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一帶一路”的建設面臨的挑戰分析
【緒論】影響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因素研究緒論
【第一章】 “一帶一路”戰略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第二章】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礎與條件
【3.1 - 3.4】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投資風險
【3.5】以美國為例的區域外大國的介入
【結語/參考文獻】我國絲綢之路戰略發展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緒論
一、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13 年下半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中亞四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以及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曾先后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提出主張亞歐國家之間采用創新合作模式共同致力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①倡導中國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海洋合作伙伴關系,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共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②?!耙粠б宦贰睉鹇缘奶岢?,是中國政府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形勢,主動應對各種挑戰,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構建中國新時期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措施,是促進區域內國家之間合作交流、發展繁榮的有力保障。
從中國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對于我國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有著重要的意義。整體上來說,我國幅員遼闊,但是我國早期的對外開放首先是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開始的,利用東南沿海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相對而言,地域廣闊的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較低、速度較慢,盡管后來我國出臺了很多扶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包括中部崛起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來推動西部地區的發展,但是,中國沿海地區和廣大的內陸地區的開放發展環境差別還是很大,格局很不平衡,中國內陸特別是西部地區的開放仍然受到諸多的制約因素。從這一方面來說,新時期中國政府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有利于我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為中國廣闊內陸地區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其次,“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樣強調區域內的相關國家共同打造、共同開發,以共同發展、共同獲利的原則來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實現共同繁榮。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是深化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增進海路沿線國家之間合作發展的新戰略。在當今的 21 世紀,海路交通是我國對外經濟交往的主要通道,因此,保證海上航道的暢通與安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中國政府提出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區別于以往歐美以追求霸權為宗旨的海權論,它作為新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強調國家之間的合作、發展和共贏,致力于 21 世紀海洋新秩序的建設。
中國-東盟攜手共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的提出,也是我國政府在應對復雜多變的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的情況下,力爭通過相關國家之間合作的方式,為中國新一輪的深化改革創造和平與穩定的外部環境,努力把“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成和平與發展之路。但是在當今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存在領海島嶼爭端的情況下,中國與東盟國家如何攜手共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能否為南海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個良好的切入點,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當今,一些與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在領海島嶼方面和中國存在爭議,又以南海地區最為激烈,而南海地區爭端牽扯國家眾多,其中越南、菲律賓最為明顯,越菲兩國在東盟十國中占據兩席,東南亞地區是“一帶一路”必經之地,中國能否處理好與越菲兩國的關系也直接影響著“一帶一路 ”的建設。
中國-東盟共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中國和中亞地區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除了受到諸如領土領海爭端、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以及文化差異等內部因素的影響外,還會受到來自區域外大國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諸如美國、日本等國家。以美國為例,2011年 7 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曾提出了“新絲綢之路”的計劃。美國當時提出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主要針對阿富汗,目的是美國軍隊從阿富汗撤出后,仍由美國主導阿富汗戰后重建工作,從而繼續維護美國在歐亞大陸腹地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①以及美國力量在中亞地區的長期存在,進而操控該地區豐富的石油和礦產資源。另一方面,在亞太地區美國極力主導跨太平洋經濟伙伴關系協議(TPP 協議),TPP 協議代表著美國的經貿理念和利益訴求,它將成為中國與海路沿線國家構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挑戰。TPP 協議故意抬高門檻,中國短期內難以加入,使得亞太經濟一體化很難成為現實,也會影響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話語權,長遠來看,可能使得亞太地區的國際環境更加紛繁復雜。
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還是“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都體現了中國作為上升中的大國不走大國稱霸的老路,而是選擇走開放、發展、合作與共贏的新道路的體現,這正是古代絲綢之路所代表和蘊含的精神?!耙粠б宦贰钡慕ㄔO是一脈相承、相互促進的關系,但二者各有側重,其中一個主要針對陸上通道的發展完善,另一個主要針對海路交通的發展完善,二者相互配合,有利于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建設。同時,“一帶一路”戰略不是一項僅僅著眼于中國自身發展的戰略,而是以中國的發展為契機,實現地區和世界和平發展的戰略,通過合作共建,讓其他國家從與中國的合作中獲得新的發展動力。
“一帶一路”雖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繼承和延伸,但是由于時代的發展變化,它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新時代的絲綢之路不再僅僅著眼于商貿往來,更多的體現為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本文側重于論述“一帶一路”戰略出臺的背景與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建的基礎與條件以及“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會遇到的諸多挑戰,特別是當今中國在南海地區與周邊國家存在較多的領海島嶼爭端,中國-東盟攜手共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南海爭端,但可以為南海爭端的解決提供一個契機。
二、文獻綜述
(一)關于“一帶一路”戰略的主要內容的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的主要內容是貿易往來和經濟發展方面,正如朱顯平、鄒向陽在其《中國-中亞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帶構想》一文中指出,中國與中亞國家區域合作的首要目標是“發展”,但也不局限于此,經濟發展帶的建設將擴大本地區內的需求,增加供給能力,支持各國的經濟增長,進而實現促進投資增長、改善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合作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等目標。劉育紅、王新安在《‘新絲綢之路'
