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化人才的界定
在全球化形勢下,世界各國都將國際化人才當作提升本國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戰略資源。與發達國家常用的“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或“世界公民”(worldcitizen) 來界定國際化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1]
可見,我們理解的國際化人才是熟練掌握外語、理解并尊重國內外主流文化的差異,扼守國際規則,捍衛國家利益和尊嚴,開拓性與適應性較強的專門技術人才。
二、新加坡雙語教育的背景、準則與經驗
新加坡是國際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也是繼紐約、倫敦、東京及香港之后位居全球第五的世界金融中心。新加坡特殊的發展成就使其成為亞洲乃至亞太地區屈指可數的,國際化程度最高、國際人才最密集的重要區域。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新加坡積極推行和完善雙語教育,促進多種族、多元文化和諧共生密切相關。語言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基本工具,是實現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的前提,從這一視角看,雙語教育構筑了新加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基石,是新加坡國際化發展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
(一)新加坡雙語教育的形成背景
新加坡素有“人種博物館”和“移民國家”的稱號,華人占 76.9%,其次是馬來人 14.6%和印度人 6.4%.多種族必然帶來多語言、多文化,新加坡通行的語言種類繁多:華人共有 11 中母語,印度人 9 種、馬來人7 種。
移民者將各自的文化傳統帶入新加坡,也曾制造過大麻煩。殖民時期,政府偏袒英語教育且缺乏統一規劃,導致語言發展不平衡,教育質量參差不齊,文化沖突加劇,引發了包括華裔在內的各族裔的不滿,學生運動和工人罷工風起云涌,民族矛盾動搖了國家的政治穩定。1965 年新加坡獨立后李光耀便著手抓語言教育,指出:“新興國家一開始如能使語言統一、避免分歧,必會促成建國路程順利穩當?!?/p>
應該說,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從一開始就提到了危及國家政局穩定和民族安定團結的高度,國家高度重視語言文化教育,推動雙語教育政策的力度也是一般國家所無法企及的。
(二)新加坡雙語教育的基本準則
半個世紀以來,新加坡推行雙語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套適合本國國情、符合全球化發展潮流的基本準則,正是這些準則及其規劃有效地保障了新加坡雙語教育的成功實踐,極大提高了該國國際化水平,提升了國民的文化素養和多民族國家的凝聚力。
1.突出英語的地位
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各國人流物流來往頻繁,新加坡政府意識到英語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價值,早已將英語作為國家法定第一語言。1983 年開始,新加坡小學陸續取消了泰米爾語和馬來語的教學班,將學生的主要精力引導到英語的學習當中。1987 年開始,全國中小學都施行統一教學,構建“國民型”學校,將英語確立為第一教學用語,其次是“民族語”.
2.重視母語文化傳承功能
英語的普及極大推動了新加坡的現代化進程,但民族語言的缺失使新成長起來的新加坡人成為了沒有文化基因的偽西方人?!白尯⒆觽冎浪麄兾幕母鶅涸谀睦铩背蔀榱诵录悠赂母镎Z言教育的當務之急。在多元文化中歷練成長的新加坡人很快意識到英語的功能僅是進行國際經貿活動、學習先進知識、從事高新技術研發的工具,但是母語是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灌輸國家文明價值觀的媒介,兩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廢。上世紀 90 年代起新加坡實行雙語制,特別是強調漢語言文化的學習,有的中小學將漢語列為第一語言,有的中小學將漢語、英語同時并列為第一語言。今天的新加坡人會英語、漢語或是其他語種的人超過一半以上。
3.強調語言的標準化
雖然新加坡幾乎人人會講英語,但由于長期以來英語與各族方言交流轉化產生變體,形成“新加坡英語”.隨著全球化、現代化對英語語言要求的不斷提高,2000 年 4 月,時任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發起“講標準英語運動”(Speak Good English Movement)。強調全國中小學教師和學生講好標準英語,為此還特地撥款責成教育部門對 8000 多名教師進行專項培訓。上個世紀 90 年代中葉以后,世界經濟發展中心向亞洲轉移,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成就令世人矚目,新加坡 政 府 實 行 標 準 華 語 運 動 (Speak MandarinCampaign),[5]成立“華文課程與教學法檢討委員會”,該委員會著力研究標準普通話教育的方式方法進行師資培訓,逐步向全國推廣。
(三)新加坡雙語教育的經驗
1.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良好的語言環境對語言學習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加坡雙語教育是全民性的,起始早,銜接自然。國民從幼稚園開始接觸英語和母語,在中小學階段實行分流教育,大部分學生通過常年的語言學習都能較好地掌握兩種語言,無形中在全社會營造出了雙語教育的大環境。此外,該國推出浸濡計劃,鼓勵本國學生與同齡海外學子結為學習伙伴,親自體驗國外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大大提升語言學習能力。
2.實行三級分流的雙語教學模式
新加坡實行 有差別多層次雙語教育。學校按照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和個體差異采用三級分流的雙語教學模式,其目標是把每一個兒童的潛能或智力充分開發出來,使學生明確自己的語言學習目標并為之努力。分流不是甩包袱而是因材施教,分流不是一考定終身而是可根據成績流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成績來自主轉換不同層次的語言課程,雙語學生最終將接受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高等教育。三級分流的教育方式在 1995 年成為了新加坡最基本的教育政策。
3.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材選編
