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世界上道路交通最繁忙的地區之一,全港行車道路的總長度只有1,938公里,而領有牌照的車輛達50多萬輛。人多地狹、高樓林立,發展交通的條件可謂先天不足。雖路窄車多,但香港每天的交通基本上能做到運行順暢、“良性循環”。在無“地利”條件下有此佳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
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務種類繁多,別具特色,市民可按快捷、舒適及方便程度,選擇各自心儀的出行交通工具。每天,鐵路\\(含地下鐵路\\)、有軌電車、巴士\\(公共汽車\\)、小巴\\(小公共汽車\\)、的士\\(出租汽車\\)和渡輪等公共交通工具井然有序地來往于香港的各個角落,載客超過1000萬人次。針對公共交通管理方面,香港政府相關的施政方針是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和環保的交通運輸系統,以滿足市民的需要,并促進香港未來的持續發展。
根據香港運輸署提供的資料顯示,從2000年開始,香港島、九龍和新界3個地區的平均車速一直沒有太大變化,至今仍保持暢順狀態。
在政府的發展規劃中,未來15年或者20年的發展方向是新界、元朗等地,預測在當地會增加20%的就業率,常住人口會增加30%,車流量會增加30%。這時運輸署會按照政府發展規劃,制訂出相應的應變措施。
香港將鐵路作為公共交通的主脊梁。在密集發展和人口稠密的中心市區,幾乎沒有修建寬闊道路的余地。這時,鐵路就是公交運輸理想的模式。地鐵或升降鐵路對路面空間的要求不多,只需有限的地點建出入站就可以了;況且鐵路是有效的運輸工具,在運送旅客方面,一條鐵路的單程運載能力是一條8車道公路運載能力的4到5倍;鐵路對環境的影響也較小。
同時,香港的交通規劃和城市規劃結合非常緊密,交通規劃與土地使用規劃也融為一體。以地鐵為依托,在人們容易步行到地鐵站的周圍設立密集發展區。研究表明,港島中區僅22.5平方公里的面積就密集了80萬個工作職位和差不多100萬人的住房。除了CBD外,這里還有居民區所需的一切設施,包括社區服務、文化、教育、休閑等設施。而這個區域的面積還不足一個標準國際機場面積的2倍。這種密集的發展模式減少了人們對路面交通和公共交通的需求。
通過規劃行人專用路和各級分離行人通道,鼓勵無污染模式出行比如步行或騎自行車。這樣一可轉移人們出行對乘車的需求,二可減少機動車和行人之間爭搶,保證了交通安全。
在交通管理中采用先進技術。這些技術不但增加運輸效益,提高道路運輸能力,還確保交通安全。如旅客信息系統、自動檢索和派發系統、交通燈,速度、車道、坡道控制燈等共同自動收費系統。
在注重規劃與管理的同時,香港交通把環境保護放在首要地位。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環境對人生活的品質影響極大。與交通有關的空氣污染、噪音污染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另外,過多的車輛與人們爭搶生活空間也是一大擔憂。香港減少這些負面影響的主要措施有:選擇有效、環境友好型的交通模式,比如鐵路和人行設施;進一步加強對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控制,對私人汽車的年限、使用和增長制定的嚴格的限制措施;在新建公路上全部實施減少噪音措施,同時如果可能,對現有路面采用低噪音材料進行翻修,或安裝噪音隔離板;新的交通工程必須經過環??尚行哉撟C,未通過可行性論證的環保許可證不能發給。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九廣地鐵公司(KCRC)興建上水至落馬洲支線工程。由于環保部門對其在長谷濕地上架設高架橋的方案不滿意,迫使其改用開鑿隧道的方案。如此一改,該公司工程費用額外增加了20億港元,而且政府不予補貼,可見環保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