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非經濟貿易合作區發展研究
【緒論】中非經貿合作區的問題研究緒論
【1.1 1.2】中非經貿合作史及其經貿合作的現狀
【1.3】中非經貿合作的主要模式
【第二章】中國在非經貿合作區的建設
【第三章】中非經貿合作區的優勢與中非經濟合作的未來
【結論/參考文獻】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分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一章 中非經貿合作現有的主要模式比較
第一節 中非經貿合作史
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大陸。這里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瑰麗壯觀的自然景觀、富饒充盈的物產、遼闊多樣的地貌。非洲的總面積約為三千萬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非洲有著多達 1500 個以上的民族,不同的人種、宗教、文化在這里混雜。這里有多達 55 個國家,承載著 10.3 億,約占世界 15%的人口在這片土地繁衍生息。非洲的各種資源極其豐富,有大量的銅、鐵、鎳、鉛、鋅、銻等礦產, 且大多是優質礦區。非洲的原油產量占全球產量的百分之十以上。非洲目前已經知道的植物至少有四萬種以上,森林總面積占整個大陸面積的 21%,有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分布區。草原遼闊,占整個大陸總面積的 27%, 居各大洲之首。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決定了這片大陸的發展潛力不可限量。①②同樣作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中國歷來是非洲重要而友好的伙伴。早在西漢時期,自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中國就已經和非洲進行交流往來。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中非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面臨著相當險惡的囯際環境。先是以美囯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我國進行封鎖和包圍,后又與蘇聯的關系惡化,與蘇聯為首的聯盟國家關系也降至冰點,一度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為了力爭早日恢復中囯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獲取國家發展的有利國際環境,新中國迫切的需要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而此時的非洲獨立運動正如火如荼,也迎來了一個急速發展的時代。非洲國家也需要包括新中囯在內的亞洲新興獨立國家的幫助。相近的政治立場和類似的發展階段,使得中非之間自建交之初便有著深厚的合作基礎,形成了天然的戰略互補。
1955 年的萬隆亞非會議,為中非交往的新紀元拉開了序幕。從 1956 年 5 月新中國與埃及建交開始,再 1956 年到 1965 年的十年里,總共有 17 個非洲國家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中國和非洲良好關系,既給非洲的獨立浪潮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也使中國獲得了在國際上當時為數不多的朋友,對中國重返聯合國、臺灣問題等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進入新世紀,中非關系邁入新的歷史階段。2000 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在中非關系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從此次會議的召開作為起點和契機,中非合作進入了機制化和持續化的快速發展軌道。①隨后,在 2006 年的第三次中非合作論壇上,中非共同宣布建立新型戰略伙伴關系。至此,中非之間的新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格局基本形成。
2010 年,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了《中國與非洲的經貿合作白皮書》,全面解讀和梳理了雙邊合作關系。也標志著今后我國的對非政策會更加的科學化、規范化。
2011 年以來,中國先后與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東非共同體等區域組織簽署了《經貿合作框架協議》,加深了和非洲區域以及次區域組織的合作。
2013 年 3 月,新一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任之初即訪問非洲,同時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發展的新舉措,這充分說明了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對中非關系的重視和信心,在有利的大勢推動下,中非合作必將邁向一個更高的臺階。
第二節 中國和非洲經貿合作的現狀
根據商務部的《中國與非洲的經貿合作白皮書》公布的資料顯示:如今,中非雙邊貿易額從 2000 年的每年 100 億美元提升到 2012 年的每年 1,984.9 億美元,同比增長19.3%(而美國 2012 年與非洲的貿易額僅為 950 億美元)。而且從非洲的進口額增長更快。中國從 2009 年起,就已經超越美國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在投資方面,2012 年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流量為 25.2 億美元,年均增長 20.5%;直接投資存量為212.3 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 1.3 倍。中國在非洲興辦了多達兩千家的各類企業,投資項目涉及交通運輸、生產制造、國際貿易、資源礦產、農牧漁業等多個領域,非洲的50 多個國家幾乎都有涉足。同時,隨著雙邊關系的加深,非洲的企業也積極進入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截至 2012 年,非洲國家對華直接投資達 142.42 億美元,較 2009年增長44%.②近年來,來自非洲的原油已經增至約占我國原油總進口量的約 30%.③這些數據都說明,中非之間的經貿合作,是處在一個急速上升期。中非關系已經成為了中國對外關系,尤其是中國和發展中國家關系的一個核心。
中國經過 30 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獲得巨大的成就,多年來保持了令世界驚訝的高速發展,積累了很多從貧困到小康的珍貴發展經驗,這些經驗相對發達國家,尤其對基礎薄弱的非洲國家具有更大的可借鑒性。因而非洲有必要同中國開展經濟合作來促進和實現自身的復蘇和發展。
中國和非洲各國在發展上的天然的互補性,也是雙方不斷增加的經濟合作的源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的態勢,導致國內的能源消耗巨大。國家能源局2010年2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 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51.3% , 缺口上億噸,已經超過國際警戒線。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2035 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耗國。①而近幾年,非洲不斷的在礦產資源勘探領域獲得好消息,東海岸的大型油氣資源,西非海域的大型優質油田,西南部和東部非洲的多國發現良好的礦區等,這都引起了世界各國尤其是能耗大國的強烈關注。根據 IMF、世界銀行等權威組織的預測,普遍認為未來的 5 到 10 年,非洲經濟將有很大的把握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是下一階段全球經濟增長最具潛力的引擎,甚至會取代東亞的地位。而且根據目前的人口結構,未來 50 年內,非洲將進一步的釋放人口紅利,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勞動力市場,也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蓬勃的城市化進展,也不斷的催生新的消費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出越來越具消費實力的中產階級,成為新的潛力市場。
總的來說,中非這些年來的合作是發展迅猛、成就斐然的。最大的特點就是雙方的合作是建立在互利共贏、平等坦誠的基礎上,充分的利用了雙方的優勢互補,牢牢的抓住了很多歷史機遇。而主要問題就是需要尋找新的合作切入點和更契合當今形勢的新模式,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進行一些突破,以及已經需要更戰略性及更前瞻性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