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學是在上世紀 60 年代后期從西方興起的一門新學科,通過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利用導管、導絲等專用器械治療疾病近年來在消化、呼吸、心血管、腦血管、外周血管、神經、骨科、泌尿、腫瘤等領域的治療上取得了飛速的進展。但是,介入放射技術廣泛應用的同時,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對工作人員和患者的健康帶來損害。因此,隨著介入放射治療技術應用日益廣泛,其放射防護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逐漸凸顯出來,防護知識的培訓與防護管理也越來越迫切。
1 介入放射治療防護工作現狀
目前,某軍區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約 2100 余人,其中臨床科室從事介入放射工作的人員有 500余人,占總數的 20%以上。涉及的科室由傳統的放射科或核醫學科擴展到心內科、心外科、神經內科、腦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臨床科室。但放射治療防護工作不容樂觀。
1. 1 放射防護意識較淡薄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一些單位的管理部門對介入放射治療技術的放射防護缺乏必要的了解,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國家放射防護法規和標準難以得到貫徹落實。有些單位不及時申報新上介入放射建設項目,使新、改、擴建和介入放射工作場所的預防性放射衛生監督不能落實,造成部分場所的選址、面積、布局和屏蔽設計等達不到國家標準的要求,尤其在患者和公眾的安全防護方面存在問題較多。
1. 2 介入放射工作人員管理不到位 經過多年的放射防護宣傳和監督執法檢查,大部分醫療機構已經將介入放射工作人員納入放射工作人員范疇。但少部分醫療機構仍沒有將介入放射工作人員特別是臨床醫生納入放射工作人員進行管理,對這部分醫務人員缺乏必要的放射防護知識培訓和個人劑量監測,造成監管缺位,既不符合法規的要求,其健康也得到不保障。
1. 3 個人劑量限值超標較嚴重 由于從事介入治療工作的人員需在醫學影像導向下進行操作,有時會暴露在射線劑量較高的輻射場中,加之介入設備、防護器具、醫務人員技術熟練程度,醫務人員的防護意識,以及治療病例的難度較大等原因,造成治療時間較長,對介入治療工作人員的健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據報道,介入放射治療工作人員所受照射劑量是傳統放射工作人員的數倍乃至數十倍。2013年,某軍區放射工作人員個人推算劑量超過年劑量限值的人員共 26 人,其中介入治療工作人員為 17人,占總數的 65. 4%。
1. 4 培訓質量難以保證 某軍區每年都舉辦放射衛生防護骨干培訓班,對全區各醫療機構的放射工作人員和管理骨干進行放射防護基礎理論和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培訓,并由各醫院骨干回醫院對所有放射工作人員進行普訓。但是全區醫療機構較多,分布廣,地點分散,受場地、經費特別是醫院開展診療工作的特殊性影響,骨干培訓班每期只有大約 50 ~60 人,培訓人數大大少于國家標準的要求。受訓骨干受個人能力、科室區別和醫院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影響,回醫院后多數未能對本單位的放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得很多放射工作人員無法達到國家標準所要求的每 2 年一次的復訓,新入職的放射工作人員特別是臨床科室介入工作人員的放射防護意識普遍比較薄弱,迫切需要對他們進行放射防護的規范化培訓,確保放射防護正當化、最優化以及個人劑量限值三原則的實施。
2 對 策
2. 1 防護培訓策略
2. 1. 1 培訓目的 使受訓人員全面掌握醫用電離輻射的防護要求、介入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放射衛生防護標準及有關防護管理法規、防護設備與輔助防護用品的使用、工作人員及受檢者的防護、介入放射治療設備的防護性能及其監測方法、介入放射治療的質量保證及國家相關法規標準、事故預防及處理,全面提升防護意識,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照射,避免事故發生。
