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文學論文 > > 劉第紅童話創作的“陌生化”魅力
劉第紅童話創作的“陌生化”魅力
>2021-02-16 09:00:00



繼長篇小說《漂泊》對城市打工少年生活的關注之后,作家劉第紅的最新力作《最后一根琴弦》把創作視角從現實轉向了充滿夢幻色彩的童話。他在文體間的轉換游刃有余,在筆下創造出了一個盡善盡美、自然與生命和諧的童話世界。在童話集中,作家劉第紅延續了一貫的精神探索和人文關懷,以期為兒童或成年讀者帶來靈魂的啟示和美的享受。

《最后一根琴弦》中共收錄了 66 篇短小而意蘊深刻的童話故事。筆者認為,劉第紅先生童話的獨特性在于他擅于運用陌生化的筆法,撕破看似自然的、合理的表象,而采用一種反傳統、反常理的方式使讀者把握真實、進行審美。他的童話創作離間現實生活,打破了讀者審美的自動化傾向,增強了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力。在筆者看來,劉第紅先生童話創作的“陌生化”魅力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 形象的陌生化、情節的陌生化、語言的陌生化。在三種陌生化魅力的交融中,劉第紅在文本形式豐富性的基礎上描寫了童話世界里的愛與美、同情與包容,傳達了生命平等的意識、交互審美的理念以及辯證思考的精神。

一、形象陌生化

大千世界,物類繁多,無論是在現實生活還是在人類浩淼無涯的想象世界中,形象總是一切源起的附麗和依托。莊子曾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比祟愲m然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窮盡對世間萬物的認知,但是對身邊常見的事物擁有深刻了解也并非難事,與對日常事物的熟悉相伴而來的卻是新鮮感的喪失和感知力的下降。形象的陌生化有意增強人們對尋常事物產生認知的難度,其目的正是為了恢復人們對事物的感受。什克洛夫斯基說:

“形象并不是變化的主語的不變謂語。形象的目的并不是要使它帶有的意義更接近于我們的理解,而是要創造一種對事物的特別的感覺,創造它的視覺,而不是它的識別?!保?]71因此,形象的陌生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創造出一種非同尋常的視覺效果。

《最后一根琴弦》作為一部童話集,它不同于寫實性的小說或散文,而更加強調想象力的作用,浪漫主義的色彩濃厚,其中所蘊含的形象豐富性和奇特性更是其他體例的文學作品不可比擬的。在《最后一根琴弦》中,作者或是對日常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外在形象進行變形,或是對平日里大家耳熟能詳、擁有固定看法的事物內在形象進行顛覆,以此產生的視覺沖擊力和陌生化效果賦予了故事角色巨大的張力,延長了讀者對角色的把握、理解時限,讓讀者對已經太熟悉而視而不見的事物“另眼相看”。

\\( 一\\) 變異式形象

馬振方在《小說藝術論》中說: “如果超自然的奇幻意象不假宗教觀念和民俗信仰,不帶任何迷信色彩,而使自然之人或物發生不可能發生的變異,如人化異物,物具人格之類,這就造成變異式表意形態?!痹谕捴?,這種表現形式數見不鮮。劉第紅童話中出現的“物具人格”表現手法,綜合看來共有兩種表現形態。一類是自身具有生命特征的物的人格化: 動物中有學習過馬路的鵝媽媽和鵝寶寶、開診所的森林醫生縫葉鶯、為森林廣告代言的小鹿、喜歡惡作劇的調皮小象努努以及不小心被帶到城市而思念家鄉的蟋蟀等等; 植物中則有因為留戀星光而奮力攀登懸崖的藤樹、擁有甜甜的吻而期待被人欣賞的紅草莓、暗戀上一位少女的楓樹和其貌不揚卻最終尋找到快樂源泉的黑蘑菇等。另一類則是本身不具有生命特征的物的人格化,例如唱著清澈婉轉歌謠的小河、夢想自己能夠開花的小泥人、沉默不語卻對愛專一的大山、會讓時間靜止的鬧鐘、身處廢棄河道卻心存夢想的沙子等,不一而足。前者讓讀者認識到人類并非世界的主宰,眾生平等,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同樣也擁有繽紛多彩的世界,后者更是讓想象蔓延,使生命的痕跡無處不在,以萬物的靈性為平凡的世界增添詩意。作家劉第紅用一雙富有洞察力的眼睛和一顆對世界充盈著愛意的心靈書寫了無盡的浪漫主義精神,令讀者心馳神往。

