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創新視域下我國現行小學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
不可否認,我國小學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是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的,但是同時,現行模式也有各種各樣的不足,具體反映在品格教育缺乏創新基因;創新知識基礎缺乏個性知識與實踐知識;創新能力基礎缺乏動作技能、團隊能力、解決探索實踐性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忽視對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3.1 我國小學生品格教育中創新精神的缺失
小學生品格教育是培養孩子創新品格的重要環節,而我國現行的“五自”品格教育缺乏“創新”這一基因,這直接就導致了我國小學生缺乏創新的精神與品質。筆者將從校歌及校訓、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這三個方面闡述我國小學生創新品格教育的缺失。
(1)校歌校訓缺乏對創新品格的宣傳
校歌校訓反映著一所學校的文化特質,是學校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著學子們前進的一盞明燈17.同時,校歌校訓也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是培養學生品質的重要手段。
筆者隨機抽取了我國 10 所小學的校歌與校訓,具體如表 3 所示:
校歌校訓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特質的體現,是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特色和精華的概括,它是學校的精神所在,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在隨機選擇的樣本中,筆者逐字逐句翻看了十所小學的校歌歌詞,其內容多為傳播“快樂生活”、“誠實”、“勤奮”以及“自信”等為人處世的品質,卻鮮有提及“創新”這一品質。放眼他們的校訓也會發現同樣的情況,這些校訓多意在強調“文明”、“正義”、“快樂”、“愛國”等品質,而忽視了“創新”的品質??梢哉f,這些小學的校歌校訓都缺乏“創新”基因。
(2)課內教學中缺乏對創新品格的教育
顧名思義,創新精神指的是個體能意識到創新的必要性并自發地進行創新的一種精神品質,它主要包括成就動機以及創新興趣這兩個內涵(洪明,2002)。
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即人們研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愿。探索、認識外界事物的需要是興趣的基礎,是推動人們創新的重要動機。成就動機指的是人們傾向于從事他們而言有意義的活動,并且在活動中取得令自己滿意的結果。動機的主要功能有三個功能,分別是激活、維持和調節人們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它也是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積極性的源泉。
在隨三年級一班聽課的參與式觀察中,筆者發現老師們幾乎沒有在課堂教學時強調和培養學生們的創新精神,而是希望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計劃所安排的知識傳授。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并沒有給學生太多的自由。同時,在談及理論的發明者時,也都是一筆帶過,不會利用這點創新人才的典范來教育小學生應該勇于創新的精神。在課后筆者詢問了幾個小學生關于教師是否在課堂中宣傳創新精神的問題,均得到了這樣的回答:“沒有,老師主要講課本上的課文?!碑敱粏柕皆趺纯创n本上那些發明家的時候,有的學生甚至表示不認識??梢娫谡n堂教學中,老師并沒有將創新精神教育視為重要的環節,這一問題也是我國大多數小學課堂所普遍存在的。
(3)缺乏能培養小學生創新品質的社團活動
如果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因為知識點繁多而時間有限,無法把過多的心思放在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上的話,那么在興趣社團中的創新精神培養則是沒有理由可推卸的。各種研究都表明,小學所開展的社團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地。
筆者對某小學開展的課外活動作了統計,并將其分類,如表 4 所示:
從表 4 中不難看出,在這所小學中所開展的社團活動多為技能訓練型,無論是書法還是舞蹈、合唱,這些社團活動多意在培養學生在某一領域的技能。只有“石膏制作”以及“科學探究實驗”這兩項社團活動會大量涉及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據調查,此小學共有在校學生 912 名,而參加了創新精神培養型社團活動的學生僅有 50 人,占全校學生總數的 5.48%.本就數量稀少的創新精神培養型社團活動,再加上如此小的參與度,無疑是雪上加霜。