改變教學媒介語對專業學科教師來說是個大挑戰,新加坡相當重視對教師的語言培訓和專業發展,開展教師浸濡計劃,將教師派到國外學習、培訓、考察;開展交換教師計劃,與國外學校達成合作意向,互派教師學習訪問以擴大本國教師視野增強其專業發展空間。此外,教材選編事關教學質量,新加坡鼓勵學習優異的學生學習外語和高級華文,但學生水平畢竟參差不齊,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新加坡教育部門根據不同級別的教學目標重新編寫了華文教材和修訂了考試方式,特別注重語言的應用能力培養,即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4.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新興教學方法
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是輔助語言教學的有效資源,新加坡注重信息技術對語言教學的獨特作用,除了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外,還通過互聯網實時監控學生語言學習的內容和進度,安排課外語言學習活動。在地鐵、公交、社區等公共活動場地的電子屏幕或計算機視頻里都可以看到政府為鼓勵國民學習語言的良苦用心:如播放一行中文詩歌,一篇馬來語新聞報道或是一首印度語歌曲等等。在教學手段方面,新加坡特別注重吸收世界最先進的語言教學方法,激勵學生自主式、探究式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體會語言學習的無窮快樂,在語言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新加坡雙語教育對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啟示
如前所述,國際化人才以視野寬廣、語言熟練、文化包容、開拓創新為主要特色,新加坡雙語教育的成功經驗從語言和文化視角對我國國際化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借鑒。
(一)培育英語學習的文化氛圍
新加坡孩童多出生于雙語家庭,擁有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和文化氛圍,官方指定語言有 4 種,電視臺以英語頻道為主,校內、校外均有大量的機會學習和使用英語和了解西方文明??梢?,營造良好的雙語語言環境和多元的文化氛圍至關重要。為此,國內英語教學要突出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語言氛圍的營造,增設英語頻道、廣播和電子、紙質傳媒,廣泛開展英語沙龍、口語交際等公共活動,在圖書館、車站、街道、食堂等場所采用雙語標志,通過雙語氛圍的浸潤,提升全社會年青人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二)實行分類雙語教學
借鑒新加坡的有效經驗,可在基礎教育或高等教育階段試行分類雙語教學。依據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劃分了“精英雙語班、特別雙語班、普通雙語班”三個層次,[6]精英雙語班采用英語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課;特別雙語班 60%以上課程教材為英文原版,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普通雙語班主要采用中文教材,教學語言以漢語為主、英語為輔。每年開展一次統一的英語綜合能力等級考試,學生可依據英語綜合能力等級的升降自主在三個班級中流轉,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語言潛能和學習能力,做到自主選擇、因材施教。
(三)培養優良師資、選編合適教材
國際化人才培養與優良的師資、合適的教材密不可分。師資在新加坡尊稱為“教育官”,地位崇高、待遇豐厚,政府采取了各種措施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建設,如定期培訓、海外深造、聘請國際知名專家學者訪學等。新加坡的大部分教材來自英文原版,自編教材也必請外國專家進行指導。我國國際化教育處于起始階段,師資培養和教材選編均屬于摸索期。高??商剿鏖_設雙語教育專業以儲備師資,教育行政部門探索成立專門機構對教師進行雙語培訓,同時選派大量師資進行海外交流以提高教育國際化質量。此外,教材的編寫應突出知識的連貫性與先進性,教育部門應設立專項資金有計劃的在全國推進雙語教材的編寫工作,對國際通用性較強的學科如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可考慮沿用英文原版教材。
(四)革新教學手段、側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國際化人才成長需要自由寬松的思維環境和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傳統的灌輸式教育遠遠不能達到理想效果。新加坡采用的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與國內提出的任務式課堂、翻轉式課堂等新興教學手段和方式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這些手段的共同之處在于以學生為學習活動之根本,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即自學能力為目標,側重開拓學生視野、鍛煉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層次、按能力及個性培養學生,讓學生思想上自由、行為上剛毅、理念上先進。此外,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是培養國際化人才關鍵一環,國際舞臺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創新能力的競爭,革新教育的評價模式,將創新教育納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過程十分必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并付諸行動,包容學生的失敗,將這些過程計入學生學習考評記錄,讓敢想、敢做、敢于推陳出新的學生有底氣,有動力。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DB/OL]. [2010 -03 -01].
[2]李亦園。東南亞華人社會研究[M].臺北:正中書局,1985:37.
[3](新加坡)Kuan Yew Lee.李光耀 40 年政論選[M].吉隆坡:新加坡控股華文報集團,1993:370-373.
[4] [5]陳莉。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加坡雙語教育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10(03):91-95.
[6]王志勤。新加坡雙語教育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啟示[J].英語教師,2011(0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