站在陌生化的視域下審視“物具人格”的特征,正是作家基于對現實進行陌生化改造以實現藝術式表達的考量。在這方面,劉第紅作品中的童話形象除了擁有物具人格的特征,有意識地增強形象的生動性和趣味性,還表現了一種主體自身之中產生的形象轉化和變異,以此給讀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陌生化印象。這種變異是相對于新的主體與原型之間的變化和差異而言的,它對符合規律的事物原型的外貌或屬性進行了一定改寫,改寫之后的形象因為與現實或規律之間的差別使人產生了陌生感。

因此,變異式形象產生的基礎之一是物與物之間的相似性。它依托于原物自身的某種特質而變身為同樣擁有這一特質的另一種事物,實現了形象的變異轉化?!渡衩厥й櫋分写蠊u變成了花叢中的雞冠花,大公雞和雞冠花之間因為“雞冠”而具有外形相似性; 而《綠色能源》中,作者賦予了一臺被遺棄的犁田機真實的生命,它在被棄置多年之后,耐不住寂寞悄悄跑出來犁田,在童話里變身為一頭擁有自主生命意志的鐵牛,犁田機和鐵牛之間存在的則是“犁田”這一功能上的相似性。動物與植物、非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自由轉化造就了一種超越自然規律的陌生感,建立起生命界、萬物間的普遍聯系,展現出作者為兒童營造的奇特、自由、浪漫的氛圍。

這種認為萬物都有生命自由意志的看法與人類童年期“萬物有靈”的認識論相契合,也建構起一個神秘而令人驚奇的夢幻世界。除卻建立在事物相似性基礎上的形象變異,《最后一根琴弦》中還有一種“突轉式”變異。它拋開了一切規則,摒除思維的界限,讓隨想象所欲而為的變形成為可能。例如《樹上的人魚》講述了一只追求愛情的小鰱魚的故事,它為愛而最終幻化成了一個可愛的小人魚,得以每天看到自己心愛的人。

故事的陌生化魅力就在于使不可能的事情成為可能,使夢想歷經長途跋涉而能夠成功抵達終點。劉第紅在童話中對符號的抽離,使生命的概念只落腳于生命自身,這令他能夠充分尊重個體的主體性,在作品中幫助他們釋放生命的激情、實現夢想,完成一種與眾不同的生命體驗。用藝術的手法對現實進行變形,實現生活里難以達到的完美,填補生命的空缺,滋養人的心靈,這正是童話的魅力所在。從這個意義上看,劉第紅的童話世界不僅僅是兒童的思想樂園,也是慰藉成年人心靈的精神家園。

\\( 二\\) 顛覆式形象

變異式形象主要是針對事物外貌、外形方面的變化,偏重于物理和外在,顛覆式形象則是對事物固有印象和觀念的反撥,側重于思想和內在。通過形象的顛覆而形成的陌生化是對人們生活中擁有固定看法的事物的重新闡釋,這種手法旨在從事物慣常印象的對立面出發,于其對立統一的屬性中尋覓同一性,使人們獲得全新的觀感和啟發。在創作中,通過顛覆性的形象創造能夠實現事物二元對立統一屬性之間的轉化,這樣不僅營造出了陌生化效果,同時也使文本自身富有張力,體現出作者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劉第紅在這部童話的創作中亦十分善于發現事物在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中的對立統一性,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顛覆式形象有兩種: 一種是對“丑”“惡”形象的顛覆,一種是對“影子”形象的顛覆。