交通基礎設施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一文中,采用基于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方法,實證了“新絲綢之路”交通基礎設施與全要素生產效率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新絲綢之路”交通基礎設施對全要素生產率有著顯著地正向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研究主題還包括能源合作與安全方面。袁珂、房樂憲在《歐盟對中歐亞地區的能源博弈--政策內涵啟示》一文中指出,中歐亞由于地緣政治優勢以及豐富的能源資源歷來在大國博弈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各個大國勢力都希望在此占據一席之地,加之該地區內部錯綜復雜的局勢又使得這種地緣政治角逐更加復雜。樓春豪在他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風險與挑戰》一文中指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政府制定出臺的重要戰略決策,有助于中國推動與沿線國家合作發展,同體建設、共同繁榮,通過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以拓展沿線相關國家之間經貿合作、區域整合、互聯互通?!敖z綢之路經濟帶”它有三個走向,從中國出發,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三是中國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①三條路線中兩條都涉及到了中亞地區,可以看出中亞地區是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中亞國家經過獨立之后的經濟改革和政策調整并且依托豐富的物產資源,已經進入經濟快速增長階段。我國與中亞國家因地域臨近而具有地緣優勢,因經濟差別而具有互補優勢,為相互間開展經貿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未來進一步深化我國與中亞國家在農業、能源、工業、服務業等領域的合作,將雙邊經濟、文化關系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將使中亞地區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戰略支撐和外交領域的又一戰略前沿。龐昌偉的《能源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突破口》一文,文章認為中亞地區已經成為我國發展與周邊區域能源合作的典范,中國與中亞地區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合作是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基石,并倡議復興“古絲綢之路”,擴大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覆蓋范圍,以促進亞歐經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白永秀、王頌吉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縱向背景與地緣戰略》一文中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亞歐國家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提出的亞歐大陸帶狀經濟合作構想,貫穿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又可以進一步促進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并且認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劉薇在其《’新絲綢之路‘戰略下的中亞地緣政治》一文中提到,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提出過以絲綢之路命名的地緣發展戰略,但每個國家的出發點都是不同的,中國政府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展現出了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區域合作、開放發展的共同意愿。
(二)關于“一帶一路”戰略的意義的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最早出現在朱顯平、鄒向陽在《中國-中亞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帶構想》一文中,該文首次提出了“中國-中亞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帶”,認為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帶的建設,對于中國和中亞地區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有著重要作用。從中國發展的戰略層面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相關文章,包括張福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意義及舉措》,這篇文章針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對于中國發展的戰略意義進行了分析,認為與歐亞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事關我國國防、邊疆、經貿、能源安全等關鍵領域的安全問題,它的建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同時,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
可以為我國西部地區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縮小東西部貧富差距,推動我國經濟整體上均衡發展。胡鞍鋼、馬偉和鄢一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內涵、定位和實現途徑》一文中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代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當代經貿合作升級版,對于當今時代的中國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是集政治經濟、內政外交以及時空跨越為一體的新型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體現了中國向西開放以及帶動中國西部地區發展的戰略需求。尹艷林在其《多元平衡:對外開放新戰略》一文中論述,改革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但隨著國情世情的不斷變化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也會相應的發生改變。十八大之后中國的對外政策由“多元平衡”取代了“內外聯動”,要求我們把握對外開放國策新內涵,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水平上推進對外開放進程。郭瓊在《中國向西開放視角下的中哈關系》一文中認為,十八大之后,新一屆政府領導人從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出發,進一步加大向西開放的力度,全面深化中國對外開放的層次與深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十分清晰地勾畫了中國西部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框架。全毅等人著的《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與建設方略》一文中,認為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中國自身內部發展的不平衡性,東部沿海地區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存在較大的差距,希望通過“一帶一路”的建設推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另一方面從國際層面出發,亞太地區發展迅速,成為大國力量角逐的重要陣地,加之中國發展迅速引起了周邊國家的防范心理,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可以有效緩解美國主導的 TPP 協議對中國的擠壓。周方治在《中泰關系-東盟合作中的戰略支點作用--基于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分析視角》一文中指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意義主要表現在經濟和安全連個方面。在經濟層面,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開放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合作框架,對于東盟而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可以搭乘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順風車還可以化解中國崛起的壓力;在安全層面,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以亞洲安全觀為核心的安全合作框架。袁新濤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這篇文章中認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是續寫古絲綢之路輝煌歷史的必由之路,是構建中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促進亞歐國家共同發展繁榮的必然選擇。趙龍躍在其《新絲綢之路:從戰略構想到現實規則》文章中認為,新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提出是中國為實現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努力構建經濟開放體制,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而出臺的。長久以來,在中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都非常重視與周邊國家的合作,“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是新時期拓展我國同周邊國家全面合作的重大舉措。上述幾篇文章分別從國內和國際兩個視角,從經濟發展和安全保障等層面闡述了構建“一帶一路”戰略的意義,涉及到我國西部地區深層次的開放發展以及中國與歐亞國家加強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內容,但是較少論述“一帶一路”戰略在政治層面和文化層面對于中國發展的意義。本文嘗試從“一帶一路”戰略建設中產生的經濟影響入手,結合政治、文化層面對于維護地區穩定、促進交流、傳承古代絲綢之路精神內涵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進行論述。
