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貿易中存在的標準化問題
國際貿易有國際標準,參與國必須遵循這種標準,中國國際貿易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標準化問題。
1.我國標準本身的問題。我國采用的許多標準都是國際最新標準之前的標準,十分落后,急需更新。另外,雖然我國有相關的標準,但這些標準被國家認證的非常少,而只能把發達國家的標準作為國家標準。除了個別的技術標準在國際上有一定認可度以外,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國際貿易大國,缺少被國際市場認可的技術標準。
2.我國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體系之間存在差距?,F行的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體系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采用國際標準較少,實際采用的僅四分之一左右。國家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的比率較低。而歐美發達國家幾乎都是采用最新的國家標準。
3.企業方面的問題。目前我國企業現狀的標準化意識比較淡薄,相當一部分企業根本就沒有標準化意識。沒有正確地認識到標準對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作用。企業缺乏標準化意識還體現在企業的管理上。中國的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標準化管理比較落后,這直接造成了企業的事實標準較少,不利于企業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競爭力水平的提高。
二、綠色貿易壁壘中的標準化問題
1.綠色貿易壁壘產生的條件及表現形式
綠色壁壘,又稱環境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一些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目的,透過立法或制訂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法規,對國外商品進行準入限制的貿易壁壘。當前,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制定高于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質量標準來推行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即以高環境標準準入條件作為限制進口的手段,從而使傳統的貿易壁壘逐步演變成環境壁壘,成為綠色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產生于國際協議、法規、技術、公約、制度所派生出來的不合理的環境標準及其環境保護措施。
(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系列標準ISO14000是為企業提供有效的環境管理手段,幫助企業自覺地實現環境目標和經濟目標,支持環境保護和預防污染,促進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ISO14000本身不是新的綠色貿易壁壘,而是為消除貿易壁壘制定的一套國際標準。只是由于某些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制定了過高的環境標準,甚至高于本國標準的雙重標準,才形成了對出口國的綠色壁壘。
(2)環境標志制度是指由政府部門或公共、私人團體依據一定環境標準向有關廠商頒發的,證明其產品符合環境標準的一種特定標志。它向消費者表明,該產品從研究開發、生產、銷售、使用到回收、利用和處置的整個過程都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環境無害或損害極少。在環境意識較高的發達國家,50%以上的消費者會自覺選擇綠色產品,因而取得綠色環境標志,也就取得了通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有些國家便借此大行貿易保護行為,嚴格限制非環境標志產品進口。由于各國技術水平的差異,其環境標志所依據的環境標準不一致,對產品的評價方法也有差異,加之對外國產品的歧視態度,發展中國家往往很難獲得發達國家的環境標志認證,即使有幸獲得,代價往往也太大,最終總會影響其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從而形成了一種變相的貿易壁壘。
2.標準化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國際標準一方面有助于確保各國的技術互相兼容,使消費者了解在國外生產的產品信息或他國的加工工藝,從而降低交易費用,促進國際貿易;但另一方面,在標準對國際貿易體現出促進效應的同時,標準也可以成為貿易保護措施。
第一,使我國出口增長速度減緩。以出口為導向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一大特色,經濟的落后和技術的匱乏,環境的污染,使我國產品質量與國際標準相差甚遠。例如歐美等發達國家和一些處于高速發展的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很高,制定了較高的環境標準,有著先進的環保水平和技術要求,它們為了維護本國農產品市場的利益,憑借其先進技術優勢和經濟實力,在對外貿易中對發展中國家的產品的進入本國市場提出較高甚至過于嚴格的環境標準,使我國出口產品進入其市場困難重重。