童話世界之所以讓人流連忘返,原因之一在于其主人公的純潔和善良、結局的團圓和完滿,因為所有這些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期冀。但是,精彩的故事卻又往往離不開一位邪惡破壞者的干預和由此而致的主人公曲折離奇的經歷。假如《白雪公主》中沒有心狠手辣的王后,《灰姑娘》中少了兇惡刻薄的繼母,故事一定會大為失色。隨著作家創作技巧的日臻精湛,或許,怎樣寫好故事中破壞者的形象已經不足為奇,更新奇的卻是如何為這些人們心目中固定的破壞者形象正名翻案。劉第紅的童話集中對“丑”“惡”形象的顛覆便不失為一種大膽的嘗試?!镀娈惖男浅健芬晃睦?,作者顛覆了傳統中“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老鼠形象,而把它寫成是人類的寵物、一個幫助老人尋找童年美好回憶的輔助者。在這里,老鼠終于得以走出成見的陰影,一改尋??稍骺蓯旱谋I食者和貪婪者形象,轉而成為良善者,利用自己會打地洞的天性幫助主人尋回童年時遺失的彈球,在故事里成為情節的主要推動者。與書籍同名的童話故事《最后一根琴弦》不僅呈現了顛覆式的形象,還一反中國傳統童話中和諧美好的環境描寫,塑造出一種凄美、哀婉的氛圍。

在篇中,傳統認識里蟋蟀的好斗天性、蜘蛛的嗜血天性都遭受了挑戰,作者轉向了這些極端性格的對立面,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生命同一性中的純真和友善,在各種角色的相互欣賞、理解和支持中,孤獨的演奏家蟋蟀終于奏出了生命的交響樂。通過這些顛覆式形象的組合、連接,作家塑造了一個個讓讀者覺得熟悉不已卻陌生新奇的形象,表現了生命的無私和奉獻,從中達成了丑與美、生命與死亡、寂寥與狂歡的同一性,為自然與生命的辯證法譜寫出一曲贊歌。

如果說劉第紅經由顛覆“丑”“惡”形象達成陌生化效果的故事為讀者提供了生命同一性和辯證法的啟示,那么他對“影子”形象的顛覆則讓讀者把焦點從外物過渡到自身,超越感性,上升到本體論層面。影子是明與暗的交界,是現實與幻覺最曖昧不明的姿態,它依附于實物而不能脫離外物獨立存在,但是在劉第紅的童話諸如《影子保鮮法》《影子弄錯了》《畫家和他的影子》中,影子脫離了現實世界中本本分分、依托外物的姿態,轉而成為了具有生命力的、擁有自由意志進行活動的形象,實現了一種顛覆。拉康在論述鏡像階段理論時闡釋道:

“人在‘鏡像階段’時期就有了自我意識,并逐漸開始建立起一種‘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關系?!保?]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人逐漸開始控制想象并確立起對“自我”的認知。從影子和鏡像的類同性角度講,對影子的敘寫也不失為人類潛意識中對自我的一種體察和探索,一種對自我以外的“類自我”客體的捕捉和想象。影子與自己主人的結合就象征著人對自我的感知和認同?!队白颖ur法》中的小狗不肯接受小貓的影子,《影子弄錯了》中“我”必須與寄宿的客人換回自己的影子等,都象征著對自我的認同和堅守、對“存在”之意義的探求。由變異和顛覆而來的陌生化形象是作者對什克洛夫斯基“修正第一次印象”呼吁的印證,這種陌生感促使讀者打破成規套路的拘囿,對事物進行重新定位和思考,進而彌補我們日常思維里的盲點。

游走于劉第紅先生的筆端,陶醉于優美的童話,我們也不禁感嘆,萬物平等,生命的光輝不會止于黯淡,因為它們都會從關愛中得到慰藉,感受生命的悸動。

二、情節陌生化

形象陌生化是劉第紅童話陌生化魅力的重要構成因素,而情節陌生化使童話集里的故事更添趣味性與可讀性。情節是對故事材料的結構安排,尋常故事平鋪直敘的單線敘事模式往往顯得單調而乏味,容易分散讀者的注意力,或者使讀者很容易把握故事的發展脈絡,大大降低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對情節加以陌生化處理的方式卻能夠對此種現象進行改觀。對于情節的陌生化,我們可以從劉第紅的童話中找到兩條線索: 一條是非時序化的敘述,另一條是去理性化的情節。

