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通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交通的發展積淀形成交通文化。在現代交通運輸視野下,交通的內涵和品質急需提升,為交通注入文化是關鍵。要實現交通與交通文化的“雙重復活”,即都被賦予生命力,就必須通過系列舉措,將交通文化予以物化,讓交通文化與交通形成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
關鍵詞:交通 交通文化 區域文化 復活 物化
路是歷史的載體,每條路都有著歷史積淀,魯迅先生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道路伴同人類活動而產生,路與人類的生存緊密相關,又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科學、歷史文明進步的象征和標志。路的發展縮影,也折射和凸顯出了交通的雛形及發展,交通的發展積淀和形成了悠久厚重的交通文化。
在今天,交通已經被附著了更多的意義,我們可以理解為通暢道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大道、人民致富要道、文化交流的通道等等,交通已成為制約或促進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更是促進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現代化和文明進步的關鍵因素。
一、幾個基本概念的內涵
交通是指從事旅客和貨物運輸及語言和圖文傳遞的行業。包括運輸和郵電兩個方面,在國民經濟中屬于第三產業。運輸有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種方式,郵電包括郵政和電信兩方面內容?!豆茏?度地》中的“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三章中的“大同之世,全地皆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議,電話四達,處處交通?!边@些典故中的“交通”的含義是“交相通達”,也是現在交通含義的始原。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業各部門、各單位在長期的建設、運輸和管理等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廣大交通員工所普遍認同并自覺遵守的,具有現代意識和行業特色的使命、愿景、精神和價值觀,以及各部門、各單位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展現各自外在形象所遵循的價值理念。交通文化是交通行業信奉并付諸實踐的價值理念。也就是說,交通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價值理念,而且是交通行業各部門、各單位信奉和倡導,并在交通建設、運輸和管理實踐中得到貫徹和落實的價值理念。因此,交通文化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交通文化主要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構成。本文所指的交通文化,側重于依托交通這一載體,在交通沿線或區域內構建打造的文化形態,特指區域文化。
復活是指生命在死亡后再復生的意思。在本文中“復活”指賦予沒有生命體的事物以生命意義和文化價值,從而改變其固有的形象,釋放出新的活力的意思。而“雙重復活”這一概念的內涵,主要指通過兩種事物間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映襯、相互凸顯等緊密關系,讓兩種看似沒有生命價值的事物都獲得新的形象、更強的活力和更深厚的人文內涵;本文特指“交通”與“交通文化”這兩種事物。
二、交通與交通文化“雙重復活”的價值
復活需要一種載體,這種載體對于交通來說,就是需要交通文化的注入,為其塑造生命體的內涵和意義。這種注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就是“物化”。物化最早出自莊子用語,在《莊子?齊物論》中的“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本文所指的交通文化的物化,主要是指把概念化了的文化或者說文化知識,轉化為“貌相聲色”,即實實在在可以通過人體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或者綜合感知等方式能夠體驗到的文化形態。而交通文化在交通上的物化,可以理解為運用現代技術,使區域特色文化在交通中進行有機展示,從而達到文化的具象展示及傳承等目的。
交通有交通運輸功能,也有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等衍生功能。從系統論角度看,交通與駕乘人員、行駛交通工具、科技成果應用、周邊自然環境、路域歷史文化密切相連,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雖然該系統具有強大的交通及其他功能,可望成為文化承載的一種新新媒介,但該系統對區域文化的選擇性和接受性,還取決于該區域文化的特色程度,以及推廣展示意義、旅游文化價值等。由此可見,在具有豐富多彩歷史的地域進行文化篩選抉擇物化,必須結合交通網絡的特點,充分考慮旅游文化附著推廣模式的規律以及由此帶來的效能等,并依據一定的原則,才能使整個系統既增添新的形象內涵,又能實現科技、文化、動態媒介等現代技術和多元功能的完美整合。