2.3.2 現行模式在小學生創新知識基礎塑造中的不足
不得不說,填鴨式教學在教授小學生公共知識和理論知識的層面上,是卓有成效的。但是,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在個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上存在嚴重的缺失。
(1)缺乏對小學生個性知識的培養
個性知識指的是決定個人對其所生活的世界的獨特理解和個性反應的一種知識18.而創新的領域是多種多樣的,不但有科學領域的創新,還有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創新。所以,個體在不同的領域中創新時,既需要公共知識,也需要其擁有其獨特的個性知識。個性知識的缺失會嚴重限制個體創新能力的發展。
筆者對我國一所持填鴨式教學的小學作了調查,并統計出了 2014 年中 6 個年級的課程安排,具體情況如圖 1 所示:全年級共 6 個年級,各年級每周均為30 個課時,共計 180 課時。6 個年級共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等傳授公共知識的課程 132 課時,占全部課時的 73.33%,而美術、體育及音樂這類傳授個性化知識的課程僅 42 課時,只占全部課時的 26.67%.由此可見我國小學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知識的傳授。
(2)缺乏對小學生實踐知識的培養
實踐知識是指個體用于實踐的、高度系統化的、加工到自動化程度的、在實踐中能隨時迅速調用的知識。在創新過程中,人們不僅需要利用理論知識對相關領域的問題進行推敲探索,還需要結合實踐知識來衡量創新的可行性及實用性等。缺少了實踐知識這把基本標桿,個體在創新的過程中將寸步難行。由此可見,實踐知識在培養人才創新能力時時至關重要的。
筆者在在某校 3 年級 1 班的參與是觀察中,隨堂記錄下了老師的課堂授課情況并予以統計,如表 2 所示。該班級的課堂教學偏重于理論知識傳授,該日課堂教學時間總合為 240 分鐘,各科老師講授理論知識的時間為 193 分鐘,占總時間的 80.42%.但是用在講授實踐知識的時間只有 47 分鐘,僅占當日課時的 19.58%.
甚至在像美術課和實驗課這樣的實踐性課程中,老師仍分別占用了 20 分鐘和 25分鐘來講授美術理論知識和實驗理論知識??梢娫谶@種填鴨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師所傳授給學生的實踐知識是相當不足的。
2.3.3 現行模式在小學生創新能力基礎培養中的不足
可以說,我國現行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基礎上,特別是在心智技能、個人能力、解決理論性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簡單性問題的能力這些方面,是有一定優勢的。但是現行模式也有其不足之處,具體體現在動作技能培養不足、團隊能力培養不足、解決探索實踐性問題的能力不足和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不足這四個方面。
(1)對小學生動作能力的培養不足
動作能力指通過練習鞏固下來的、自動化的、完善的動作活動方式。個體在創新過程中,不僅需要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還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這個假設,最后才能獲得創新成果。如果無法將創新的“思路”、“想法”通過實踐“做出來”,那所謂的創新便淪為了一紙空談,是沒有辦法取得最后的創新成果的。
小學生的能力訓練主要是在課后練習中進行。筆者通過對 150 名小學生的問卷調查,統計出了他們課后作業布置的情況,詳情見前文中見圖 2.在被調查的127 名來自 4、5、6 年級的小學生中,僅有 20 名學生表示老師布置過“動手作業”,僅占總人數的 15.75%.筆者詢問了幾名小學生有關“動手作業”的布置頻率的問題,其中一名小學生告訴筆者:“一般一個學期會要我們辦一份班報?!绷硪晃恍W生則說:“上實驗課的時候會布置動手作業,一般一個月要做一個手工?!?/p>
由此看來,就算學校有布置過動手作業,那其布置的頻率也是極低的。當前我國小學教育中,布置給學生的動手作業在日常作業中所占的比率過小,無法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動作能力。
(2)對小學生團隊能力的培養不足
所謂團隊能力,是指建立在團隊的基礎之上,發揮團隊精神、互補互助以達到團隊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有關研究表明,個體在團隊合作的科研模式下科研活動的起步早,核心知識的增長幅度較大,而增長的極限值相比在個人科研模式下更高。人們在團隊合作科研的過程中,他們擁有更高的創新能力峰值,并且他們打到峰值的年齡較個人科研模式而言更小。他們的創新黃金時間更持久,可以生產更多的創新成果。由此可見,培養團隊能力是提升個人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