\\( 一\\) 非時序化的敘述

在《情節的展開和斯特恩的 < 項狄傳 > 》一文中,什克洛夫斯基將敘事作品層次劃分為“故事”與“情節”,他解釋道: “人們常常把情節的概念和對事件的描繪,和我提出的按照習慣稱為本事的東西混為一談。實際上,本事只是組成情節的材料?!保?]38在具體文本中,本事就是按照事件發展的實際順序進行的敘述,而情節則是作家對原始素材進行藝術加工、打亂時序的敘述,以此使文本達到一種陌生化的效果,實現作家的創作意圖。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如意識流與荒誕派在藝術技巧中打破時空限制、注重人物的心理感覺,可謂是陌生化效果的表現之一。我國的先鋒派小說受西方現代主義小說技巧影響,對形式和敘事技巧的追求也使眾多讀者感受到陌生化的獨特魅力。反觀劉第紅的童話,作者也常常采用非線性的敘述模式,對事件發生的順序進行打亂和重組,這種對情節的非時序化處理使讀者從童話中也獲得了全新的閱讀體驗。它在形式上削弱了故事的完整性,但轉而突出了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在情感的表達上更為細膩深刻。例如《奇異的星辰》一文,它講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追尋童年美好記憶的故事,依據童話內容,事件發生的實際順序應該如下: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打亂秩序、使情節陌生化的安排讓故事變得更加曲折、動人。故事從一開始就給讀者們留下了懸念,讀者不禁好奇老人為何要帶老鼠去工廠? 老鼠在此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故事講述過程中,作者又通過幾次情節的轉折誘發讀者的情感波動,使讀者獲得對故事情感更真切的體會。

雖然故事的結尾都落腳于老人“回憶過去、回到天真”,但是陌生化敘述方式營造的曲折感突出了老人對童年美好回憶的執守,以及尋回丟失彈球的不易,給讀者以一種情感上的升華,使人們得到珍惜童年、永守純真的啟示?!讹h逝的長裙子》等童話亦是如此。該篇以主人公班尼太太執守回憶、癡戀白裙為始,以她與孫女麗奴的談話展開,追溯過去,逐步解開班尼太太與班尼相戀、班尼見義勇為而犧牲的謎題。故事的結尾,班尼太太與白裙一起隱沒在白云深處,化為純潔、忠貞愛情的象征。

劉第紅先生童話中情節的非時序化使童話產生了陌生化效果,打破了藝術形式化的規則,主人公在片段式的時間區里自由來去,令事件過程立體而富有戲劇性,這就像戲劇家布萊希特為創造陌生化效果而提倡的“日常生活歷史化”觀點,也即通過改變戲劇的時空結構,使它們以一種陌生的、與觀眾有距離的面貌呈現,從而達到與現實的“離間效果”。與此同時,文本空間也就更為開放,呈現出多義性的特點,可以給予讀者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這對于強化童話自身的美感及教益、激發兒童閱讀者的想象力具有重要意義。通常,打破線性敘事的陌生化寫作注重文本的結構和形式,因而時常會割裂文本的形式與意義,墮入虛無主義深淵,但在劉第紅先生的童話寫作中,他并未因為追求形式而解構意義,而是實現了形式與意義的統一和并重,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 二\\) 去理性化的情節

劉第紅童話中情節陌生化的另一種表現為去理性化。關于“理性”一詞的所指,長久以來蔓生出許多學說或理論,現實中也被人們含混地使用著。李澤厚認為,理性“最廣泛也最含混的用法,是指人所特有的思維、理解、認識、推論的能力、規律、法則,而大多與邏輯\\( logic\\) 相關”[4]。在本文的語境中,“去理性化”意味著對規則的反叛、對常理的沖擊。作者劉第紅對童話去理性化處理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對主客體的顛倒。

