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中秘關系建設中華人的重要性分析緒論
【1.1】19世紀中期至1874年契約華工抵秘情況
【1.2 1.3】中秘建交至今華僑華人發展情況
【第二章】秘魯華僑華人對秘魯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3.1 3.2】宣傳新中國并直接參與新中國與秘魯建交
【3.3】新世紀以來華僑華人全方位參與中秘關系發展
【4.1 4.2】國際格局的演變及影響與華僑華人自身的發展
【4.3 4.4】中國崛起與中秘關系發展為華僑華人提供信心支持
【4.5 4.6】中國僑務政策的改變與秘魯政府對華僑華人的政策
【結論/參考文獻】中秘關系與秘魯華僑華人探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三節 建交后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華僑華人全方位參與中秘關系發展
1971 年中秘建交以來,秘魯華僑華人全方位參與到中秘關系發展中來,呈現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良好勢頭。一是步入秘魯主流社會,為推動中秘關系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秘魯華人發展成為一支十分重要的社會力量,在秘魯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突出表現在參政議政方面沒有種姓障礙。許多政黨紛紛拉攏華人勢力,藤森競選總統時就自稱有華裔血統,秘魯人親切地稱呼他為“chinito”(中國佬)。藤森任總統時期是秘魯華人從政高峰,藤森政府中最多時曾有 7名部長是華裔,1995 年秘魯議會選舉中,有 6 位華人當選,占議員總數 5%。華裔將軍、地方政府官員也有不少,具有華人血統的政治家更多,其中華人擔任政府公職最高的是維克多·許會,他是在秘魯出生的華裔,曾擔任秘魯工業和旅游部長、國會副議長、議長和部長會議主席(相當于總理),為推動中秘兩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做了大量工作。華人積極參政不僅能夠影響秘魯的對華政策,而且能夠促進兩地華人交往,以推動中秘兩國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交流。許會擔任慶祝中國僑民抵達秘魯 150 周年籌委會名譽主席時表示“我們紀念第一批華工抵達秘魯,不僅僅是要讓人們記住那段歷史,更重要的是把華人勤勞樸實、團結奮進的優良傳發揚光大”。秘魯北方自由省省長阿萊杭德羅·陳(陳漢威)能講一口流利的廣東話,他強調中國人除努力、節儉外,還要更多地對居住國產生影響,樹立認真、正直、關心社會的形象,這樣才能贏得人們真正的認可和尊重。還有不少華人進入軍界,比如楊赫脫就是在警界服務多年后于 1990年獲得少將軍銜。
2011 年秘魯國會選舉中有三名華人當選,其中國會秘中友好小組主席瑪麗亞·科爾德羅·洪·泰女士對華十分友好,對自己是中國人后裔的身份引以為榮,她曾多次訪問中國,回鄉尋根并會見訪秘的中國代表團,致力于推動中秘雙方各領域交流。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她的大力推動下,秘魯國會于 2013 年 11 月出臺了一項外國人在秘身份合法化法案,有效地解決了非法在秘居留的外國人(主要是中國人)在滿足一定條件后合法獲得秘魯身份的問題。該項舉動受到秘魯僑界高度贊賞,中華通惠總局、番禺會館等多個華僑華人社團紛紛舉辦盛大的宴會感謝科爾德羅議員。從今后的發展來看,秘魯華僑華人中將涌現出更多的優秀代表,他們將成為海外華社的重要骨干力量和連接居住國秘魯與祖(籍)國中國的橋梁。
二是推動中秘經貿合作的發展。中國與秘魯分別位于太平洋兩岸,同屬于新興市場國家,兩國加強各領域務實合作符合雙方根本利益。華僑華人作為生活在秘魯的獨特群體,既熟悉秘魯的法律法規,又了解中國政治經濟形勢,再加上獨具優勢的語言、文化和社會背景,華僑華人成為中秘經貿合作的推動者,把“請進來”和“走出去”有機結合,既主動邀請中國官方和民間機構率團訪秘考察,積極參與國際性華人社團組織的活動,在秘魯開展貿易、投資等活動,推動了中秘兩國的經貿往來和發展。愛國僑領何蓮香牽頭組建了秘魯中國商會,旨在為兩國經貿交流搭建良好平臺。作為廣交會的合作伙伴,秘中商會一直致力于在秘魯宣傳推介廣交會。
每逢廣交會赴秘魯招商,他們都全力以赴地協助組織舉辦各種推介活動。即便沒有組團招商,每屆廣交會開幕前,秘中商會也會積極在當地舉辦推介活動,宣傳介紹廣交會,鼓勵當地客商積極參會。此外,秘中商會還經常舉辦宣傳中國的研討會或論壇,比如 2014 年 4 月聯合秘魯外貿旅游部、中國駐秘魯大使館和利馬大學舉辦中秘自貿協定生效四周年研討會,有效放大了中秘自貿協定對秘魯的發展機遇,有力駁斥了“中國威脅論”,取得良好效果?,F任秘魯中華通惠總局主席、秘魯亞太貿易促進會會長蕭孝權多次到廣東等省份介紹秘魯經商環境,鼓勵中國企業家前往秘魯考察商機,尋找合作發展機會。華人魏云邀請秘魯國會主席奧塔羅拉等議員于 2014 年訪問澳門,積極促成澳門—秘魯商會主席羅掌權于同年訪問秘魯,推動了秘澳之間的經貿聯系和往來。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原材料產生了巨大需求,加大了對秘魯的鐵礦石、銅、油氣等產品進口的規模,隨著初級產品價格走高,秘魯資能源產業也獲得很大發展;同時,中國的機電、紡織品、輕工產品等產品也深受秘魯消費者歡迎,不少華人企業家穿梭于中秘兩國之間開展貿易,從事礦產品出口和摩托、電腦、紡織品等進口,深化了中秘兩國合作。