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農產品貿易政策影響因素探究
【第一章】國內農產品貿易政策走向與實施效果導論
【第二章】國內外農產品貿易保護研究現狀評述
【3.1 3.2】農產品貿易政策效用函數影響因素分析
【3.3 3.4】農業貿易政策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貿易政策
【4.1 4.2】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現狀與貿易政策
【4.3 4.4】農貿政策保護效率與影響因素的實證檢驗
【結論/參考文獻】中國農產品貿易政策政治經濟學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 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由于農產品貿易政策上總體趨勢是貿易保護,因此,本文主要梳理在經濟學理論中關于貿易保護的觀點,以及國內外關于農產品貿易政策的觀點及其最新進展。
2.1 貿易保護的理論評述。
在西方浩如煙海的貿易研究文獻中,理論的總體趨勢是自由貿易,認為國家對經濟、對貿易干預的越少越好。重商主義是最早的貿易保護理論,但是這一學派對于貿易保護的原因探討顯然是狹隘和民族性的。真正從理論上開始探討貿易保護的美國首任財長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他主張一個國家要強大,需要有一個強大政府,強調國家信用和金融發展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建立起完善的工業體系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漢密爾頓的這些理論主要是體現在他作為美國財政部長時的一些政策,其個人并沒有完整的經濟學論著,將這些理論體系化的是德國古典經濟學家--弗里德里?!だ钏固?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提出了著名的保護幼稚產業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產業的發展體現了國家的生產力,國內幼稚產業在與國外產業進行競爭時,處于不利地位,幼稚產業的發展需要國家保護國內市場,使幼稚產業能夠克服前期脆弱的競爭力,達到技術成熟,提高國家的生產力。因此,生產力落后的國家可以通過實行貿易保護來促進國家生產力的發展.
李斯特之后的國際貿易理論取向仍然是自由貿易,進入 20 世紀,現代宏觀經濟學創始人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中含有貿易保護的思想,在宏觀經濟中存在著乘數效應,由于貿易乘數的存在,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變動遠遠大于一國的貿易差額,因此實行貿易保護,保證對外貿易順差可以大幅度提高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針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選擇,普雷維斯和辛格的"中心-外圍"論認為,自由貿易政策只是對發達國家有利的政策,而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處于長期惡化狀態,因此貿易保護是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政策。
最新的貿易保護政策理論出現在以保羅·克魯格曼為首的新貿易理論框架下,該理論通過將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引入貿易理論,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該理論基于新貿易理論的假定,認為經濟生產中普遍存在規模經濟,因此一國采用貿易保護政策,保護本國新興產業,扶持其發展,通過企業的規模擴張來實現企業的規模經濟,達到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并在其實現規模經濟后占有國外市場,有利于提高本國經濟福利。這種帶有很強攻擊性的貿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貿易保護政策,它強調通過實現規模經濟而實現本國利益,卻沒有估計他國利益,因此一開始便在學術界引起巨大爭議。后來,學者將博弈論思想引入戰略性貿易政策分析框架,得出一國很難通過采用戰略性貿易政策獲益,因為其他國家也會跟進采用同樣的戰略性貿易政策,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只會是兩敗俱傷,因此戰略性貿易政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并沒有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同.
2.2 農產品貿易保護理論。
李斯特的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和克魯格曼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為各種貿易保護政策找到了理論支撐,農產品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一部分,同樣適用上述理論。除此之外,主張農產品貿易保護還有更多特殊的理論,這些理論基于農產品的特殊性,認為農產品生產對國家經濟十分重要,需要對農產品生產進行保護,農產品貿易政策是農產品政策的重要方面,因此對農產品貿易保護是對農產品保護的基礎。
基礎產業理論認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比如:西蒙·庫茲涅茨(1961)就指出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四方面的貢獻:市場貢獻、產品貢獻、外匯貢獻和要素貢獻,如果農業不能健康發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就無法健康協調的發展;納克斯通過對19 世紀新移民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原因分析得出:工業與農業之間相互依存,農業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獨立發展的基礎,農業勞動生產率不能提高,國民經濟其他部門不可能產生和實現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因此,國家需要對農產品貿易給予一定保護,保障農業能夠健康發展,農產品能夠健康生產。
糧食安全論和國家安全論也倡導對農產品貿易保護。阿瑪蒂亞·森(1981)首次提出了"糧食保障"的概念,1984 年愛德華·薩烏馬提出了"糧食安全"的概念,認為"糧食安全"要確保國內所有的人不論任何時候都能買得到、買得起他們所必需的食品。糧食安全論認為政府的基本責任之一就是確保本國人民糧食安全;國家安全論認為完全的自由貿易使得各國生產過程中的專業化程度加深,甚至出現完全分工局面,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但也使得本國增加了對外國的經濟依賴。
一旦貿易國家之間的政治關系變得緊張,農產品貿易被限制甚至停止,就可能對國家的安全造成威脅,使得國家社會經濟生活受到很大的打擊,因此,重要戰略物資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以本國生產為主,不能依靠進口。農產品就是這樣的重要戰略物資,必須保障本國生產,因此,國家需要對農產品貿易采取貿易保護政策,以此來促進和保障本國農產品生產。
