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兩種生產理論;主客觀前提;當代啟示。
兩種生產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形成過程中關于社會發展動力問題的重要論述,是物質資料生產與人自身生產的統一,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不斷豐富與完善的過程。將兩種生結合起來進行歷史性考察,探析存在的前提及內在聯系,有利于進一步把握其科學內涵,堅持徹底的唯物論,對于我國現階段中綠色發展理念的貫徹以及人口政策的調整具有深遠意義。
一、兩種生產理論的形成軌跡。
一直以來對于兩種生產理論的提出存在著這樣一個誤解---“兩種生產理論是恩格斯在其晚年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在仔細研讀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著作之后發現,這種提法是不準確的。早在 《德意志意識形態》 中馬克思恩格斯就對兩種生產的內涵做了較為明晰的論述,甚至在歷史唯物主義形成之前的 《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 和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就暗含著這一思想的萌芽。對思想發展脈絡的考察,不僅應考察這一理論的完整闡釋,更應囊括這一思想形成的萌芽、發展、形成與深化的完整過程,只有對其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準確把握其邏輯起點、形成過程以及核心思想。因此,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經典著作出發,對其思想形成過程進行完整的梳理,意義深遠。
(一) 兩種生產理論的萌芽。
1.恩格斯與兩種生產理論的萌芽。恩格斯先于馬克思研究經濟問題,他的 《國民經濟學大綱》(后簡稱 《大綱》) 對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產生了一定影響。他在 《大綱》 中使用了唯物史觀意義上的“生產”概念,通過對生產費用問題的探究,恩格斯探討了生產要素的組成部分。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私有制的存在使“生產”分裂為兩部分---自然與人的活動,二者相互對立,又統一為生產的兩個要素。在此基礎上,人的活動逐漸分解成作為主要要素的勞動與獲取利潤的資本,并最終導致了“土地占有者敵視土地占有者,資本家敵視資本家,工人敵視工人”.此時,雖然恩格斯還沒有提出“物質資料生產”的概念,只是用簡單的“勞動”來概括,但是作為客觀存在的自然與人主導的勞動是生產必不可少的兩個要素的思想已經暗含著兩種生產理論的萌芽。
2.馬克思與兩種生產理論的萌芽。馬克思思想觀的轉變是從政治---哲學的批判切入的。受恩格斯的 《大綱》 影響以及現實社會問題的需要,馬克思通過對國家與法的本質的批判研究,轉而研究政治經濟學。在 1843 年底完成的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體現了馬克思帶著哲學思辨的烙印接近了兩種生產理論。
馬克思認為工人生產的財富與其貧困是呈正相關的,而“勞動生產的不僅是商品,它還生產作為商品的勞動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他一般生產商品的比例生產的?!币簿褪钦f,工人的勞動一方面生產商品,同時工人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獲得基本的物質生活與生產資料,使勞動力淪為商品;另一方面,這種勞動生產與商品比例相適應的工人。這時物質資料生產與人的生產作為兩種生產對社會歷史發展起作用的思想萌芽已經呼之欲出。
除此之外,馬克思在 《手稿》 中探討了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在考察了工人勞動生產的“異化、外化”之后,通過區分勞動“對象化”與“異化”的差異,馬克思進一步論述了私有財產的運動---生產與上層建筑的關系。馬克思指出:“這種物質的、直接的感性的私有財產,是異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質的、感性的表現。私有財產的運動---生產和消費---是迄今為止全部生產的運動的感性展現,就是說,是人的實現或人的現實。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雖然這種表述還帶有黑格爾費爾巴哈思想的影子,將人的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作為其理論出發點建立在異化勞動基礎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已經蘊含著物質資料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支配”作用,這是對兩種生產內在聯系的一種理解嘗試。
(二) 兩種生產理論的初步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 《德意志意識形態》 是歷史唯物主義形成的標志性著作之一。擁有了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鋒利武器,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會經濟生活便拋開了黑格爾的思辨性影響以及認識到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初步形成了兩種生產理論。
馬克思從人生存的基本條件出發,認為作為現實的、具有實踐能力的人,要生產必須要能夠生活,這就決定了“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體現了物質資料生產是“現實的人”能夠生活的基礎;除此之外,“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一些人,即繁殖?!边@些單個的人以家庭的形式存在著,自然狀態下的家庭隨著社會人口的增多,公共領域逐漸擴大最終使這種唯一的社會關系被新的社會關系所取代,處于從屬地位。
在提出了兩種生產內涵之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與人的生產實際上具備兩重性。它一方面是自然關系的體現,即無論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還是人口的繁衍都必然依賴大自然,與大自然建立千絲萬縷的聯系;另一方面無論是生產資料的生產還是通過勞動生產自己的生命抑或他人的生命,都是社會關系的體現。人從出生開始就與周圍的世界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而維持自身生命的完整與發展也離不開社會的共同活動,盡管有時這個“社會”采取家庭的形式,有時采取工廠組織的形式,有時采取國家的形式。這種生產的兩重性從一開始就規定了兩種生產之間的內在統一性。生產資料的生產與人自身的生產或繁殖并非完全對立,而是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相互作用著。
(三) 兩種生產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恩格斯晚年在整理馬克思摘錄的關于古代社會筆記時,為了補償“亡友未能完成的工作”完成了《起源》。在 1884 年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首先強調了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直接的生產和再生產,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觀點。接著,他指出:“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發展階段的制約。勞動越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越受限制,社會制度就越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系的支配?!边@是恩格斯在馬克思思想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兩種生產理論的經典論述。恩格斯在這里不僅強調了物質資料生產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同時對 《形態》 的論述做了進一步發展。
一是強調了家庭對社會制度的制約作用。這一論述在很多時候都被攻擊改變了馬克思的“經濟決定一元論”,進而倡導社會決定因素的“二元論”.仔細研讀這段文字發現,其實對于恩格斯的這種責難是不合理的。恩格斯強調由人組成的家庭對社會制度的影響并不意味著否定或動搖經濟基礎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事實上,物質資料的生產作為一種無意識的存在必須依靠人的作用才能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離不開作為有知識的人的不斷創新。因此,家庭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并不是對立的,二者的有機統一才能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
二是兩種生產制約作用的適用范圍。恩格斯在這里進一步強調了對社會產生制約作用的生產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歷史時期與地區,僅僅適用于“一定歷史時期與地區”,例如在國家產生之前,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主要受到以氏族的血緣關系為主,人的生產與物質資料的生產都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進行的。由此可見,這一理論并未涵蓋一切歷史時期,是有其適用范圍的,脫離了這一范圍就將成為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