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中共 "十八大"以來,新常態背景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將進一步強化,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以往資源環境高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持續,當一個國家第二產業占 GDP 的比重達到峰值之后,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發展服務業來拉動,而服務業拉動經濟增長則相對緩慢。從拉動經濟增長的 "三駕馬車"來看,當一個國家投資占GDP 的比重達到峰值之后,經濟增長將主要依靠消費來拉動,而依靠消費較難實現超高速經濟增長。
由于國外需求市場的低迷,投資、消費和出口 "三駕馬車"中的出口將很難保持中國加入 WTO 前十年的增長速度。
一方面,中國經濟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政策轉變消化期等 "三期疊加"的新常態,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嚴重,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調整面臨很多困難,出口產品的品質短期難有較大提高; 另一方面,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需求減少。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低迷,近年來歐洲面臨后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雙重壓力,經濟增長乏力。日本在 "安倍經濟學"的一系列政策下,一度有所好轉,但隨后陷入 "滯漲"局面。
近三十年來,全球貿易增長速度往往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兩倍,近兩年來卻低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這一現象為三十年來所罕見。中國改革三十多年來,對外貿易先后經歷了 "復關"、"入世"和區域自由貿易區幾個發展階段,貨物出口貿易額度占世界比重已經從 1978 年的 0. 79% 增加到 2013 年的11. 05% ,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度占世界的比重從 1982年的0. 6 增加到 2013 年的 6%.2008 年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增長率雖有短暫回升,但 2012 年和 2013年的增長率均不超過8%,甚至低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商務部更將 2015 年貿易增長率調至6% .對外投資方面,中國海外直接投資額度已經從1991 年的 10 億美元增長到 2013 年的 1078 億美元,投資行業范圍也不斷擴大。
二、新常態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分析
近三十年來,特別是中國加入 WTO 以來,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活力,也為中國企業開拓國外市場提供了便利,同時中國近十年的經常性項目順差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國家信用明顯增強。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規模增長迅速,其中貨物出口貿易額增長率最高達到 35. 4%,貨物進口貿易額增長率最高達到 39. 8%,但出口貿易主要是初級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進口產品主要是工業制成品,加工貿易是主要方式。
(一)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
通過1978 年至2013 年中國貨物出口貿易金額增長速度及占世界比重的分析可知: 中國貨物出口貿易占世界的比重總體呈增大趨勢,由 1978 年的0. 78% 增加到 2013 年的 11. 05% ,貨物出口貿易增長率絕大多數年份超過 10%,最高增長率甚至達到36. 8% ,超過 30% 的年份集中在改革開放之初和中國加入 WTO 之初,可見制度因素對中國貨物出口貿易影響較大。當然,2008 年金融危機導致的 2009 年貨物出口貿易負增長也很明顯,但隨后又強勁反彈,這與中國推出的一系列出口退稅和刺激政策密切相關。
通過1982 年至2012 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率與出口同比增長率分析可知: 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大多數年份的同比增長率在 20% 以上,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大多數年份的同比增長率在20% 左右,大多數年份的出口增長率明顯高于進出口總額的增長率。
通過1978 年至2013 年中國貨物進口貿易金額增長速度及占世界比重分析可知: 中國貨物進口貿易占世界的比重總體呈總體增大趨勢,由 1978 年的0. 82% 增加到 2013 年的 10. 33% ,貨物進口貿易增長率波動幅度較大,其中有四個年份是負增長,這四次負增長分別對應區域性或世界性的經濟危機;2012 年和 2013 年貨物進口貿易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 3% 和 7. 3% ,遠低于中國加入 WTO 以來的平均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