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能源資源面臨約束,生態環境空間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一些地方經濟發展明顯受到資源導向型產業經濟結構制約。隨著制造業日趨飽和,我國人口、資源必須向服務業轉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努力增加教育投入,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自工業革命以來,經濟學者和歷史學家一直將自然資源作為經濟起步、發展、騰飛的積極因素納入分析。然而,更多的事實卻顯示了相反的跡象。OPEC 國家自 1965-1998 年中人均 GDP平均下降了 1. 3%.例如,印度尼西亞等國,雖然石油資源豐富,但與新加坡等資源相對匱乏的東亞經濟強國相比,經濟發展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來自中國區域的數據也顯示了這種趨勢: 浙江、江蘇、福建和廣東雖然自然資源匱乏,但經濟發展水平卻位于全國前列; 而遼寧、黑龍江、新疆、山西、云南這些被認為是資源大省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卻無法與前一類省份同日而語。引以為傲的自然資源并未加速區域經濟發展,難道真的受到了資源的 “詛咒”嗎? 這些問題必然引起人們對 “資源詛咒”問題的深思,以揭示 ( 自然) 資源稟賦程度與經濟發展、價格體系之間的因果關系和作用機制。 “資源詛咒”對經濟層面的負面影響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表現為國民產出整體的衰減,收入差距的拉大,經濟增長難以收斂等現象,還有尋租行為導致壞制度的延續等,尤其是充沛的自然資源會擠出人力資本,對教育投入努力存在 “詛咒”效應。
一、“資源詛咒”假說
自然資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具有不容忽視的基礎性作用,當今的經濟強國在歷史上的強勢發展階段都曾受益于自然資源的貢獻。
因此,“自然資源能促進經濟發展”這一觀點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尤其馬爾薩斯、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家,更加神化了自然資源對經濟的推動力。因為,有無充足的自然資源決定著一個農業社會以及隨后的工業化社會能否持續增長。馬爾薩斯的 “人口論”就認為: 人口增長如果超過自然資源增長可能會導致很壞的結果。自然資源豐富與否決定了經濟能否持續發展,這種決定作用是極為關鍵的,二者呈正相關關系。然而,在 20世紀末期,學者們卻發現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呈負相關關系。一些富裕國家 ( 地區) 自然資源十分短缺,如日本、瑞士等,甚至有一些還被認為是自然資源匱乏,如盧森堡、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地區等; 而非洲和南美的一些相對貧困的國家,如委內瑞拉、塞拉利昂和贊比亞等國雖然自然資源在國民財富中的比重超過 1/4,但經濟卻呈現負增長。對此做出解釋的最主要理論就是資源詛咒假說 (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
1993 年,奧蒂 ( Auty) 在研究產礦國經濟發展問題時發現豐富的資源對一些國家來說,并非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反而是 “絆腳石”,并首創了 “資源詛咒”( Resource Curse) 這一概念。薩克斯和沃納通過實證檢驗得出自然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顯著的負相關性的結果,支持了“資源詛咒”這一觀點[1].隨后,許多學者相繼用研究證明了資源豐裕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確實存在負相關關系,雖然他們使用的衡量指標不同,但結果都是一致的[2 -5].帕皮拉基斯和格爾拉夫的實證研究也進一步印證了 “資源詛咒”這一假說[6].在自然資源豐裕的條件下,有限的資本和勞動力易于聚集到資源密集型初級產業中,這一具有排他性的趨勢,導致投入到制造業的資本和勞動力越來越少,故而限制制造業的發展,甚至萎縮,結果整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難以持續增長。
經濟學認為,基于一定稟賦結構的完全市場造就合理的經濟價格體系。生產要素價格的經濟分為可貿易的制造業部門、資源出口部門和不可貿易部門。在充分就業的經濟中,一種自然資源價格突然上漲或大量開發,會出現兩種結果: 其一,基本生產要素 ( 勞動、資本) 迅速向資源出口部門流動,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可貿易的制造業部門利潤降低、競爭力削弱,同時外匯收入增加,引起本幣升值,繼而波及服務業; 其二,資源型經濟的繁榮能提升制造業和服務業產品的市場需求,但這種需求的供給主要來自國外更具價格競爭力的企業。不過進口無法滿足對不可貿易部門產品的需求,這為本國服務業再次繁榮埋下了伏筆,即所謂的 “支出效應” ( 見圖 1) 最終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得制造業日漸衰落。制造業在技術創新、組織變革以及培養企業家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自然資源開采部門對人力資本的要求不高,而且缺乏外部性和聯系效應。隨著制造業日漸衰落,人力資本必將外流。就長期而言,即使服務業繁榮,經濟也難以持續發展。