2009 年,中國與秘魯簽署了一攬子自貿協定并于 2010 年 3 月生效,為中秘兩國經貿合作注入了強勁動力。2011 年,在秘中資企業協會成立,注冊的中資企業有120 家,包括國企和民企,涉及油氣、礦產、制造業、農業等多個領域。中企協在團結中資企業、深入了解秘魯情況和法律法規、維護中資企業合法權益、宣傳中國和中秘友好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推動中秘經貿關系發展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擔任中秘人文交流的使者。秘魯華僑華人是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他們在秘魯落地生根之后,在長期僑居生活過程中總是想著與秘魯人民友好相處,同呼吸、共命運。1972 年 4 月秘中文化協會成立,積極推動兩國文化、藝術和體育交往。1981 年 8 月,以傳播中華文化和提高華人社會地位為宗旨的秘華文化中心成立。1982 年秘魯北部發生水災,中華通惠總局發動僑胞及華裔捐款,“籌得當時秘幣 2800 萬索爾(約合兩萬美元),支援災區人民重建家園。這一舉動得到秘魯政府、輿論界和當地人民的普遍贊揚。
2007 年8月 15 日,秘魯南部地區發生里氏 7.5 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華通惠總局積極組織《中國秘魯心連心—秘魯僑界賑災籌款晚會》,籌集了近8萬美元賑災款和大量救災物資,用于救助地震災民和災后重建工作。秘魯國會主席路易斯·岡薩雷斯高度贊揚這一舉動。2008 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利馬閉幕期間,秘魯僑界文藝團體“瑞獅團”舉行文藝表演,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舞獅吸引秘魯各界關注。
四是維護中國在秘魯的國家利益和形象的重要力量。新中國成立之后,秘魯華僑繼續與祖國同舟共濟。20 世紀 60 年代,華僑戴宗漢和戴賀廷捐資創辦了廣州第 73 中學。1979 年,他們向暨南大學捐資 100 多萬港幣購置教學設備。80 年代,他們又先后捐款 400 多萬港幣,興建人和鎮高增小學、人和小學和廣州市第 73 中學新教學大樓。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于1988 年作出決議授予他們“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1997 年 7 月 1 日,秘魯華僑華人舉行盛大花車游行慶祝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一百多輛花車綿延幾公里,場面宏大,氣氛熱烈。1998 年中國發生特大水災,中華通惠總局和“愛華文藝社”舉辦義演義賣活動,向祖國捐款賑災。1999年 10 月 17 日秘魯華僑華人舉辦了紀念契約華工抵秘 150 周年大型活動。同年 5 月 8 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用導彈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消息傳出,秘魯僑胞組織起來到美國大使館抗議示威,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可辱的浩然正氣。
2012 年 2 月 22 日,針對日本名古屋市市長河村隆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言論,秘魯中華通惠總局發表嚴正聲明予以強烈譴責。秘魯華僑華人還堅決擁護祖國統一,反對任何形式的分裂言論和行徑。1999 年 7 月 9 日,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企圖分裂中國。秘魯華僑華人紛紛聲討李登輝的分裂罪行。中華通惠總局還在《公言報》上發表嚴正聲明,駁斥了李的謬論。2001 年 2月 16 日,秘魯華僑華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在利馬成立,代表們傾訴盼望祖國統一的心愿,重申反對“臺獨”的立場。
2005 年 3 月 15 日,秘魯中華通惠總局和秘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在中國駐秘魯大使館就《反分裂國家法》舉行座談會并發表聲明,堅決擁護和支持這一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法律。2006 年 2 月 28 日,秘魯華僑華人代表在中華通惠總局舉行座談會,嚴正聲討臺灣當局以兩岸和平穩定和廣大臺灣人民的福祉作賭注,公然宣布中止“國統會”運作和“國統綱領”適用,挑起臺海危機的行徑。2014 年 6 月,秘魯華僑華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成功主辦中南美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2014 年大會,14 個中南美洲國家統促會代表等共 300余人參加,大會以“促中國統一,圓我中國夢”為主題,進一步凝聚了本地區僑胞對祖國統一的共識,堅定了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作出更大貢獻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