在筆者對小學生在課堂的分組討論情況(圖 3)以及小學生課后作業合作情況(圖 4)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127 名學生中,有 25 名學生表示老師有時候會分組討論,占總人數的 19.69%,僅有 12 名學生表示老師會經常讓他們分組討論,他們之占總人數的 9.45%.當被問到在被老師要求分組討論的時候,不少學生表示他們會偷偷聊天,效率還不如自己思考來得快。而就課后習題是否以團隊形式布置這個問題而言,只有 7 名學生認為老師有時會以團隊形式布置作業,讓大家完成,占總人數的 5.51%.沒有學生認為老師經常會以團隊形式布置作業。
從這兩組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填鴨式人才培養模式中,小學老師在學課堂上不會或僅會分出少量時間供學生交流溝通;老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一般不會以團隊方式安排作業,幾乎所有作業都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這種育人模式在小學生的團隊能力培養方面,有著嚴重的缺失。
(3)對小學生解決探索實踐性問題能力的培養不足
解決探索實踐性問題的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基礎之一。在創新的過程中,個體所遇到的問題絕大多數屬于探索實踐性問題,而非理論性問題。只有擁有這種能力,個體才能夠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技巧等去解決這些問題,最后取得創新成果。在小學教育中,培養學生解決探索實踐性問題能力的主要方式,是布置相關的探索實踐性作業或課題研究。小學生在課后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運用課內、課外所學到的知識、技能與經驗對某一結構不良好的未知問題進行探索,從而提高自身探索實踐的能力。
在筆者對小學生家庭作業布置情況的統計中(圖 2),僅有 12 名學生表示老師會布置探索實踐性作業,只占總調查人數的 9.45%.在對某校的校長的訪談中得知,學校一般不會要求學生在課后完成一些探索實踐性的項目或課題研究,僅僅只會對參加了科技興趣社團的學生安排類似的探索實踐活動。在全校 418 名學生中,僅有 20 名學生參加了這個社團活動,占全校學生的 4.78%.而這個社團活動的開展實踐僅僅為每周一次,一次 1 個小時。據筆者了解,這樣的情況在我國小學中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可見,我國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并沒有注意培養學生在解決探索實踐性問題的能力,這對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是致命的。
(4)對小學生解決綜合性問題能力的培養不足
顧名思義,解決綜合性問題能力指的是運用兩個以上科學或專業的信息、技術、數據、觀點、工具、概念和理論,加深對事物基本的認識,解決那些無法僅使用單一學科或研究領域來解決的綜合問題??鐚W科創新是大科學時代的主要知識生產模式19.在小學教育里,教導學生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所學的知識,解決一個綜合問題是培養這種能力的關鍵。
在對小學生家庭作業布置情況的統計(圖 6)中,我們可以發現,在 127 名學生中,僅有 7 名學生表示曾有兩個科目的老師一起布置某一項作業,僅占總學生的 5.51%.一位受訪的小學生告訴筆者,科技老師和自然老師曾共同布置了一項名為“制作小風車”的作業。該項作業需要利用科技課上制作風車的知識以及自然課上對于風力的知識。而在其他科目,例如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學科中,老師從來都是單獨布置作業。由此可見,在我國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下,主要是在培養小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而對于培養如何靈活運用不同科目內所學的內容,將這些知識、技術、概念、理論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去解決一個綜合問題的能力是不重視的。這種創新能力基礎的缺失,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小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2.3.4 現行模式忽視了對小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國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學生創新品格基礎、創新知識基礎以及創新能力基礎的某些方面時,還是可圈可點的。但是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是不足的。具體體現在小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不足、小學生提出假設的能力培養不足以及小學生驗證假設的能力培養不足這三個方面。
