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確認識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 “有計劃地發展經濟”,是事先對生產、分配、消費進行計劃的指令型經濟,是相對于市場經濟而言的。而市場經濟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等于資本主義。
鄧小平打破以往經濟學家、哲學家論斷的束縛,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他認為,市場和計劃一樣,都是經濟調節的手段,不具備基本制度的性質,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觀點。1981 年 6 月,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指出: 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同時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1982 年 9 月,黨的十二大報告中提出: 要堅持以計劃經濟為主,以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關系到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性問題。這樣既保留了計劃經濟 “全國一盤棋”的傳統優勢,又能吸收市場經濟 “突出效率和重點”的優勢。
二、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對立的歷史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由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一提到市場經濟,容易使人聯想到走資本主義道路,容易與政治立場這些一度在中國很敏感的問題掛鉤。
(一) 相互對立觀念的歷史由來
從歷史上看,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與私有制的存在緊密相連的。從某種程度上看,私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是順應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人們心中已普遍形成把公有制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觀念。從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到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再到列寧和毛澤東都沒有能夠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這一問題。世界上全部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其初期幾乎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的建立正是源于社會主義就等于計劃經濟的觀念。
(二) 彼此割裂的所造成的影響
在建國初期建立和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當時歷史條件的客觀需要,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證明了計劃經濟適合當時的中國,對當時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恢復和促進作用。但是,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計劃經濟體制日益呈現出它的缺陷和弊端。
一方面,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片面強調計劃,忽視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作用。只講按比例發展,對商品的生產、流通和價格管的過死,從而排斥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造成社會生產與需求脫節,計劃管理本身與實際相脫離,反而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
另一方面,這種體制片面強調集中管理,限制地方和企業積極性的發揮。一切企業單位都只是按照國家計劃下達的指標辦事,缺乏自主權和主動性。特別是在我們這樣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大國,這種缺乏活力的計劃管理制度將使國民經濟陷入僵死狀態,顯然是不行的。
三、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進程
(一) 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的嘗試
1949 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漸恢復,社會主義改造拉開了帷幕。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最終確立。直到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這種體制一直統領著中國全部經濟社會生活,并且一直未被突破過。
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對我國的各項建設事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國民經濟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并在短期內高速發展; 因為具有將有限的資源運用到重點建設上去的優勢,使國家建成了一大批重要項目,并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生產的恢復與發展也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但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這種模式顯然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人們開始不斷探索新的出路。
(二) 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對于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人們看法不一,眾說紛紜。鄧小平同志深思熟慮后,終于在 “南方談話”中旗幟鮮明的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是對立的關系,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手段和方法,沒有必要把它打上社會屬性的烙印。只要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 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他指出: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是兩種不同的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性質問題,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社會主義可以有計劃,也可以有市場。只有充分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經濟手段的長處,彌補各自的弱點,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發展生產力。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四、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互相融合的結果
從最初的質疑即社會主義能不能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發展到如今的社會主義如何與市場經濟更好的結合,反映了市場經濟觀念在我國逐步確立的過程。
2013 年 11 月,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全面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指出: “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 “決定性”地位。關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地位問題歷來是改革的核心問題。此次會議的順利召開,也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完美結合過程的重要里程碑。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已經使人們認識到,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運行方式和經濟調節手段,不具有社會制度的性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會改變社會主義的性質,而是使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以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體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偉大創舉。只有進一步堅持改革開放政策,才能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和發展是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
改革在繼續,爭論未間斷。任何時候,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會一帆風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與發展也不例外。在中國發展市場經濟,不會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完全可行的。我們必須堅定社會主義信仰,否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進程就有可能被中斷甚至停滯。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 3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203 頁。
[2] 《鄧小平文選》第 3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367 頁。
[3] 《鄧小平文選》第 3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37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