在規則和理性的約束下,世界上的事件多是以人為主體、以其他萬物作為目標對象的能動行為。在劉第紅的童話中,我們卻看到了對這種定勢的突破: 他對程式化的內容進行顛倒,反把自然物作為主體,而把人作為它們的行動對象?!夺炄恕愤@篇童話中上演了一出“魚釣人”的滑稽劇,《木馬騎人》則讓本來是為人所造、為人所用的玩具木馬反客為主,享受到“騎人”的樂趣。劉第紅把看似荒誕的事情置于熟悉的場景,通過主客體顛倒所造成的陌生化給童話添加了一種新鮮感和喜劇色彩,刺激了讀者感受的敏銳性,讓人忍俊不禁。童話集中的“紅豆派童話”更是花費了許多筆墨來描寫自然界的動植物對人類的愛情,展現出大自然作為主體對人類懷有的情感和包容,從反面表達了人類應該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思想。劉第紅筆端的陌生化效果與現實疏離,于去理性化的情節和童話的奇特意境中造就了審美距離,再次申明了他萬物平等的主張。

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說,這類童話反映了杜夫海納式的美學思想———以主體間性思維觀看世界的人文關懷,從終極本源這個維度上來講,即“人與自然世界\\( 在杜夫海納的個性化視域中體現為‘造化自然’\\) 的維度,體現為在造化自然對人類創生與訴求的基礎上,二者之間的本源和諧”[5]。這是對孩童思考人類生存境遇的啟蒙,也引導兒童形成萬物平等、尊重自然的意識。其中的去理性化情節無疑還造就了審美的距離,這種審美方式使童話更加貼近兒童靈活多變、奇幻百出的心理。楊春時在著作里曾談道: “審美不是理性活動,它不受理智直接支配,不遵循形式邏輯,不使用概念,不服從規范,而是純粹的非自覺意識活動\\( 直覺想象和情緒欲望活動\\) ……審美以超理性形式,升華了無意識,解除了自覺意識的壓迫,從而使審美意識成為自由的意識。它吸收了無意識巨大心理能量和非邏輯形式,形成了審美意識的巨大情感力量和創造性?!保?]劉第紅的童話創作在實現文本陌生化、去理性的情節寫作時無疑在極力追求這樣的境界。

三、語言陌生化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由符號表示的規則系統。作家在創作中常常尋求對語言規則的突破,他們的語言表達形式本身就有別于日常語言,而通過有意識地強化這種突破,塑造意象之間的奇特關聯、喻體和本體之間的斷裂性等等則可以實現文本的陌生化,更能突出作品的藝術性。文學史上個中代表既有多恩等 17 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的巧智奇想,又有 20 世紀盛行于歐美大陸的象征派詩人的詩美建構,還有中國現代詩人對象征派詩歌寫作手法的接受吸納等等。雖然各派之間具有程度深淺以及偏重的不同,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共同點,即追求語言符號組合關聯的任意性和跳躍性。反映在童話這種文學體裁中,因為它面對的讀者一般是兒童,所以語言的生動、活潑甚至一定程度的夸張就更加重要,在作者想象力的作用下,語言陌生化的特征也更加顯著。通過閱讀可以發現,《最后一根琴弦》中語言的陌生化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語言的跨語義反常組合,它側重于語言文字的“形”,常通過文字組合創造的視覺陌生感來達成; 二是語言結構的矛盾對立,它側重于語言傳達的“意”,常通過語言所表達的矛盾對立的深層內涵來實現。

\\( 一\\) 語言的跨語義反常組合

當讀者閱讀文本時,“觀看”是首要步驟,在這個過程中,讀者獲得的第一層信息是文本的外在表現———語言文字的組合形式。語言在形式上的陌生化表現為語言符號組合關聯的任意性和跳躍性,武漢大學的趙小琪教授將這種表達方式稱為語言的“跨語義系列的反常組合”[7]127 -132,它首先關乎文字組合所帶來的視覺陌生化效果,然后是讀者理解、感受文章上的困難和延遲。在這個意義上,作者的語言既可能在語法方面超出規則,也可能在事理表現方面違背常情。劉第紅先生在童話中善于創造視覺陌生化語言,以此取消讀者對經驗的依賴,而致力于創造新的“經驗”,讓感官接受新鮮組合的刺激,使文本生動豐富、不落俗套。當然,跨語義反常組合的語言在一定意義上會增加閱讀的困難,延緩閱讀速度,但卻有利于讀者從文字的羈絆中回味其所蘊含的情感,進而獲得別樣的觸動和感悟。

