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源在《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一書中,將兒童文學母題分為:愛、頑童、自然。[1]
在兒童文學中,其母題與主題相關,所以,"母愛""童心""自然"是兒童文學創作的永恒主題。王立春的詩集《騎扁馬的扁人》作為當代兒童文學作品的組成部分,是具有代表性的,尤其在思想主題方面,《騎扁馬的扁人》通過"夏夜""爸爸不在家的日子""鄉間童謠""冬天的聲音""公主和她的七個小矮人"五輯,分別以母親的視角表達了母愛主題、以兒童的視角表達了童心主題、從對大自然的關注中表達了自然主題。
一、以母親的視角表達母愛主題
樊發稼認為:"不論古今中外,凡是真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無不飽含充足的愛的元素。正是這種美好的感情、思想和精神的元素,感染著各個地域、各個民族的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讀者,使這一文學部類具有歷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2]
王立春《騎扁馬的扁人》中愛的表達,就體現在以母親的視角表達母愛上。
此作創作于王立春女兒的童年時期,是她女兒讓這個母親的愛有了落腳點,同時也讓母愛在這部兒童詩集中噴涌而出。在《騎扁馬的扁人》中,王立春以母親為視角,帶著濃濃的母愛和溫柔的目光來看待自己的女兒并表達自己的愛意。如在《騎扁馬的扁人》的第五輯"公主和她的七個小矮人"中,王立春表達了自己初為人母的喜悅和甘愿為女兒付出一切的愿望。
這種母愛體現在《女兒》系列組詩中,有媽媽對女兒無私的呵護:有了你了/便有了/母親一輩子沒完沒了的牽掛/我的花孩子/不管長大以后你飛出多遠/母親的目光/一直在你身后跟著---《小花仙》(之二)有媽媽對女兒成長的記錄:有一天/你穩穩地站住了/站住了你試探著邁出了/第一步/有些/搖搖欲墜---《歲月如蚌》有媽媽對女兒深情的傾訴:讓我把你細絨絨的頭發梳起來/梳成一個椎椎辮的/小姑娘/梳成媽媽的小時候/女兒你多像媽媽/媽媽兒時唱的歌兒/你會唱么/媽媽雨中莫名的憂傷/你會有么/媽媽無邊的幻想/蔓延在你身上么---《椎椎辮兒》有媽媽對女兒殷切的期望和美好的祝福:女兒/有一天/我背著大口袋/來到/你長大的門前/這是你小時候丟了的珠寶呀/女兒呀/你那時多么的驚喜/你的驚喜填滿了/你母親長長的長長的失落---《歲月如蚌》"母愛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文化的問題,更不僅僅是一個社會的或階級性的問題,而是一個更根本的人性問題,一個人的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的問題。"[3]
王富仁先生肯定了母愛的重要性。在中國現代兒童文學作品的創作中,從冰心的《繁星》《春水》這兩部詩集開始,母愛這個主題一直綿延至今,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人們內心的追尋。王立春雖然是以一個成人的目光關注童年的生命,但由于這成人視角是以一個母親的身份表達的,因此情感格外真實、動人。在打動讀者的同時,彰顯了母愛這一偉大主題。
二、以兒童的視角表達童心主題
"童年是人的根基與核心,是成人的精神故鄉,是生命富有創造力的源泉;在童年的回歸里成人可以尋回愛、天真、單純、神圣,可以感受到安寧與撫慰。"[4]王立春的《騎扁馬的扁人》就試圖回到童年,從童年的生命里尋找現代喧囂的生活中難得的安寧與美好。在詩集中,她本能地關注當代兒童的生活與生存狀況,并在詩歌中做了自覺探索。這樣的一種關注,其實是對兒童心靈的關注、對兒童夢想和兒童精神的肯定。
作者以一個兒童的視角、一個親歷者的身份進入了兒童的世界,以兒童對話的形式,表達兒童心靈的感受,彰顯"童心"這一主題。"童心",指的是人"最初一念的本心。"也就是人在幼童時期所具有的本色心性,即在未接受外物"異化"之前的自然淳樸、純真無邪的心境。[5]30《騎扁馬的扁人》中作者對童心這一主題的表達體現在:兒童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表現出的是欣賞和喜愛,沒有成年人表現的那么妄自尊大:不要掃那些雪了吧/讓他們在那里靜靜地停著/你看那屋檐的雪/多么好看---《冰凌花》爸爸/憋一會兒小河水/讓我們有個大澡盆吧---《堵小河》兒童總能注意到成年人很難關注到的自然景物或現象,并把它們想象成有人一樣的思想:我那臟臟的小水坑/夜/里/你在路邊做什么呢//而白天/所有的媽媽都讓孩子離你遠遠的/所有的小孩卻被你吸引過去---《小水坑》你以為門前的石頭也睡了么/媽媽/我們的石頭在夜里從來不睡/他有事情要做---《門前的石頭》兒童沒有成人那樣的面對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偏見,相反,他們將自己蓬勃的生命活力幻化成了同情之心,分配給了世間萬物。