土地的不可轉移理論認為農產品貿易保護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的不可轉移性,農民收入主要來自農產品生產,對農產品的貿易保護不僅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還關系到維護廣大農民的生存。因此,政府不管是從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的角度考慮,還是從對農民生存問題的普遍關心考慮,都不得不對農產品貿易采取一定的保護政策。
這些提倡農產品貿易保護的理論都僅僅抓住了農產品的安全性、基礎性和農產品生產者的弱勢性,基于農產品的這些特殊性,所以國家有必要保證農產品的穩定生產,對農產品貿易采用保護政策。
2.3 國內研究現狀。
2.3.1 對農產品貿易保護理論的發展。
我國學者對農產品貿易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國外理論,聯系中國農產品生產實際,得出我國應該采用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是貿易保護:
1、對幼稚產業保護理論的繼續研究。馮海發等人(1993)結合李斯特幼稚產業保護理論的基礎,認為現在傳統農產品生產將最終向現代農產品生產發展,現代農產品生產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產業,也是一個具有廣闊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的行業,各個國家都在努力盡量占有這個行業的領先位置,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具備高度發達的現代農產品生產,而我國在這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是典型的幼稚產業,急需國家對其進行保護,以便其能培育出自身強大的競爭力。
2、對農產品生產弱勢論的繼續研究。宗湘義將導致農產品生產的弱質性的原因概括為:第一,農產品生產同時承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第二,農產品需求彈性低,供給彈性大,第三,農產品生產部門的效益低,缺乏投資。趙桂華(2005)通過繼續研究土地的不可轉移理論,認為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會隨著工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而逐漸喪失,但土地不像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那樣可以比較便捷地在行業間自由流動,因此依靠農產品生產的人屬于弱勢群體,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給予保護,而農產品貿易保護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葉堂林(2004)提出"非壟斷-壟斷"的不對稱理論。相比具有一定壟斷勢力的其他產業在價格上控制力,農產品生產幾乎完全競爭,沒有價格控制力。在競爭的過程中,非壟斷方在競爭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壟斷方在競爭過程中處于有利地位。正是由于農產品生產處于國民經濟部門中的弱勢地位,所以需要對農產品保護,對農產品貿易進行保護。
3、對農業貢獻理論的繼續研究,張陸彪(2002)認為農產品生產具有多功能性,除了確保糧食和其它農產品的足額供給之外,還發揮著保持水土、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提供綠色景觀和自然景觀,以及傳承古老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詹晶、寧曼榮(2004)則從"外部經濟"角度證明即使是在單個農產品生產戶經營規模偏小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通過聚集大量生產者獲得農產品生產的外部經濟,如果國外農產品大量流入本國,就會導致本國的福利水平下降。所以,我國政府要立足于實現農產品生產的外部經濟,對農產品貿易實行戰略性保護政策。
2.3.2 農產品貿易保護的其他角度分析。
1、公平貿易的角度。對于農產品貿易公平競爭的關注也是分析貿易保護政策產生的原因。農產品與國外農產品的公平競爭程度可以通過 PSE(ProducerSubsidy Equivalent)來衡量,即生產者補貼等值,其含義是假如取消現在所有政府對農產品生產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而由此造成的農產品生產者收入的減少額同其原來的收入額之比的百分數。通過對我國 PSE 值的計算,我國農產品生產的PSE 值一直為負,如 1986 年為-36.76(馮海發,1995),1993 年為-24.07(印文郁,1999),1999 年為-18(張莉琴,2001),而發達國家農業 PSE 值卻普遍為正,1986-1988年經合組織成員均值為38,1999-2001年均值為33(OECD,2002),2009-2011 年均值為 29(OECD,2012)。因此,為了實現 WTO 的公平競爭原則,我國就應該對農產品貿易進行保護。
2、農產品貿易保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王恩江(2004)對農產品貿易保護的目標概括為:第一層政治經濟目標,是國家利益,由于農業在國民經濟無法替代、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各國政府要保護本國的農產品生產,避免由于國際貿易而受到強烈的沖擊;第二層政治經濟目標,是國內利益集團的利益。因此,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政策要兼顧國內各利益集團的利益,這些國內利益集團包括農產品生產者、政黨、行政官員等。謝正勤(2006)認為在發達國家農產品生產的從業人數相對較小,而且利益相對一致,所以,往往形成相對固定的、在政治上頗具影響力的利益集團。盛斌(2002)通過新政治經濟學分析認為影響我國貿易政策的是國家權威和目標、國內利益集團和外國利益集團及國際貿易制度約束。針對中國的農產品生產情況提出預想,我國農產品生產人口已有明顯下降趨勢,這預示著今后一個較大比例的工業和服務業人口來補貼和保護一個較小比例的農產品生產人口的可能;同時,由于家庭消費中農產品所占的比重明顯下降,這也削弱了對提高糧食價格的抵制,因此對于農產品的保護和補貼是可行的。
2.4 文獻評價。
從對農產品貿易政策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看,學者們都主張對農產品貿易采用貿易保護,但在分析農產品貿易保護原因時主要強調農產品的安全性和弱勢性,沒有深入分析農產品貿易政策制定時的更多因素;對于政策制定的分析缺乏更有深度的解析,得出的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也很模糊,沒有具體分析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在什么程度上合適,模糊的貿易保護政策顯然不能在實踐中對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更多的指導。正是基于現有理論對農產品貿易政策分析的表面性,本文將用新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制定,得出更有針對性的農產品貿易政策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