在陌生化理論的觀照下,《最后一根琴弦》中有很多超越語法規則的用法,這些特別的用法把文字的視覺效果延伸到文本的內涵,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表現在量詞搭配方面,諸如《迷人的星星》中所使用的搭配“一幢”“懸崖”,《森林里的游戲》里“一群”“蘑菇”等,都突破了固定的使用規則?!耙淮薄蓖ǔS脕硇稳莘课?,暗含高大、堅固之意,以之修飾懸崖恰好突出了懸崖這個障礙物的巍峨和險峻,反襯出了想要攀登懸崖、接近星辰的幼苗的艱難處境。而“一群”則通常用來修飾數量很多的動物,如“一群羊”“一群?!?。草地中的蘑菇作為植物本該用“一堆”來形容,但作者以“一群”來修飾蘑菇顯然更符合童話的文體特征,也使游戲玩耍中的蘑菇更具動態美,突出了集體游戲熱鬧非凡的氣氛,讓蘑菇的形象變得更加活潑可愛。于量詞搭配所營造的陌生化效果之外,另一類更加吸引人的是“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事象的結合”[7]127 -132。作者在《影子保鮮法》中對影子進行了具體化操作,把無色無味、不可捕捉的影子與“新鮮”“變味”“保鮮”等詞匯組合在一起。又如《芽語》中,被具體化了的鳥鳴聲“滿地亂濺”,“看得我眼花繚亂”,甚至還可以被“撿拾”。作者的語言跨語義反常組合使人在聽覺、視覺和觸覺三方面的感官交叉融會,充分調動了讀者的感官體驗,把他們也納入了文本的建構之中。

諸如上述的用法在童話集中不勝枚舉。例如,《飛舞的葵花》中向日葵的哀嘆: “難道相逢的夢想只能永遠凝固?”《暗戀少女的楓樹》中楓樹的自白: “這個隱痛的從未說出的秘密,成為我身上的一個節疤?!保?]65《美麗的接觸》中,盲童的微笑“像一道閃電,劃亮了漆黑的原野”[8]90?!皦粝搿迸c“凝固”的組合顯示出向日葵夢想的艱辛和遲滯,它對太陽的向往在現實空間中似乎永遠遙不可及?!懊孛堋迸c“節疤”的組合讓楓樹對少女的思念之苦成為它自身的一部分,更突顯這份情感的真摯和深刻。

“微笑”與“閃電”的組合則讓盲童照亮了他身邊的世界,他用自己的美好讓世界變得明媚起來。語言的跨語義組合打破了事物的尋常組合經驗,達到了視覺效果和突破常規的雙重陌生化,渲染出一種超脫世俗的天真和童趣,讓讀者獲得嶄新的閱讀體驗。劉第紅先生用實際寫作向讀者證明,規則并非不可超越,常理并非不可突破。這種寫作手法折射出了作者的辯證思維方式,更以此彰顯了兒童文學的靈活和不拘一格。

\\( 二\\) 語言結構的矛盾對立

趙小琪教授在研究中論述道: “西方象征主義詩人認為,世界是矛盾統一的存在體,是與否,生與死,恐懼與歡樂,神靈與魔鬼既是相互對立的,又是相互聯系和轉化的,詩人的任務,就是在詩的語言結構內部表現事物的這種矛盾的同一性?!保?]127 -132表現在文本中,語言結構的矛盾對立就是把兩個對立、相反的事物統一于一個語境中,在二者的對立中形成強烈的沖突,使文本顯示出無比的張力。在詩歌中,詩人經常制造鮮明的語言結構矛盾對立形式,對比愈強烈,矛盾愈突出,則詩歌張力愈強。在小說、散文和童話等文體中,語言結構矛盾對立的設置則相對較少又相對模糊,但在劉第紅先生的童話里,因其詩化的語言風格和力求超越范式的立意,語言結構的矛盾對立成為他頗具個人特色的書寫方式,造就了一種非同一般的陌生化效果。

