特點的中國雙語教育的價值。事實上,雙語教育的市場價值并不包括雙語制自然形成的價值。廣義上來說,收益包括任何雙語制產生的不斷增長的社會保障及其發展潛力,例如公德心和文化意識的發展。
因此,一個雙語教育高度發達的社會對不同意見分歧更具包容性。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雙語制可以創造一個自由開放、不斷發展壯大的社會,一個更加高效率的政府,由此產生一個充滿活力的由社會各聯盟組成的民主政治。中國的雙語教育是個充滿爭議的熱點問題,一直是教育界貶謫的焦點,在中國教育中處于獨特的位置。雖然對中國推行雙語教育爭議不斷,各種形式的雙語教育實驗仍在各地廣泛開展。這也反映了社會和個人的共同需求。
三、提高雙語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培訓更多合格的雙語教師
為了使雙語教育取得成功,培訓更多的合格的雙語教師成為當務之急。各大專院校、每位教師都應為此付出努力。師范院校應設立更多的用英語教授的專業課,鼓勵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習英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習其它專業課程。這樣雙語教師的隊伍才會發展壯大。
(二)聘用更多的專業外教
目前我國合格的雙語教師嚴重缺乏,必須聘用足夠數量的專業外教。外教能說最為標準的英語口語,他們在英語情境中教授學生,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用英語和他們交流,學生的口語水平會得到相應提高。
(三)分層次教學
學生的英語水平不盡相同,因此實行雙語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層次教學,根據他們英語的熟練度分為高中低三個班級開展教學。與在混合班級中學習相比,這種方式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英語程度得到更多更快提高。
(四)開發適合的教材
雙語教育的另一個問題是教材的缺乏。目前原版英語教材并不實用,且對大多數學校和學生來說花費太大。教師可以在原版教材的基礎上自己編輯適合學生的教材。
進入 WTO 后,我國更加需要雙語教育。雙語教育在中國廣泛推行,特別在大城市的一些學校,雙語教育實行的很成功。但我們國家的雙語教育還不夠成熟,仍然存在阻礙雙語教育發展的因素,只有解決這些問題,雙語教育才能得以發展。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雙語教育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