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人民的壽命也不斷提高,現在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 75 歲。中國將逐漸走進老年社會。人體衰老是有機體固有的規律。研究人類長壽的原因是探討延長壽命、揭開長壽之謎的重要途徑之一。衰老的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Hayflick 發現,細胞質對細胞衰老的速度不起作用,確定細胞繼續分裂增殖能力的物質在細胞核內.細胞核的主要成分是遺傳的物質基礎即染色體。因此,研究染色體變化與衰老之間的關系是當前老年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國對老年人細胞遺傳學研究不多,我們對延邊地區 90 歲以上老人進行細胞遺傳學研究,對其中 30 例做了細胞遺傳學分析。
2 研究對象
30 例均為 90 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年齡 90~107歲,男性 11 人,女性 19 人,均為漢族。大部分為城市居民,生活都能自理,少數人還能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采血前全面體檢,以無遺傳病、三個月內無病毒感染及一年內未受 X 線照射者為選例對象。以延吉市人民醫院細胞遺傳室 2012 年檢查的60 名壯年人染色體資料為對照組。
3 制備細胞培養及染色體標本
3.1 培養基的組成
RPM164(日本產)80ml,小牛血清(長春生物制品所)20ml,PHA(Difco)1ml,雙抗(青鏈霉素各 1 萬單位/ml)1ml,混勻,以 5 %碳酸氫鈉調 PH至 7.2,分裝每瓶 4ml,冰箱保存。
3.2 培養與制法
常規靜脈采血 1ml(肝素抗凝),用 6 號針頭將23 滴抗凝血接種于培養瓶內,置于 37℃耐恒溫箱內培養 72h.培養期間每隔 12h 輕輕搖晃培養瓶一次,以便使血細胞充分利用營養物資。收獲前 6h 加秋水仙素,氣干法制片,姬姆薩染色 15min.
3.3 求分列指數
在高倍鏡下隨機統計 1,000 個有核細胞,記錄分裂中期細胞數。求出分裂指數。選出 16 名青壯年人的分裂指數為對照組。
3.4 染色體核型分析
先在低倍鏡下選擇背景清晰,染色體收縮適度,無重疊或重疊不超過二個和無失散現象的分裂中期相,再用油鏡觀察每個分裂中期和染色體的數目、形態。只記錄 2n 加減 2 的染色體數,再按 WHO推薦的方法做染色體畸變分析,每種畸變均經 2 人以上核對證實。每份標本觀察 50~100 個細胞分裂相。
4 檢查對象分組及檢測結果
把 30 份標本閱完并詳細填寫表格后,再按被檢查對象的性別、壽斑及長壽家族史分為三組,以觀察染色體畸變與性別是否相關。檢查結果如下。
4.1 分裂指數
試鏡組共統計淋巴細胞 30,000 個,其中分列中期細胞 1,762 個,分裂指數為 5.87%對照組共統計16,000 個淋巴細胞,其中分列中期細胞為 992 個,分裂指數為 6.20%.
4.2 染色體眾數(表 1)
從表 1 可以看出,實驗組超二倍體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 p<0.05 )。表明延邊地區長壽組二倍體降低,超二倍體明顯增高。其他各項變化不明顯?!?】
4.3 染色體自然畸變率(表 2)
兩組相比較,實驗組染色體型畸變率及染色單體型畸變率明顯增高,而經統計學處理后并無顯著差異。但畸變細胞總數經 x2檢驗,p<0.05.試驗組的雙著絲點體和單體裂隙都比對照組高,然而并無統計學意義?!?】
5 各組染色體畸變的關系
5.1 性別與染色體畸變的關系
11 例男性中共分析分裂中期細胞 850 個,19 例女性中分析分裂中期細胞 1,611 個,染色體數目的變化與染色體畸變率經統計學處理均無明顯差異,表明性別與染色體畸變之間沒有關系。女性中有 9個單倍體,系 1 人標本中所見,因情況特殊,未做統計學處理。
5.2 長壽家族史與染色體畸變的關系
在受檢的 30 人中,長壽家族史明顯的共 28 人。以 80 歲以上作為長壽家族史標準,則有長壽家族史者 16 人,無長壽家族史者 12 人。將兩組染色體眾數與自然畸變進行比較,無明顯差異 .
5.3 壽斑與染色體的關系
根據綜合報告中對壽斑分度的標準,30 例受檢人中,無壽斑者 8 人,壽斑(+)者 14 人,(++)者 8 人。各組染色體眾數與自然畸變率無明顯差異。
6 討論
6.1 分裂指數
增值是細胞生命現象重要特征之一。但正常細胞的分列能力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余祥美等報道[2],人到 80 歲以后淋巴細胞在離體培養下分裂指數顯著下降??墒?Hayfick 發現,培養細胞增殖次數與供體年齡之間沒有顯著差別。Scheider 則報道培養細胞增殖次數與供體年齡成反比。本實驗細胞分裂指數為 5.87%明顯高于余氏所報道的,而與周氏報道的接近[3].可見老人的細胞仍然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
6.2 染色體自然畸變率
人體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的自然頻率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利用染色體畸變率這個指標,可以觀察環境因素對細胞結構遺傳性的影響。染色體畸變自然率為 1~3%.本實驗實驗組畸變細胞總數為 2.11%.對照組為 1.38 %.p<0.05 具有統計學意義。文獻報道,畸變細胞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加,80歲以上的人可達 3.0%.本實驗結果與文獻報道一致。
6.3 性別與染色體畸變的關系
文獻報道,成年女性非整倍體可達 13 %,男性為 7 %.Court 等報道,女性在 55 歲以后,男性在65 歲以后就容易丟失性染色體。本實驗組女性非整倍體細胞 13.84 %,略高于男性 12.47 %.而染色體畸變細胞總數男性 2.24 %,則略高于女性 1.99 %.說明長壽老人的性別與染色體畸變關系不密切。
參考文獻
[1] 孫祥燮,人類衰老的細胞生物學[J].科學(中譯本),1980,5:20-27.
[2] 余祥美等,巴馬縣 29 名高齡老人細胞遺傳學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82,1(2):70-74
[3] 周煥庚等。人體微量血液體外培養制備染色體標本的簡易方法[J].中華醫學雜志,1974,54(6):368-370.
[4] 沈關心,癌腫患者淋巴細胞亞群的研究[J].武漢醫學院學報,1984,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