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筑企業的承包模式轉型
在建筑業的產業鏈中,上游的規劃、設計、融資及材料采購等業態,能夠通過選擇和優化有利于提升盈利能力的設計方案和材料采購方案,容易獲得較高的利潤率,有較好的附加值。而傳統的施工領域則利潤率低,行業話語權小,因此建筑行業中有實力的企業紛紛將原有純粹的施工承包模式轉型為工程總承包模式,工程總承包將成為未來工程項目管理發展的趨勢。
工程總承包是相對于施工承包、分包等模式而言的,主要指具有工程總承包資質的建筑施工企業,依照其與業主簽署的合同約定,對工程項目的全流程(設計、采購、施工等)進行承包。它將過去通過分階段、分層次分別管理的方式轉變為各階段整體考慮的一體化管理,用通俗一點的語言,更像是“一條龍”服務,或“套餐式”服務。工程總承包模式的應用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有利于優化組織結構并形成規模經濟,有利于提高全面履約能力,并確保質量和工期。目前國內較為常見的是EPC總承包模式,涵蓋了設計、采購、施工三個重要環節,施工企業通過設計、材料采購兩個環節,提供高附加值的技術性服務以提高自己的利潤率。
但是工程總承包企業普遍面臨著應付及應收賬款多、資金缺口大、資產負債率高、融資難的困難,傳統的銀行信貸產品無法滿足其多樣化的需求。建筑企業承包模式的發展轉型,迫切需要銀行業匹配新的融資方式進行支持。鑒于工程總承包企1,結合供應鏈融資理論,引入定向保理方式,以滿足其降低財務成本、避免資產負債率上升的融資需求,緩解融資困境,實現企業和銀行的共贏。
2 工程總承包企業的融資困難
資金是企業持續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條件,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工程總承包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面臨著更多、更大的困難。
(1)應付、應收賬款多,資金周轉困難。工程總承包模式涵蓋了設計、采購、施工等重要環節,合同金額一般較大,通常設計、采購等前期投入需工程總承包企業先行支付,應付賬款較多[1].同時由于上游的基礎設施、房地產等業態具有很強的行業地位,在結算工程款項時,賬期長、回收慢,難度大,應收賬款也較多。這樣就導致工程總承包企業資金周轉困難,融資缺口大。目前工程總承包企業融資渠道單一,主要就是通過商業銀行流動資金貸款,但往往由于缺乏擔保也很難獲得足夠的貸款金額。
(2)資產負債率虛高,不利于信貸審核。通過銀行貸款等傳統方式融資,會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率上升,目前建筑行業資產負債率均值已超過70%,銀行業在進行信貸支持時非常謹慎,審核很嚴格,擔心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過高,易產生信貸風險[2].不過通過深入分析發現,建筑企業負債中有息負債占比一般不超過20%,大部分企業中負債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預收賬款,該科目并不形成企業的實際負債,待結轉后轉變為企業的營業收入,工程總承包企業的實際風險并沒有指標顯示的那么高。
(3)行業利潤率偏低,無力承擔過高的融資成本。整個建筑行業平均凈利潤率水平是偏低的,一般在2%左右,在這個行業中想要生存下來必須要承攬足夠多的工程量,以大量的營業收入來彌補利潤率的低下,因而建筑業需要舉債經營,通過財務杠桿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但是如果融資成本接近甚至高于企業利潤率的話,財務杠桿就發揮不了作用。
(4)銀行信貸產品缺乏創新,無法滿足多樣化的需求?,F階段銀行業對于建筑企業的定位與融資產品支持,還停留在傳統施工階段這一點上,評審結果不夠全面,往往低估工程總承包企業的資信水平,提供的金融產品主要就是流動資金貸款、1承兌匯票、保證業務等,產品創新不足。工程總承包企業的多樣化需求無法得到根本滿足,會轉而投向信托公司、租賃公司等尋求新的合作契合點[2].銀行方面如果不能針對客戶創新產品,將導致雙方合作的密切程度漸行漸遠。
3 工程總承包企業定向保理融資方式
保理產品以供應鏈融資為理念,具有跟單操作的特征,對于銀行系統來說,風險可控、收益穩定,對于施工企業來說,可切實解決資金流動性需求[3],因此銀行系統有關保理產品的創新不斷。工程總承包企業引入定向保理方式,可滿足其降低財務成本、避免資產負債率上升的融資需求。
3.1定向保理
定向保理是指銀行與核心企業合作,借助核心企業信用為供應商增信,通過受讓供應商對核心企業進行賒銷所產生的應收賬款,向供應商提供保理預付款及應收賬款管理等服務,從而支持核心企業及其供應商共同發展的一種保理業務[4].該業務可用于解決工程總承包企業的融資困境,即銀行選擇工程總承包企業作為核心企業,與其共同搭建為供應商融資服務的平臺,工程總承包企業按照企業自身業務開展情況推薦供應商名單,銀行篩選最終合作供應商客戶,向其提供保理預付款以及應收賬款管理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