所有的小家伙都在夏夜狂歡/所有彩色的夢都掛著簾子在放映電影/孩子們誰也想不起/向日葵那個傻大個兒//向日葵/你這朵/可憐的大傻花呦/你以為/交一個燦爛的朋友/就能幸福一輩子么---《向日葵其實很傻》孩子生就是哲學家,在他們眼中,自然界的一切都很神奇??怠づ翞跛雇蟹蛩够谒摹督鹈倒濉防镎f:"在孩子看來,每一個大人,不論是提溜著一套發出刨屑味木工工具的木匠,還是知道草為什么是綠顏色的學者,都有幾分神秘。"[6]
意即,兒童與成人相比,對周圍的事物更加充滿好奇,體現出了孩子單純的天性。王立春在《騎扁馬的扁人》中的表達,注重兒童心靈的表現,她將自己的童年記憶與兒童心靈的特點相連接。同時,在此作中,作者以兒童視角表現的"童心"往往以快樂為原則,對生活和自然界采取天真并且寬容的態度。由于兒童的天真和寬容,他們會舍不得家里飼養過的花斑豬、甚至憐惜一塊石頭;他們會將清晨的露珠看作是白天丟失的泡泡;他們會喜愛大人們排斥的小水坑;他們會設身處地的為一朵向日葵思考。兒童的天性在該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從對大自然的關注中表達自然主題
"兒童文學是最親近大自然的文學。"[5]37對于自然,王立春有著自己獨特的童年經驗。她在《向著故鄉的方向》里這樣說:"我生命之初和樹林、草甸子、沙土攪到一起,分也分不開。而樹林、草甸子和沙土里的一切生物,都是陪我成長的伙伴,就是再轉成另一個生命,我也和它們難分難舍。"金波對王立春的《騎扁馬的扁人》曾有這樣的評價:"在她的筆下,展開了一個亦真亦幻、多姿多彩的世界……讓世間萬物獲得了另一種生命。"[7]
可見,在《騎扁馬的扁人》中,王立春對自然的關注以及描寫的鮮活。在詩集里,小動物是小孩子的好朋友:從院子到草地/小孩追你/紅色的白色的黃色的藍色的花蝴蝶呀/從草地到天上/小孩追你/紅色的白色的黃色的藍色的花蝴蝶呀---《蝴蝶飛》蛐蛐會在夜里舉行婚禮:如果我說有蛐蛐今晚要結婚/媽媽/你能相信么//就是那只棕色的青大愣/和卷毛的小黑兒/白天我眼看著青大愣背著小黑兒/在墻角那兒求婚---《蛐蛐婚禮》土和沙是旋風的壞朋友:原來/你只是/會跳舞的/一縷清風/是土和沙子/把你弄成這副鬼模鬼樣---《旋風》在《騎扁馬的扁人》中,作者關注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以一個孩子的身份體驗、感知著自然界的魅力,從而表現自然這一主題。
四、結語
王立春的詩集《騎扁馬的扁人》,對于兒童詩的本質以及兒童詩主題的最佳表達方式進行了探索,作家憑借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環境和童年經驗以及豐厚的文化底蘊,彰顯了自己在兒童詩歌創作與實踐方面的獨特價值,給沉寂的兒童詩壇帶來了一股強勁的"東北風".王立春《騎扁馬的扁人》,可謂是給新世紀的兒童詩歌園地注入了新的養料,同時也傳遞了兒童詩歌發展的新希望。
參考文獻:
[1]劉緒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6.
[2]樊發稼。愛的文學---兒童文學與詩[M].合肥: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1989:69.
[3]王富仁。父愛·母愛·友愛[J].云夢學刊,1995,(2):66.
[4]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409.
[5]王泉根。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9:30-37.
[6]康·帕烏斯托夫斯基。金玫瑰[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20.
[7]王立春。騎扁馬的扁人[M].沈陽: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