(1)忽視對小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睈垡蛩固挂舱f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卑l現問題的能力指的是個體在認識活動中,發現一些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的能力,在發現后問題,個體會產生懷疑、焦慮、困惑以及探索的心理狀態。個體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勇于對前人的定論和自己已經形成的固有知識進行質疑以及否定。發現問題的能力不僅體現思維的活躍性、深刻性,也反映獨立性、創造性。發現問題是創新過程的起點和開端20.發現問題的能力是創新的動力與基石,是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切入點。
在我國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師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是第一位的。我國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常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權威以及真理的化身,而學生們向來都是“聽一家之言,學一家之說”,這種觀念將學生們牢牢地束縛在教師的傳授之中,對于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技能及經驗,學生不允許提出半點質疑。在問卷調查中,學生們發現問題的能力情況如圖 7 所示:
正如上圖所示,在 127 名小學生中,有 80 人表示自己在老師講課以及日常學習中沒發現什么問題,占總人數的 63.00%.30 人表示自己偶爾能發現一些問題,占總人數的 23.63%.只有 17 人表示自己會經常發現問題,僅占總人數的13.37%.從超過半數的學生都覺得在老師講課和日常學習中都發現不了問題這點1講的知識抱有質疑的態度,缺少這種批判性思維的他們難以從這些“前人的定理”中發現不可理的問題。
在筆者隨堂聽課時,當日所有授課老師一共詢問小學生是否有問題一共3次,每次學生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沒有問題?!苯又蠋熅屠^續往下講課。在這樣的形式化過程中,所謂的培養學生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便成為了“走過場”,效果是很差的??梢哉f,我國現行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很好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2)忽視對小學生提出假設能力的培養
在個體發現問題之后,根據所掌握的知識、技能、經驗等對解決該問題提出一個相對合理的假設是整個創新過程的第二個重要的環節。筆者對 47 名經?;蚺紶柊l現問題的小學生提出假設能力的情況作了統計,結果如圖 8 所示:
在統計的 47 名經?;蚺紶柲茉诼犝n、課后學習中發現問題的學生中,他們有 30 人認為自己錯了或者選擇直接詢問老師和家長,占總人數的 63.83%.只有17 人表示自己會設想不同的解決方法、原因及可能性,其人數之占總人數的36.17%.由此可見,大多數小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發現問題后并不會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技巧及經驗嘗試著猜想更多的可能性,或者提出某種新的思路,他們偏向于從書本中尋找答案或者直接詢問家長或老師。在當前我國實行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小學生普遍缺乏提出假設的能力。
(3)忽視對小學生驗證假設能力的培養
在創新的過程中,個體在發現問題之后繼而提出假設,最后通過實踐驗證所提出的假設,從而取得創新的成果。是否能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工具、經驗等工具,在實踐中論證所提出的假設是否成立,是創新是否能夠取得結果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步驟。
筆者對經?;蚺紶柲茉趯W習中發現問題,且能夠提出假設的 17 名學生做了調查,他們驗證假設的能力如圖 9 所示:
如上圖所示,在 17 名提出假設的小學生中,有 10 人表示無能驗證猜想或假設,會選擇將想法告訴老師或家長求得答案,占總人數的 58.82%.有 5 人認為自己偶爾能驗證自己的假設,占總人數的 29.41%.有 2 人可以經常通過實踐驗證自己的假設,僅占總人數的 11.77%.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不會去驗證自己的猜想,而是直接選擇最簡單的方式,即詢問他人得到答案,他們驗證假設的能力是低下的。
從總體上看,在被調查的 127 名小學生里,經常能夠在老師講課或課外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僅 2 人,僅僅之占調查樣本的 1.57%.我們不難看出,在我國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是有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