要使得交通文化及交通沿線的區域文化有機、有效地在交通中得以物化,一是需要遵循傳承性和延續性原則,即記錄和延續了某些時期的重要文化內容,并在一定區域內被廣為傳布和流傳,并且表現出在不同地域內的傳遞形式,或者這種文化形態可能是延續的,沒有被人為中止的,或者是通過史料的記載能夠發現其完整過程的文化形態,在時間概念上具有不間斷性,也即從傳播學角度講其本身需要依托一定的傳播媒介,仍然完成了附著、流傳、發揚等整個過程,是具有動態性特質的。二是需要遵循可視化和可擇取原則。即尊重文化形態的可變性,通過一定途徑和方式,讓視覺文化、聽覺文化、觸覺文化等多種文化間的相互轉化,同時遵循交通文化和區域文化的物質性,要讓人產生文化體驗,而不是特別空洞和抽象的。三是需要遵循代表性和個性化原則。要讓交通文化中的區域文化在交通中“活”起來,文化的差異性就必須得以保留,也就是要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個性化的文化形態,進行有針對性的展示,即選擇交通沿線區別于其他區域的獨有文化形態,或者針對本區域的文化,也要進行選擇,從所有珍貴的文化中進行挑選,不是“物盡其用”的完全實用主義。
三、交通與交通文化“雙重復活”的實現路徑
交通是沒有生命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為人知的交通文化和區域文化也是沒有生命價值的。但是,一旦將交通文化有機地融入交通網絡中,將交通文化與交通系統設計、有機結合、整體打造,就能實現“雙重復活”,其具體路徑如下:
一是篩選提煉交通沿線的區域特色文化。提煉交通沿線地區歷史文化特色。根據交通文化活化的需要,首先要系統收集區域的歷史文化資料,通過走訪當地政府的交通、科技、旅游、文化、環保、宣傳、史志等部門,尋訪當地文化名人,進行歷史文化遺跡遺址實地考察,分類研究各文化形態,提煉能代表當地文化積淀,且可用于公路展示的特色歷史文化因子。分析研究沿線地區自然資源獨特優勢。收集沿線地區自然資源資料,考察沿線所有相對集中并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和歷史自然資源,并研究提出可用于展示的文化因子,編制可用于示范工程展示和構筑物建設應用的人文與自然資源評價報告。
二是提出交通文化在交通沿線建設的核心理念。區域文化不能停留在實實在在的范疇,它應該是在一個科學先進理念的指引下進行的工程,因此必須賦予物化建設創新的理念。這一理念既要符合交通這一媒介建設、功能設計等規律,更要符合文化自身生長和傳播的規律,要對具體的文化建設起到靈魂性的指導作用,應該成為整個文化工程建設的核心和主線。除此之外,還需要提出科技創新與文化建設有機結合的策略和理念。需要通過廣泛交流、協調溝通、共同研究交通建設過程中,探索交通規劃、設計、建設部門與旅游、文化、宣傳部門協調配合,交通建設與文化建設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與路徑,提出系統開展交通科技創新與文化建設有機結合的工作模式,提出文化建的指導性理念。
三是依托交通構筑物及可附著交通設施打造交通文化。首先研究確定出在交通構筑物上可利用的文化因子,要考慮到與構筑物的配置性,不能違背安全性要求,要與構筑物形成一個整體,不影響駕乘人員的視覺,產生不和諧的審美感受。比如,可以把特色文化因子與每一座橋梁進行結合配置,用文化因子為橋命名,在橋頭用特色石材題寫橋名,并進行藝術性評價;可以將特色文化因子與一座座航道進行優化配置,為航道進行命名,并進行藝術性評價;或者在鐵路沿線設計大幅景觀,或利用地貌自然打造可視化的人文景觀,等等。
四是確定交通文化融入交通的的系統布局及分段展示。制定總體布局平面設計及建設方案。通過實地踏勘交通沿線,收集沿線環境、工程建設等資料,編制示范工程文化展示總體布局方案,繪制平面效果圖,編制示范工程文化展示總體建設方案。確定分段分點的展示內容,展示內容必須結合地域特點,合理設計、突出特色、有利于系統打造。
五是策劃設計交通的LOGO及VI系統。將區域核心文化因子融入LOGO。通過分析特色文化形態,提煉LOGO設計創意元素,公開征集設計方案,對方案進行分析、評價、篩選,最終確定LOGO方案。將區域特色文化融入VI形象標識系統。對確定的LOGO方案實行知識產權保護。對可應用的范圍、方式、形式進行系統研究。研究設計交通VI形象標識系統(平面宣傳媒介、工作證、信息卡、紀念品、辦公用品、徽章、工作服等)。
六是在交通特色標識、標牌及視頻系統中融入交通文化。交通特色標識、標牌中的應用,圍繞里程標牌、景點標牌、路況標牌等方面設計有特色和文化的標識標牌;警示特色標識、標牌中的應用,圍繞法規警示、安全警示、環保警示標牌等方面設計有特色的標識標牌,合理融入特色文化因子;服務特色標識、標牌中的應用,在服務區、觀景點、休息點設計有特色的服務標識標牌,合理融入特色文化因子;形象特色標識、標牌中的應用,全線旅游文化、城市形象、公益事業等各類宣傳標牌,統一進行形象設計和應用;視頻系統中的應用,研究提出交通全線電子信息顯示屏、電子查詢系統設計中充分宣傳沿線地方特色文化,提供人性化資訊與服務的具體實施方案。
總之,要將交通文化與交通有機地結合,實現兩者的“雙重復活”,需要設計者和建設者們樹立全局理念,要有超前考慮,用前瞻性的眼界充分考慮交通建設與文化建設的同步性,節約建設成本。要更新傳統觀念,切實樹立“交通既要滿足傳統意義上的通達、通暢、安全功能,也應具有展示傳承區域文化,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理念,通過新理念提升交通的文化內涵。要有精品意識,從科技創新、節能環保和系統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升交通的文化品位。要強化交通也是媒介的意識,讓交通成為一個新的承載交通文化的載體和網絡,讓兩者找到結合點,從而實現“雙重復活”。
作者簡介
魏巍,(1981~ ),男,重慶交通大學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理論及交通文化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