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進程,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經濟體制改革,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我們逐步地改變了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毫無疑問,市場經濟體制高效靈活,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存在著復雜經濟關系的條件下,市場經濟體制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更強的適應性、更顯著的優勢和更高的效率和靈活性,具有計劃經濟體制不可比擬的一些優點,極大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以及思想解放進程的不斷深入,人們不僅僅早已完全突破了過去公認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是代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本質屬性的觀念,否定了社會主義等于計劃經濟,資本主義等于市場經濟的思想,認為它們都是經濟手段,而且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不斷顯現,人們對市場經濟體制越來越服膺,越來越肯定,與此同時,對于已經成為“過去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也形成了一些固有的觀念?,F如今,一提到計劃經濟體制,人們首先想到是這種經濟體制僵化滯后,限制和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弊端,比如:第一,政企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企業沒有人事任免權、經營權、管理權,企業沒有自主權和自主錢,很多時候還會造成人力物力等資源的極大浪費;第二,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人民生活中物資匱乏;第三,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所謂吃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第四,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也比較單一,所謂的一大二公;等等,不一而足。
那既然計劃經濟體制有著這樣一些弊端,我國又為什么要在上個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選擇這樣一種經濟體制,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體制呢?
所謂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簡單地說就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也就是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都依靠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在計劃經濟時代,跟人們生活最密切的讓人們最有體會的就是各種票證,糧票、布票、肉票等等,這就是計劃經濟體制在消費領域內的體現。
新中國成立初期之所以要選擇這樣的一種經濟體制主要是受到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1)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影響。剛剛建立社會主義的時候,雖然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但是有一個現成的榜樣可以學習,那就是蘇聯。蘇聯所采用的就是這樣一種計劃經濟體制,所以我們也理所當然地選擇了這樣一種經濟制度。
(2)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預言和設想??茖W社會主義的理論源自馬克思和恩格斯,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生前所論述的社會主義的重要原則中,有一個就是有計劃的生產,或者說是對社會生產進行有計劃的指導和調節,它可以克服資本主義生產的無序性。
(3)由當時的實際情況決定的。當時要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而計劃經濟可以將資源和對資源進行配置的權力都掌握在國家手中,國家可以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實行一些大規模的成體系的經濟建設。
由此可見,當時新中國選擇計劃經濟體制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所以,即使在今天的歷史條件和認識水平之下,我們也不能對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一種偏見,去否定當年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選擇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行為,而且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領域,計劃經濟也曾經發揮過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在建國初期的時候,有些人說“共產黨在軍事上得了滿分,在政治上是80分,在經濟上恐怕要得零分”.這一時期出現了“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當時的投機商人利用自己手里的資源,投機銀元,抵制人民幣,而且掌握了大量的物資,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市場上物價飛漲、秩序混亂。從這個角度來講,計劃經濟體制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它通過國家的指令性計劃對資源進行配置,它的實行可以很好的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對于黨和國家掌控和穩定全國的經濟形勢,把握全國的生產和消費,對穩定物價和社會秩序,防止資本主義復辟都是有好處的。另外,因為計劃經濟中,應該說是沒有金融操作這樣的虛擬經濟成分,所以它的秩序也更加穩定,因而對于新生政權的鞏固也是有好處的。
除此以外,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可以運用自己的指令性計劃、自己所掌握的大量的資源,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設一些國民經濟當中急需建設的行業,集中建設一些個體或者小范圍的力量無法達成的大型項目,可以高效率地推動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障重點建設,迅速改變新中國成立時一窮二白的經濟狀況。
“一五”計劃在很大程度上走的就是這條路子。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的時候,雖然我國的工業已經恢復并且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工業化的起點仍然很低。1952年現代工業在我國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毛澤東同志有一段給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闭沁\用計劃經濟體制,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建設了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初步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基礎,中國工業的骨架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體現了計劃經濟體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叫做《汽車百年》,這個當中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二汽也就是第二汽車制造廠的建設。
1969年初,在湖北省的十堰市召開了二汽建設現場會議,成立了二汽建設總指揮部。下半年,十萬建設大軍陸續進入十堰基地。
10月,來自全國30多家工廠、設計院和建筑單位的建設者以及竹山、竹溪、隨縣、大悟、棗陽、漢川、漢陽等縣的2.5萬多民工,匯集在十堰周圍數十公里的工地上,拉開了建設第二汽車制造廠的序幕。
可是十堰是個什么地方?它當時是個偏僻的山區小鎮,是荒野山溝,當時沒有鐵路,建設物資運到鄧灣后,全靠工人手拉肩扛。幾十噸的重型設備,2000多人走120多里地像拉纖似的拉到工地。這個地方沒有工業基礎,沒有相應的基礎設施,環境惡劣,交通運輸都很不便,連職工的基本生活在那里都有困難。所以,以今天的市場經濟來說,任何投資者都不會選擇在那個地方、那樣的環境中建設這么大規模的企業。計劃經濟對工業的布局可以適應國防的需要,同時可以使資源的配置、工業的布局從全國的角度來講相對平衡,通過國家的計劃防止區域差距過大,出現經濟發展中的馬太效應,保證社會公平。所以,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有東北老工業基地,中西部重慶、武漢這樣的工業重鎮,但是市場經濟以后這些地區都相對衰落了。所以,由此可見計劃經濟還能夠最大限度地從大局著眼,滿足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的合理與平衡,以及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合理化,調整好區域之間和行業之間等關系。
我們在那個時代,還常見這樣的事情,現在想想挺溫馨的,就是在一個鋼鐵廠的旁邊,建一個棉紡織廠。
可是很大的可能性是這個地方根本就沒有棉紡織的原材料,原材料運過來的成本也高的出奇。這是為什么?
是為了解決工人的生活、感情、婚姻、家庭的需要。今天,哪個投資者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會做這樣的事情呢。只有我們的國家,只有計劃經濟體制才會這樣做。
所以,計劃經濟體制除了關注經濟發展,還能夠從民生、社會、政治各個方面去統籌經濟活動。
另外,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開始了快速的工業化進程,作為一個一窮二白、工業基礎非常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甚至連工業的基本骨架都沒有搭建起來的國家,必須要在經濟建設上做全面的連貫的長期的規劃,并且能夠有步驟有計劃一以貫之地去執行它、實現它,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選擇計劃經濟體制更能夠做到這一點,也是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所以,我們看到我們的鄰國印度當初在這種情況之下也是選擇的計劃經濟體制。
實際上,從剛才的講述中,我可以得到兩個結論:
(1)選擇有原因,也就是計劃經濟體制在當時它的存在有必然性和合理性,(2)當時有作用,在那個時代計劃經濟體制也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計劃經濟體制雖有其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作用和好處,但是它與市場經濟的綜合較量中,的確是敗下陣來了,這也是后來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原因。今天,通過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思想解放的歷程,我們對于市場經濟體制應當服膺,但是不要忘記,計劃經濟的優點和作用,在歷史來到某個時間節點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明白,矯枉不必過正,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的每一步探索都有意義,彎路和直路都不白走,說得再遠一些,甚至別國社會主義走過的彎路對我們都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