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往往起著阻礙而不是促進的作用,由于擠出效應的存在,使得自然資源與其他要素此消彼長,從而間接地成為經濟增長的 “攔路虎”,即所謂 “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比如輕視人力資本投資、資源尋租和腐敗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衰退等。但在欠發達地區,勞動力的絕對過剩和資本的嚴重不足往往同時并存。自然資源的突然增加有可能吸納原本過剩的勞動力,并不會必然引起勞動力成本大幅攀升。此外,在匯率升值的情況下,中間產品進口需求增加也并不一定會導致制造業競爭力削弱。
托內爾和托爾維克的模型都從尋租的角度印證了 “資源詛咒”現象的存在,并指出資源多少與收入高低之間存在一致性。托爾維克闡述了公共部門通過出售資源、按固定稅率向企業收稅以及權力尋租等方式取得收入的過程,尋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資源大開發的過程,但同時對經濟發展也存在阻滯作用。個人達到均衡收入的前提必須是置身于資源開發或尋租活動中。隨著資源生產在制造業中的比重增加,政府從中獲利,但企業家才能不得不從制造業部門退出,轉而加入尋租活動陣營,導致制造業供給下降。由于制造業規模報酬遞增,資源開采收入的提高將會遠遠跟不上制造業生產下降的腳步。結果是一方面資源開采業蓬勃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經濟卻越發貧困落后。
國內相關研究認為中國區域的經濟增長在長周期上也存在著 “資源詛咒”效應[7], “資源詛咒”在省際層面上成立[8],并把它看做是形成地區發展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武芳梅指出山西省資源豐裕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9]; 胡援成、肖德勇采用 1999-2004 年省際數據,進一步驗證了在中國省際層面上同樣存在“資源詛咒”現象[10]; 張景華采用 1996-2005年各省的數據,以制度因素為門檻變量,也證明了 “資源詛咒”命題在中國省際層面成立[11];邵帥、齊中英證明了西部大規模的能源開發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經濟增長[12]; 韓洪云和張志堅認為資源豐裕度通過作用于物質資本投資、工業化程度、制度水平、人力資本投資和科技創新變量而間接影響經濟增長[13].這些研究反映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樣遭遇到 “資源詛咒”效應。
作為發展經濟學中的熱門話題,“資源詛咒”吸引了大批學者的關注。自然資源之所以淪為“詛咒”,涉及 “尋租”“制度建設”以及 “人力資本”等方面。松山提出的 “荷蘭病效應”理論認為,經濟結構中存在著一種力量,促使制造業向資源采掘業轉變,這種力量還削弱了制造業的學習效應,降低了經濟增長率[14].資源型經濟容易產生區域性投機主義和尋租行為,地區研發創新能力不足,資源利用率不高,使得其他生產要素流出[15].其實問題最關鍵之處在于,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地區往往低估教育和人力資本投資的長期價值,結果導致人力資源流失。
二、“資源詛咒”與教育懈怠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隨著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舒爾茨指出,教育投資是土地、人力、物力資本之外的另一個生產因素,單從自然資源、土地和資金已不能解釋生產力提高的全部原因。決定人類前途的并非是空間、土地、自然資源,而是人的能力。
教育發展---人力資本投資---工作質量---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累積因果關系,人力資本投資越來越成為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有能力的人才是現代經濟豐裕的關鍵。彼得·德魯克認為,“如今,正式知識被視為最關鍵的個人資源及經濟資源。傳統的生產要素如土地 ( 自然資源) 、勞動力與資本,雖然現在還沒有消失,但已經不那么重要了?,F在,只要有知識,土地、勞動力與資本自然就跟著來?!盵16]
初級資源行業的規模與人力資本的報酬以及教育投資的規模呈負相關關系,這也可能拖累經濟長期增長。由于我國普通高中是根據考試成績擇優錄取,不少農村初中生源因其基礎教育質量不佳,根本考不上普通高中。因此,要么涌入初級資源行業,要么遠離家鄉到沿海發達地區打工。人力資本進入尋租的機會成本是將人力資本投入企業家行為的回報,當經濟進入完全企業家均衡,人力資本從事企業創新活動相對收益較大; 相應地,經濟進入尋租均衡狀態情況剛好相反,尋租最終破壞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一個地區經濟可能存在路徑依賴而進入一種狀態。資源膨脹助長了尋租活動,由于尋租的規模效應,最終使得資源膨脹帶來收入的增長遠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部門收入衰減的程度,從而降低社會福利水平。
自然資源是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包括礦產、土地、水、動植物等資源。我國資源豐裕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普遍要慢于資源貧瘠的地區?!百Y源詛咒”是我國東西部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力資本積累緩慢、技術創新能力低下、回波效應、荷蘭病、資本外流、制度弱化、資源浪費以及貧富差距擴大是減緩經濟增長速度的主要因素,但最關鍵的還是產權安排存在缺陷以及制造業的衰落。例如,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非但未能削弱 “資源詛咒”效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 “資源詛咒”.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之后 “資源詛咒”的顯著性大大加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