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農產品貿易政策影響因素探究
【第一章】國內農產品貿易政策走向與實施效果導論
【第二章】國內外農產品貿易保護研究現狀評述
【3.1 3.2】農產品貿易政策效用函數影響因素分析
【3.3 3.4】農業貿易政策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貿易政策
【4.1 4.2】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現狀與貿易政策
【4.3 4.4】農貿政策保護效率與影響因素的實證檢驗
【結論/參考文獻】中國農產品貿易政策政治經濟學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1 導論
1.1 背景--艱難前行的農產品貿易自由化。
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世界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重要。但是,農業部門始終游離于世貿組織體系之外,與其他產業相比,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程度遠遠落后。雖然關貿總協定在"肯尼迪回合"以后,多次試圖將其納入管理框架,卻從未成功。
"烏拉圭回合"中,農產品貿易是談判的中心議題。農業貿易談判主要在三大利益集團之間展開,即凱恩斯集團、歐共體和美國。談判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國際農產品貿易體系,減少各國對農產品的貿易保護和補貼,然而由于談判各方的利益沖突,幾度陷入破裂邊緣,在經歷漫長艱辛的談判之后,各方終于簽署了一個折中性的協議,即"烏拉圭回合"的《農業協議》。
《農業協議》是一個折中性質的協議,其中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比如關稅保護額度依然較高,特別保障條款和允許國內的合理支持等政策更使得協議對各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約束性下降。
從 2001 年開始的"多哈回合"開啟了新一輪的貿易自由化談判,而在此之前,農業談判已經在 2000 年初開始,在多哈回合啟動以后,農業問題作為一個中心議題,左右著"多哈回合"的進程,然而,各方對于農產品貿易的保護立場都不能做出有效讓步,在互相推諉和扯皮中,多哈回合被迫與 2006 年 7 月無限期中止,現今過去十幾年,"多哈回合"依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而其中農業和非農產品市場準入被認為是最關鍵也是世貿組織成員分歧最集中的兩個議題??梢?,農業貿易的自由化進程已經成為現階段世界貿易自由化的主要困境。在其他產品貿易自由化都有很明顯進展的情況下,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農產品的貿易自由化之路會如此的艱難?為什么各國都會在農業自由化這個問題不肯讓步?其背后有什么深層次原因?
各國(除凱恩斯集團國家以外)對農產品貿易的保護政策都是不言而喻的事實,我國政府在農產品貿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采用保護政策,但是從實行的政策看,我國實施是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當然,各國農產品貿易政策有不同的原因,比如美國作為一個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它的政策決定會更多的受到國內利益集團的左右;而歐盟這樣的利益聯合體,主要受各參與國的利益左右;中國作為一個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采用的農產品貿易政策背后也有深刻的原因?;\統的對農產品貿易政策作分析,不免失去對具體問題的深刻把握,因此,本文選擇我國的農產品貿易政策為切入點,用新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探討現階段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影響因素及影響途徑,并實證分析現階段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及實施效果;通過 1990-2013 年相關數據,檢驗相關影響因素的顯著性。
1.2 新政治經濟學的介紹。
新政治經濟學也稱為政治學的經濟學(economics of politics),或者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是一門介于經濟學和政治學之間的交叉學科。與威廉·配第和亞當·斯密他們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不同,新政治經濟學主要是以運用現代經濟分析的正規技術工具來考察政治學對經濟學的重要性來定義。運用現代經濟分析,不僅僅體現在運用數學方法這種形式化的意義上,而且表現為它還是概念性的,它運用最優化、激勵和約束等概念來考察政治現象。習慣上,人們將這種分析方法稱作公共選擇理論,本文采用學者在研究貿易政策時常采用的說法將這種分析方法稱作新政治經濟學。
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是一個非市場決策的過程,公共政策在尋求同時滿足公平觀念和市場效率原則的過程中最終證明是失敗的,20 世紀 60 年代興起的公共選擇理論彌補了這方面的理論缺失,為決策和分析政府的公共政策提供了獨特且具有啟發性的研究視角,并逐漸演變成 "新政治經濟學"的綜合理論體系。新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淵源來于以威克塞爾為首的北歐學派,真正將新政治經濟學系統引入經濟學分析,并取得很大影響的是布坎南。布坎南 1948 重新闡釋了維克賽爾1896 年的博士論文,該論文研究瑞典的公共財政基礎,1949 年,布坎南在《政治經濟學雜志》(JPE)發文呼吁經濟學家關注北歐學派的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并因為在該領域的研究和突出貢獻于 1986 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新政治經濟學興起之前,傳統西方經濟學缺乏對公共政策決策理論的分析,政府在制定和執行非市場決策的公共政策時表現為完美而慈善的獨裁者,政府為了實現社會福利最優而選擇相應的政策。然而現實中政府不是完美而慈善的機構和組織,他在選擇經濟政策時往往追求實現其自身的政治利益的最大化。正是由于對天真和簡化的公共政策制定的不滿,新政治經濟學通過方法上的個人主義、理性經濟人假定以及政治市場的交易行為,將經濟市場分析推廣到公共政策分析,從而將經濟學與政治學聯系在一起,對現實的公共政策的形成有著更強的解釋力。