(三)關于“一帶一路”戰略構建的挑戰的研究
周方治在《中泰關系-東盟合作中的戰略支點作用--基于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分析視角》一文中指出,中國和東盟雖然是鄰里關系,但是受制于歷史和現實原因,中國和東盟之間始終存在著戰略缺信。構建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中國與周邊國家戰略互信缺失、南海問題等,中國和東盟只有攜手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在國際舞臺上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趙龍躍在其《新絲綢之路:從戰略構想到現實規則》一文中談到了“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面臨的復雜局面與挑戰,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美國積極推動 TPP 協議、TTIP 協議等超區域貿易協定談判,二是世界主要大國不斷加劇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競爭,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凝聚力下降,短期內難以實現一體化。①盧昌彩在《建設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認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可能比“絲綢之路經濟帶”更加困難,構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面臨諸多的困難與挑戰,主要包括內外部環境的激烈競爭、投資環境亟需改善以及中國與東南亞一些國家之間存在矛盾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袁新濤在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 21 世紀海上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中指出,美國實施“新絲綢之路”戰略和主導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俄羅斯實施“歐亞經濟聯盟”戰略以及日本不斷攪局南海圍堵中國都是“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存在的主要挑戰。楊恕、王術森在其《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及其挑戰》一文中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盡管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是仍然存在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一些問題。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空間形態來看,呈現出非均衡對稱的經濟結構,經濟帶東西兩端連接著東亞和歐洲,基本上屬于發達經濟區,但是各類資源短缺,發展空間較??;而中間地帶遼闊狹長,屬于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自然環境較差,經濟發展水平與兩端的經濟圈存在巨大落差,呈現出“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
三、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研究“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出臺的背景與意義,以及“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礎與條件,加之,當今世界面臨的復雜的國際形勢,“一帶一路”的建設又涉及到諸多沿線國家,每個國家的政治環境迥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意味著“一帶一路”在構建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多方面的挑戰。本文的文章結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一帶一路”戰略出臺的背景與意義。文章首先對“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進行界定,明確“一帶一路”的具體內容,闡明其出臺的背景,并且從政治、經濟、文化多個層面分析“一帶一路”戰略的意義。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了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礎與條件。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為中國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持,為保證“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與實施,中國政府出資設立絲路基金,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另一方面,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存在良好的合作基礎,加之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作為“開場曲”和“旗艦項目”會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起到示范性作用,這些都屬于“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礎與條件。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了“一帶一路”戰略在構建過程中的挑戰。關于挑戰主要是從中國與東南亞有關國家之間的南海問題、中印兩國之間戰略互信缺失、俄羅斯的中亞政策、美國等區域外大國的阻礙等方面來論述的。美國早前出臺的“新絲綢之路”戰略,加上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以及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都將會對中國“一帶一路”的構建產生影響。
(二)重點解決的問題
重點:“一帶一路”戰略構建過程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
難點:“一帶一路”戰略構建過程中的投資風險。
(三)創新之處
1、研究視角上的創新?!敖z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是剛出臺不久的新事物,國內外對它的研究大部分還正在進行當中,并且大多數學者是把“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分開進行研究,而本文主要是以中國提出的構建“一帶一路”為研究對象,并且把二者視為一個一脈相承相互促進的整體,分析“一帶一路”戰略形成的背景和意義,著重闡述“一帶一路”戰略構建過程中存在的有利條件和諸多挑戰。
2、研究內容上的創新?!敖z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是中國新一屆政府領導人在 2013 年下半年最新提出的發展戰略,研究內容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以及中國對外政策的變化,雖然已經有學者從經濟發展、貿易往來、政治影響等角度對“一帶一路”戰略進行研究,但本文主要是在戰略的層面分析“一帶一路”出臺的背景,面臨的挑戰。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獻法以及對于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筆者通過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暨南大學圖書館等一些圖書館借閱文獻資料,并且通過暨南大學網上圖書館的電子數據庫等網站查閱關于“一帶一路”戰略的相關資料。同時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等相關網站提供的網絡資源數據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篩選和總結。本文力圖以國際關系理論為指導,運用和借鑒地緣政治、國家利益、相互依賴等國際關系宏觀理論,理論聯系實際,以中國積極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切入點,分析論述“一帶一路”構建過程中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