劉第紅先生的童話語言優美、充滿童真童趣,卻又不膚淺稚嫩,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童話既表現了憂傷和苦痛,又描繪了歡樂和美好,在二者的對立統一中,童話的意蘊更顯深刻。首先,劉第紅先生著力表現了夢想和現實的對立統一?!睹匀说男切恰分袎粝胗|摸星光的藤樹,《夢想花開》中渴望開出鮮艷花朵的小泥人,《小樹葉的歌唱》中夢想自由飛翔的小樹葉,《想要飛翔的樹》中夢想飛翔的大樹,《兩顆沙》中想變為螢火蟲的沙子等等,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擁有偉大夢想的平凡角色,現實給他們以無數磨礪,主人公現實中歷經千辛萬苦卻從未放棄夢想,在痛苦的堅持中夢想終于成真。其次,童話集中,痛苦和歡樂的對立統一亦十分突出?!缎撵`的舞蹈》中“憂郁魔鬼”的鐐銬和“歡樂少女”的舞蹈形成了強烈對比; 《黑蘑菇》里,黑蘑菇的悲傷和快樂前后有著巨大的反差; 《火花的女兒》一文中,冰冰城居民曾經的冷漠、缺乏愛心與同情心,和后來的相互溫暖、關愛他人之間形成了鮮明對照。

最后,這部童話集傳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人類與自然的對立統一。在《觀夢》這篇極富詩意和代表性的篇章中,作家劉第紅在夢幻般詩意的行文中塑造了一個純真的世界,與復雜紛亂的世俗形成了強烈反差。他通過小鳥恬靜而溫馨的夢境表現了純真對世俗的反叛、和諧對對立的修正,于這樣的二元對立統一之中突出了大自然的安然、自由和純凈,向讀者傳達了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以及向善、向美的人生信念。語言結構的矛盾對立使劉第紅的童話在陌生化中顯示出包容性和辯證性的特色,他為童話注入了哲理的思考和智慧的啟迪,他的作品也因此而超越了一般兒童文學作品的高度。

劉第紅先生童話集中所表現的語言陌生化,其目的并不在于讓文字變得晦澀難懂并以此賺人眼球,畢竟童話所面向的一般讀者是兒童。相反,他通過私人化和個性化的體驗造就了陌生卻又優美自然的語言,使故事充滿了生命力。這令他的童話在語言方面獨具風格、充滿創意和新奇性,又充實了文本的意義,完善了文本的內涵。

作家劉第紅敢于顛覆、自成一派,他的童話集《最后一根琴弦》通過形象的陌生化、情節的陌生化、語言的陌生化為讀者打造了一個遙遠而靠近、陌生卻熟悉的世界。作者在此用最詩意、最純真的語言把世界拉遠,然后再還原到讀者面前,用距離營造美感,用故事書寫情懷,讓世界重返童真,充滿了人文關懷。這正如他自己所言: “現實生活是不完美的,而童話世界卻盡善盡美。童話離間生活,與現實世界拉開距離,形成‘陌生化’效果??墒?,讀者在閱讀童話時,卻覺得遙遠而陌生的童話世界又是如此的靠近與熟悉。這正是童話的魅力?!?/p>

參考文獻:

[1][法]托多羅夫. 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M]. 蔡鴻濱,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2]馬振方. 小說藝術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51.

[3]黃漢平. 拉康與后現代文化批評[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2.

[4]李澤厚. 哲學綱要[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47.

[5]尹航. 重返本源和諧之途·杜夫海納美學思想的主體間性內涵[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17.

[6]楊春時. 生存與超越[M].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149.

[7]趙小琪. 藍星詩社對象征派詩美建構策略的化用[J].外國文學研究,2003\\( 3\\) .

[8]劉第紅. 最后一根琴弦[M]. 沈陽: 萬卷出版公司,2014.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播放|欧洲亚洲精品免费二区|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