第二,增加了產品的生產成本。勞動力價格低廉,生產成本低,是我國產品出口具有價格比較優勢的原因之一。而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要求產品從生產、加工、運輸、儲藏、銷售到報廢的各個環節,都要按照一定的環境標準、生態標準去執行,達到無公害、無污染的標準。在發達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下,我國相關產品出口企業為了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就必須從各個環節嚴格的按照規定標準進行檢測,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不足以承擔高額的檢測成本,增加了我國產品的生產成本。
第三,促進我國綠色產品市場的發展。綠色貿易壁壘的出現,使人們受到綠色觀念的沖擊,價值觀念發生變化,對環境的保護也越來越重視,綠色產品已成為各個國家發展綠色農業的重中之重,并獲得了廣泛的認可。我國綠色產品這個行業正處于初級階段,綠色產品市場的發展還不是很完善,因此應順應這一國際潮流,為綠色產品發展創造出優越的市場環境,加強科研力度,鼓勵農產品技術創新,實現綠色產品品牌效應,進行綠色營銷,擴大市場份額,最終實現我國綠色產品市場的全面發展。
第四,有利于我國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和質量提升。隨著綠色產品的快速發展,國際市場上對產品需求的結構變化必將影響我國出口產品的結構,在我國,與資源再生、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相關的一系列初級農產品由于對環境的破壞,資源的浪費以及國際市場是對產品結構的變化已在市場上無法立足,最終會被國際市場淘汰,新興的無污染,綠色,環保的綠色產品會成為替代品,這會引導我國的產品產業結構的發生轉變,產品結構優化升級,與國際市場上的產品標準接軌。
三、應對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的標準化方法
1.加強和完善預警機制,掌握綠色貿易壁壘的發展動態。綠色壁壘不是靜態的,而是一種持續發展的動態貿易壁壘。我國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綠色貿易壁壘預警機制,設立收集、分析、咨詢和管理貿易壁壘信息的專門機構。根據我國出口產品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收集并分析國外綠色貿易壁壘的信息及發展動態,加強對發達國家和主要貿易伙伴國家技術標準、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衛生檢驗檢疫標準、政策和內容的研究,密切注視全球技術性貿易壁壘變化的新動向。
2.開發綠色生產技術,增強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能力。例如,我國農業應實施綠色產業的發展戰略,促進農業走技術進步、保護生態環境與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生產技術標準,規范化肥、農藥、除草劑、獸藥的使用,實施農產品生產過程標準控制。由政府推動建設農產品生產、出口基地,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擴大農業環保技術的開發創新,提升農業環保技術的整體水平,增強應對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的能力。
3.加快制定和完善技術標注和法規。首先,要逐步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法規和標準認證體系,要根據WT0有關協議,大力推動綠色產品原產地標記認證制度,積極實施IS019000、IS014000標準的認證,加快與國際環境標準接軌的步伐。其次,申請綠色認證。申請綠色認證是打破綠色貿易壁壘的有效方法。不僅能獲得發達國家對本國貿易商品的肯定,也能更好地證明我國對外出口商品質量符合環保要求,增強我國企業在國家市場的競爭力4.提高檢驗檢疫的技術水平,適應發達國家高標準的要求。我國質檢部門現有的技術水平及檢驗檢疫的能力與發達國家的檢測水平相比,有比較大的差距。由于我們的檢查檢測手段、技術方法比較落后,檢測設備又跟不上,達不到發達國家苛刻的技術標準和衛生檢驗檢疫標準的要求,從而制約了我國農產品向發達國家的出口。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大對檢測技術機構的科技創新,提升檢驗檢疫技術保障的精準化。為進出口商品的有效監管及應對國外綠色貿易壁壘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結語
標準化問題是制約中國國際貿易的重要問題,中國作為貿易大國,如何應對國際貿易當中遇到的標準化問題并改變這種現狀,變被動為主動,是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中國應從自身發展角度出發,及時調整國內對外貿易措施,認真研究國際貿易中的有關標準化問題,尋求應對措施,有助于我們隨時破解遇到的棘手的國際貿易問題。標準化工作在國際貿易中,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消除不必要的綠色貿易壁壘,使標準化工作在促進國際貿易發展中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巴久拉杰。中國國際貿易遇到的標準化問題及對策[J].中國商貿,2013(27)
[2]葛京。標準的形成及其與國際貿易關系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
[3]李漢鳳。標準化與貿易技術壁壘[J].物流管理,2007.
[4]張瑩?;陬A警信息對農產品出口綠色貿易壁壘的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12(12)
[5]林漢川。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及其對策探析[J].中國軟科學,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