2. 1. 2 培訓內容 了解本崗位工作中的放射防護與安全問題和潛在危險,并對其樹立正確的態度; 了解有關放射防護法規和標準的主要內容以及與本崗位有關的安全規程; 了解與掌握減少受照劑量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有關防護器具、衣具的正確使用方法; 促進工作人員提高技術熟練程度,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了解與掌握在操作中避免或減少事故的發生或減輕事故后果的原理和方法,懂得有關事故應急的必須對策等。
2. 1. 3 培訓方式 將醫療機構從業人員防護知識的學習與培訓納入醫學繼續教育的范疇,根據培訓對象的具體情況及其工作性質采取相應的培訓方式。培訓方式包括課堂教學、現場實習和個人學習??梢劳形覅^部分軟硬件設施設備配備齊全、放射防護建設良好的醫院建立培訓基地,聘請本領域有較高專業素養和防護實踐經驗的教授及專家擔任教學任務,采取分批次培訓,在不影響正常醫療工作的情況下,保證每兩年完成所有放射工作人員的初訓和復訓。培訓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培訓手段形式多樣的培訓模式,最大限度保證學習效果和培訓質量。
2. 1. 4 培訓檔案 培訓基地建立完善的項目監督和考核制度,建立嚴格的學習簽到登記制度和學員檔案,考勤表和簽到登記表等有關培訓記錄及時存檔。根據培訓要求對學員進行理論考試和防護設計考核,考試合格者頒發放射衛生防護培訓合格證。同時,用人單位也應當建立并按照規定的期限妥善保存本單位工作人員的放射防護與安全培訓檔案,培訓檔案應當包括每次培訓的課程名稱、培訓時間、考試或考核成績等資料。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將每次培訓的情況及時記錄在《放射工作人員證》中。
2. 2 防護管理策略
2. 2. 1 加強宣傳教育 人員素質是放射防護工作的基礎,要加強對開展介入放射治療技術的單位領導和醫務人員進行國家和軍隊放射防護法規、標準的宣傳及放射防護知識的培訓,使其認識到介入放射的輻射危害和放射防護的必要性,明確其職責和義務,強化自主管理,自覺做好放射防護工作,從而達到規范管理與科學操作。
2. 2. 2 依法強化監督與監測 依法管理是做好放射介入治療防護工作的關鍵,要按國家和軍隊有關法規加在監督管理力度,加強經常性和預防性放射防護監督監測。介入放射治療工作人員應納入放射工作人員進行管理,建立職業健康監護制度,在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受到應急照射時均應進行健康檢查。檢查內容包括: 職業史,內、外、皮膚科常規檢查、眼科檢查、實驗室檢查\\( 含血常規、血生化、白細胞分類、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試驗和染色體畸變率分析\\),并建立健康體檢檔案。同時,建立個人劑量監測制度,個人年均受照劑量不得超過 5 mSv。對于個人劑量超標人員及時調查,并采取休養或暫時脫離介入治療工作的措施。
2. 2. 3 注重人才隊伍建設 為了更好更完善地開展工作,應配備足夠的介入操作人員,采取選送上學、進修學習、參加培訓、專家傳幫帶等方法,加強人才培養,熟練掌握介入放射的操作技能和防護技能。此外,注重合理安排介入放射治療工作人員的休息、休假,確保良好的體質。
2. 2. 4 嚴格落實防護設施 制定和嚴格執行介入治療工作放射防護制度,完善介入工作場所防護措施,購置量足質優的個人防護用品。在考慮到設備的靈活、方便、不妨礙介入操作的前提下,相應改造現有的防護設備,加裝固定式和可移動式鉛屏、防護鉛簾、懸吊式可旋轉鉛玻璃屏等。操作前要做好充分準備,熟悉手術方案,操作時要穿戴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操作動作要求準確、簡捷、迅速,并盡量輪換執行,以限制每個人的操作時間。對于手術必須在場人員,在保證手術需要的前提下,盡量遠離射線直射區域及受檢者受照肢體,以減少接受射線的劑量。
【參考文獻】
[1] Gaxy J,Becker MD. 2000 Rsna annual oralion in diagnostic radiol-ogy: The future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J]. Radiology,2001,200: 281-292.
[2] 張良安. 醫用輻射新技術應用中的輻射防護問題[J]. 輻射防護通訊,2005,25\\( 5\\)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