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體是抗細胞內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體的總稱。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伴有特征性的自身抗體譜,而疾病標記性抗體或特異性抗體可診斷和鑒別診斷疾病特性,檢測抗核抗體可判斷疾病的活動性及預后,觀察治療反應,指導臨床治療。
1 抗核抗體簡介
顧名思義,抗核抗體(antinuclearantibody,ANA)是一種抗細胞核各種成分的自身抗體,是自身免疫風濕性疾?。╝utoimmunerheumatic diseases,ARD)診斷中重要的血清學標志物[1,2],其是一組專門針對細胞核內脫氧核糖核酸 (DNA)、核糖核酸(RNA)、蛋白質、脂類、酶類及這些物質分子復合物的抗體。
ANA 無器官特異性和種屬特異性,大多數屬于 IgG 類抗體,僅少部分屬 IgM 和 IgA[3].隨著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免疫學等學科的不斷發展及免疫熒光技術的日益改進,目前對 ANA的研究已不再僅僅局限于細胞核成分,其靶抗原的分布已由傳統的細胞核拓展到整個細胞,除細胞核外,還包括細胞漿、細胞骨架、細胞分裂周期蛋白等。
根據細胞內靶抗原的理化特性和分布部位,一般可將 ANA分為五大類:抗 DNA 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抗非組蛋白抗體、抗核仁抗體和抗其他細胞成分抗體。每一大類因不同的抗原特性又可分為許多亞類,其命名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以首位被檢出該抗體的患者的姓名縮寫命名,如抗 Sm 抗體、抗 Jol 抗體等;有的是按抗體相關疾病的病名命名,如抗 PM-Scl 抗體、抗SSA 抗體和抗 SSB 抗體等;有的是按抗體的化學組成及特性命名,如抗 RNP 抗體、抗 DNA 抗體等;有的則是按靶抗原分布位置命名,如抗線粒體抗體、抗高爾基體抗體和抗著絲點抗體等。
2 檢測抗核抗體的臨床意義
對 ANA 的認識始于狼瘡細胞的發現,而對 ANA 研究的興起和深入則是源于新病種、新技術的不斷發現和臨床醫學的迅猛發展。目前已發現具有不同臨床意義的 ANA 二十余種,形成了初具體系的抗核抗體譜(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s),這些抗體對風濕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類風濕性關節炎(RA)、強直性脊柱炎、多發性硬化癥(MS)、干燥綜合征(SS)、皮肌炎及混合性結締組織?。∕CTD)等的診斷、鑒別診斷及衡量療效、判斷預后都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4,5].1982 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將抗 ds-DNA 抗體的測定作為SLE 診斷標準之一,抗 ds-DNA 陽性率可達 60%~90%,如果健康人血清中出現該抗體,大概 85%的人在 5 年內可能會發展為SLE,且其血清水平與疾病的活動性呈正相關[6];抗核小體抗體對 SLE 的特異性為 97%~99%,敏感性為 58%~71%,多見于活動性狼瘡特別是狼瘡腎炎中,抗核小體抗體與抗 ds-DNA 抗體相互獨立,但同時檢測兩者可提高 SLE 的檢出率??怪z點抗體和抗 Scl-70 可見于 50%以上的系統性硬化癥患者,是該病最為常見的相關自身抗體[7,8];抗 SS-A 和抗 SS-B 多見于 SS 患者,抗 SS-A 敏感性較強,抗 SS-B 特異性較高,兩者聯合檢測和提高 SS 的診斷率,如果聯合檢測抗 M3 受體抗體或 α 胞襯蛋白抗體,則可使原發性干燥綜合征診斷的敏感性提高至 80%以上;抗 nRNP 抗體有助于鑒別結締組織和非結締組織??;抗Jo-1 抗體多見于肌炎,且與合并肺間質纖維化相關[9].此外,某些非結締組織病如慢性活動性肝炎、重癥肌無力和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等也可見 ANA 陽性,正常老年人也可出現低滴度的ANA.
3 抗核抗體的檢測方法
抗核抗體的檢測方法較多,如間接免疫熒光法(indirectimmunifluorescence,IIF)、免疫印跡法(immunoblotting test,IBT)、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蛋白芯片法[10]、金標法及流式細胞術[11]等,但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還是 IIF 和 IBT.