新政治經濟學在學者的努力下不斷完善,其最新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增加了對利益集團的關注,特別是他們的行為特征、組織特征和操縱政策的影響。因為在現實的社會中,公共政策深受利益集團的權利結構和院外政治活動的影響,所以增加對利益集團的關注有利于更加全面的分析政府公共政策制定;2、政府公共政策決策內部各部門間存在廣泛的矛盾斗爭,政府的行政官員掌握著經濟資源的分配權,并負責日常工作,行政官員在自利驅動下會受到尋租行為的影響,公共政策是在各部門間的斗爭和妥協中形成,而不是一個完全統一體形成的;3、封閉體系下的公共政策決策和開放體系下的公共政策決策有著明顯的不同,當封閉體系轉變為開放體系時,國家間的政治與經濟間的相互制約和影響會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
從上面的介紹可知,新政治經濟學是充分利用已經成熟的經濟理論和工具分析和認識政府的非經濟市場決策中的政治行為和經濟績效。它恢復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注重社會階級與矛盾的研究傳統,同時揭示出一個簡單法則--政治上的理性會導致經濟效率上的非理性,即政治決策市場中個人的自利行為、權力爭斗和尋租活動等,使得最終形成的公共政策在經濟上無效率,公共政策只能滿足部分利益集團的利益需要,而在長期中導致整個社會整體的經濟扭曲和效率缺失。
1.3 農產品的定義及特征。
現今對于農產品的沒有統一和公認的界定,國家質檢總局和農業部共同發布的《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中,農產品指未經加工或者只經過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中,農產品指種植業、養殖業的產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農產品主要是農業的初級產品,包括動植物、微生物及其他產品。
雖然對于農產品沒有統一和公認的界定標準,但是總體來講,可以在廣義和狹義上分別對農產品進行概括和解釋。廣義的農產品與國民經濟核算中的第一產業相近,包括農作物(糧食和經濟作物)、林產品、畜牧產品、水產品;狹義的農產品不包括林產品和經濟作物中的橡膠和纖維等,主要指糧食、畜牧產品和水產品以及經濟作物中的油料、飲料和糖料作物。在本文中,農產品指狹義的農產品。
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程如此緩慢與農產品的特殊性有關系,農產品的主要特征有:
1.3.1 農產品的安全性。
民以食為天,農產品中的很多產品都是關系到我們每天的生計問題,可以說人一天也不能離開農產品。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曾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可見,農產品對于人的重要性。農產品不僅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死存亡,還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盛亡興衰。在我國的春秋時期就有兩個國家因為農產品生產問題而先后亡國,齊國在管仲的策略下,用紡織品貿易戰降服魯國和梁國;越國在范蠡的策略下,讓吳國顆粒無收,導致吳國由盛轉衰,并最終亡國。
1.3.2 農產品的需求剛性。
農產品與其他產品的另一個重要差異是其需求剛性,一般商品的邊際效率遞減,但是邊際產品帶來的還是正效用,而農產品的邊際遞減效應更加明顯,隨著農產品消費量的增加,農產品的邊際效用很快變為負。對于農產品需求來講,每年都不會有很大變動,因此常常導致 "谷賤傷農",當農產品供給量稍微大于需求量就可能導致農產品價格的急劇下降,讓農產品生產者受到很大的經濟損失。
1.3.3 農產品的基礎性。
基礎性是指農產品生產是其他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經濟學家在不同時代都很關注和強調農業的基礎性,比如最早研究家庭經濟管理的希臘哲學家色諾芬就認為"農業是其他技藝的母親和保姆,農業的興衰深刻的影響著其他技藝的發展".農業作為一個基礎產業主要體現在對其他關聯產業的投入上,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主要有四方面的貢獻:要素貢獻、產品貢獻、市場貢獻和外匯貢獻,其他產業的平穩發在一定程度上都要依靠農業的健康發展。沒有農業的發展,其他產業的發展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和制約。
1.4 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用新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探討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形成過程;分析影響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形成的因素;探討這些因素影響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途徑;在這些影響因素下,我國最優農產品貿易政策是什么。通過分析 2000-2014 年我國的農產品貿易政策走向及實施效果,評價我國現行的農產品貿易政策。
本文的研究理論意義是方法上的創新性,用新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分析農產品貿易政策的形成過程,得出我國農產品貿易最優政策;研究的現實意義是實證分析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走向和實施效果,科學合理的評價現行農產品貿易政策,并為未來的農產品貿易政策走向提供選擇依據。
1.5 研究方法和文章結構。
本文的研究方法上理論聯系實際,主要運用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理論分析運用新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博弈論分析方法分析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形成過程。實證分析主要用統計分析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走向和實施效果。
本文結構分為 5 個部分:第一章導論,主要介紹論文寫作背景,新政治經濟學簡介和農產品的定義及特征等;第二章文獻評述,主要介紹國內外關于農產品貿易保護的理論和最新研究進展;第三章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選擇理論,主要運用新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構建各種影響因素下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選擇模型,得出我國最優的農產品貿易政策;第四章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的實證分析,主要運用統計分析和計量分析方法分析我國現行的農產品貿易政策選擇走向及實施效果;第五章結論和政策建議,概括本文理論和實證結論,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