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越來越廣泛,溝通能力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公務員做好各項工作的客觀要求。政府組織中各個體之間的交流決定著政府是否高效的為人民服務。在溝通過程中,如何相互理解,化解矛盾,消除沖突,最終達成共識,這要求公務員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因此學會各種溝通方式和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二、公務員溝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公務員的溝通是通過各種媒介和方式來收集、傳遞和交流信息,使組織、部門、人員之間達到相互了解,以達到共同目標。公務員在溝通過程中,因主客觀原因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溝通問題,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服務意識,“官本位”思想嚴重有些公務員人生觀、價值觀嚴重扭曲,沒有形成正確的權利觀和服務觀,服務意識淡??;
2.業務水平欠缺,制約溝通效果公務員知識結構單一化,單一的專業教育導致有些公務員在現代管理知識、行政法律常識、英語,計算機等方面不夠熟悉,有的甚至不會講普通話;
3.不能換位思考和彼此尊重不能主動聆聽,邏輯和語言表達欠缺;好多公務員缺乏溝通的耐心,也不虛心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也因個人的語言溝通障礙制約著溝通效果;
4.無法很好的控制情緒因個人性格和心情差異,個別公務員在溝通過程中極易情緒失控,影響正常溝通;
5.不負責任要么是模棱兩可?;粵Q策,要么就是推脫,用群眾賦予的權利來升官發財,對民生卻不理不睬,腐敗現象嚴重。
影響溝通不能正常進行的因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來自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的障礙。
主觀方面:公務員因個人的性格、情緒控制、服務態度等溝通效果有異,在個人主觀因素的制約下,溝通雙方因知識水平和個人經驗的不同,溝通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同時公務員對信息的漠視也使溝通無法良好的進行。
客觀方面:電腦或系統軟件出現問題以及知識時代辦公載體更新換代的變化。所以公務員只有不斷提高理論知識和道德修養;認真收取溝通信息,選擇正確信息渠道,熟練應用信息載體,才能減少和克服溝通中的障礙。
通過分析溝通障礙的原因,為了使公務員在工作中能夠和群眾更好的溝通,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培養策略。
三、公務員溝通能力的培養
策略溝通能力作為公務員綜合能力的體現,需要公務員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學習溝通常識和主要技能,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1)完善公務員錄用及考核制度通過改革公務員考試科目和內容,創新考試辦法的方式擴大公務員選拔錄用范圍,加強人才測評工作,使我國公務員考試錄用工作更加正規化;同時完善公務員的相關考核制度,使公務員考核更加正規化。
(2)培養服務理念,明確服務意識通過方針口號、提醒標示等方式,不斷強化公務員自身的服務意識,例如辦公區域用醒目的字眼標示“公務員就是服務員,工作就是服務”等服務理念,將繁瑣的公務員理念精煉成 “群眾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 12字方針,可深入人心??傊?,公務員要聽從人民的心聲,是以人民的需求為中心,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工作的根本,并體現在工作上,落實在行動中,扎扎切切為老百姓辦實事。
(3)通過組織“愛”的教育和“良心”的教育活動,培養公務員的責任感。定期開展關于“責任感、愛和良心”的“獎優懲劣”活動,通過教育塑造、環境熏陶和制度規范,公務員不斷進行自我教育,不斷完善自己,為了養成公務員的責任感,還要對公務員進行主動學習先進模范人物,學習先進模范的優良品質和高尚行為,進而來激勵和感化自己,使自己不斷積極向上,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4)組織各類學習培訓,提高學習能力、提高業務水平。公務員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理論知識,學習國家政策以及自身業務知識,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
(5)通過開展群眾代表無記名投票的形式,監督公務員服務水平。
(6)通過開展“換位體驗”活動,通過換位思考,使公務員意識到個人的主觀意識造成的影響。例如個別公務員存在無服務意識,高傲自滿,不能換位思考、不能體諒別人、不能很好的管理好自身情緒等問題,通過參與“換位體驗”活動,使公務員意識到自身主觀意識的不足,從而加強服務意識,主動積極的聆聽,真正做到相互尊重和理解,同時也會在情緒控制中有很大的進步。
(7)通過開展討論會、座談會、演講比賽等方式,培養公務員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增強溝通效果。公務員在活動中鍛煉了說話技能,有助于同別人有效溝通,提高工作效率。
總之,通過以上培養策略的實施,增進理解、減少誤解,公務員溝通能力定會大幅度的提高,作為政府的執行者,公務員一定要搞好溝通協調,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宋英俊。公務員溝通協調能力研究[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06,(2):56-58.
[2] 黃婷婷。公務員在日常工作中的語言溝通策略[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0,(6):60-62.
[3] 時美英,朱曉峰。公務員素質現狀調查分析及對策-以南京市公務員素質現狀調查為例[J].前沿,2006,(9):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