3.1 間接免疫熒光法 該方法是公認進行 ANA 篩查的首選方法。早在 1957 年,Holborow 和 Friou 等首先以嚙齒動物組織冰凍切片為抗原底物,應用 IIF 檢測抗核抗體。目前臨床檢測ANA,多以 Hep-2 細胞和靈長類動物肝臟如猴肝冰凍切片為抗原底物片。Hep-2 細胞即人喉癌上皮細胞,其核抗原豐富、特異性強、含量高,核大、細胞結構清晰,易于判讀熒光染色核型結果,Hep-2 細胞片較鼠肝(腎)冰凍切片檢測 ANA,陽性率可提高 10%~20%[12].IIF 檢測 ANA,主要有以下 6 種常見熒光染色模型:①核均質型(homegeneous pattern,H),該型的靶抗原主要有 dsDNA、ssDNA、核小體和組蛋白。②核顆粒型(spekled pattern,S),又稱核斑點型或核斑塊型,可細分為核粗顆粒型和核細顆粒型,靶抗原主要有 nRNP、Sm、SS-A 和 SS-B.③核仁型(nucleolarpattern,N),也可分為核仁顆粒型和核仁均質型,主要包括抗PM-Scl 抗體、抗 RNA 多聚酶Ⅰ抗體、抗原纖維蛋白抗體和抗Scl-70 抗體。④核膜型(membranous pattern,M),此型與抗板層素(Lamins)抗體相關。⑤著絲點型(centromere pattern)。⑥胞漿型(cytoplasmic pattern,C),即細胞漿熒光染色陽性,主要包括抗線粒體抗體(胞漿粗顆粒型)、抗核糖體 P 蛋白抗體(胞漿細顆粒型,有時可見核仁陽性)、抗 Jo-1 抗體、抗高爾基抗體、抗溶酶體抗體、抗肌動蛋白抗體和抗波形蛋白抗體等。此外,還有一些較少見的熒光染色模型,如中心粒型、中間體型和紡錘體型等。
應用 IIF 檢測 ANA,在判斷熒光染色模型時一定要注意有絲分裂期的細胞,其中期細胞熒光染色特點對核型判斷具有重要意義。有時一份血清內含有多種自身抗體,因此會出現不同的染色模型,即混合型,此時需用不同稀釋度的血清進行檢測,有助于區分所含有的各種熒光染色模型。
3.2 免疫印跡法 該法亦稱酶聯免疫電轉移印斑法(enzyme linked immunoelectrotransfer blot,EIBT),是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的興起而逐漸發展建立起來的一種免疫化學技術,最早應用于 DNA 和 RNA 的檢測鑒定。該方法是將經SDS-PAGE 電泳分離的蛋白質組份精確的近似定量的轉印至一固相載體,并保持其生物活性不變,使待測的抗體與附著于固相載體上所呈現的抗原表位發生特異性的反應,以達到檢測、鑒定的目的,是檢測蛋白特異性、表達與分布最常用的方法。最初將 IBT 應用于自身抗體的檢測,主要是檢測可提取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ENA 是核物質中一類蛋白質的總稱,這類核蛋白的共同特點是不含有組蛋白,且均能溶解于生理鹽水和磷酸鹽緩沖液,其檢測濃度可達到 pg 水平。
現在,一次實驗最多可同時檢測 18 種已知抗原:nRNP/Sm、Sm、SS-A、SS-B、Ro-52、Scl-70、PM-Scl-100、Jo-1、CENP B、PCNA、dsDNA、nucleosomes、histones、rib、P-proteins、AMA-M2、Mi-2 和Ku.
3.3 檢測方法評價 應用 IIF 檢測 ANA,由于不同的抗體可能會出現相同的熒光染色模型,也就是說抗體和熒光染色模型并不是一對一的關系,因此僅根據熒光染色模型特點來推斷抗體的特異性往往是比較片面的(抗著絲點抗體、抗高爾基體抗體及抗中心體抗體等特殊熒光染色模型除外),而免疫印跡法則可以準確地鑒定部分靶抗原;同樣,免疫印跡法由于只能檢測已知抗原對應的抗體,故而在 ANA 的篩查方面不具備全面性。因此在 ANA 的檢測中,IIF 和 IBT 聯合應用可相互補充,相互佐證,避免誤診漏診[13,14].
參考文獻
[1] 郭大文,張英輝,單娜,等??购丝贵w核型與條帶免疫抗體譜相關性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26(6):560-562.
[2] 邢艷,唐中,袁國華??购丝贵w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內科學分冊,2006,33(5):218-221.
[3] 索有巖??购丝贵w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1):234.
[4] Egner W.The use of laboratory tests in the diagnosis of SLE [J].J ClinPathol,2000,53(6):424-432.
[5] 李本忠,光輝,陳家東??购丝贵w譜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260-262.
[6] 張少凌??购丝贵w的檢測方法及其臨床意義[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1995,4(5):495-497.
[7] 郭大文,王曄,孟冬婭。風濕免疫性疾病實驗室檢查研究進展[J].沈陽部隊醫藥,2011,24(3):207-209.
[8] 王美云,張宏,陶金輝,等??怪z點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臨床意義[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4):586-588.
[9] 何蕊,徐蘭峰,宋秀軍,等??购丝贵w譜檢測的臨床診斷意義[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1,27(9):1017-1018.
[10] 江凌曉,張德明,林麗娟,等。蛋白芯片技術及免疫印跡技術檢測抗核抗體的比對研究[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3(6):413-415.
[11] 邢艷,唐中,周京國,等。應用流式細胞術檢查抗核抗體[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06,21(3):9-12.
[12] 湯春園,陶瑕,李山??购丝贵w、抗雙鏈 DNA 抗體研究與實驗室檢測的進展[J].內科,2008,3(3):421-423.
[13] 李炎梅,譚毅??购丝贵w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3,6(8):814-817.
[14] 陳永鋒,王曉華??购丝贵w在結締組織病中的臨床意義[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4,21(4):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