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分析 CT 掃描、MRI 平掃、增強兩種檢查方式的 CNG影像學特點,本文特對我院 19 例臨床確診的 CNG 患者的MRI、CT 掃描檢查結果進行回顧分析,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我院共收治 CNG 患者 19 例,所選病例均在治療前進行顱腦 CT 掃描和顱腦 MRI 平掃、增強檢查,其臨床癥狀、病理檢查結果均符合《顱腦腫瘤診斷指南》中的相關標準而被確診。本組研究中男性患者占 57.9%(11/19)、女性患者占42.1%(8/19),患者年齡在 3~51 歲間,平均 (21.9±9.6) 歲。病理確診結果中 CNG 病變位置累及顳葉 (7 例 )、額葉 (5 例 )、頂葉 (4 例 )、枕葉 (2 例 ) 和腦干 (1 例 ),與 MRI 平掃、增強檢查結果完全一致。
1.2 影像學檢查、圖像分析方法
(1)CT 掃描:平臥患者,采用 GE16 排螺旋 CT 掃描儀行顱腦橫斷面掃面,使螺距、斷層厚分別為 1 和 8mm,并調節電流、電壓滿足掃描條件,掃描增強劑 80~100ml 的碘海醇注射液 300.
(2)MRI 平掃、增強:使患者平臥與掃描以前,完全暴露 顱 腦 部 位,采 用 MRI 行 軸、冠 位 平 掃,采 用 SE、TSE、FLAIR 序 列,調 節 參 數 T1WI(TR=450ms,TE=20ms)、T2WI(TR=3800ms,TE=100ms)、FLAIR(TR=7500ms,TE=110ms,TI=100ms),增強劑為釓雙胺,根據劑量 / 體重的要求靜脈注射體內。
(3) 影像資料分析:由具備豐富臨床診斷經驗的影像科醫師對 CT、MRI 檢查所得影像資料中的病變位置、病灶形態學特征 ( 如單純囊腫、單純結節、囊腫結節混合型 )、腫瘤鈣化情況、腫瘤周邊情況 ( 占位、水腫情況 )、信號強弱 (MRI 為T1WI、T2WI) 等影像學特征進行觀察和綜合分析。
1.3 統計方法
"%"表示計數值,輸入 SPSS19.0 處理,χ2檢驗不同掃描方法診斷的 CNG 病型所占比率,P>0.05 顯示無統計意義。
2 結果
由表 1 可知,CNG 病灶部位主要分布于顳葉、額葉和頂葉,MRI 檢查結果中顯示單發膠質瘤分別位于顳葉 (36.8%)、額葉 (26.3%)、頂葉 (21.1%)、枕葉 (10.5%) 和腦干 (5.3%),CT掃描結果顯示病灶主要分布于顳葉 (26.3%)、額葉 (21.1%)、頂葉 (15.8%),且 MRI 和 CT 掃描檢查結果中各病灶部位的分布比率間無明顯差異 (P>0.05)。
3 討論
CNG 是一種腦部惡性腫瘤,根據其病變細胞的不同也稱為神經節膠質瘤、細胞膠質瘤,其臨床病理表現為實性腫瘤和壁結節性腫瘤,且以上兩種膠質瘤往往混合發生,也有部分單純性囊腫瘤,病變部位累及頂葉、顳葉及中樞神經[1].
CNG 的臨床發病率較低、早期預后效果較好,而 CNG 患者常伴有頭痛、嘔吐、惡心等臨床表現,一部分還合并有癲癇疾病,其臨床癥狀不具有特異性,臨床診斷、鑒別較為困難,如何采用有效檢查方式實現 CNG 早期的準確診斷對于提高CNG 患者的治療、預后效果十分關鍵[2],對于 CNG 的檢查而言,MRI、CT 掃描是較為常見的方式,也有研究證明通過上述手段檢查所得圖像、信號具有特異性的影像學特征,同時其對于 CNG 的臨床診斷準確率較高,本文通過回顧 19 例病理確診為 CNG 病例的 MRI、CT 檢查結果,分析了 MRI、CT 掃描所得影像的形態學圖像和特征信號,結果顯示,MRI和 CT 掃描檢查結果中各病灶部位的分布比率間無明顯差異(P>0.05),而 CT、MRI 掃描結果中的影像資料的特點也可總結為:(1)CT 掃描能夠清晰顯示出現鈣化的實性囊腫膠質瘤,并呈現低密度、等密度影像;(2) 而 MRI 掃描則可準確定位各種實性腫瘤、壁結節等病灶,同時與正常組織相比,T1WI 顯示低或等強度信號、T2WI 顯示高強度信號,增強掃描后可充分顯示病灶周圍的水腫、鈣化狀況。這也說明了 MRI 平掃、增強和 CT 掃描具有較為明顯的 CNG 病灶影像鑒別特征[3],而 MRI 結合 CT 的檢查策略在 CNG 的臨床診斷中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金晶 , 周義成 . 腦多發膠質瘤影像與病理對照研究 [J].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 2012, 20(2): 84-87.
[2] 郭炳倫 , 黃文起 , 李玉舟 , 等 . 腦膠質瘤病的影像學表現與臨床及病理診斷 [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 2012, 35(20): 32-34.
[3] 任俊威 . 磁共振波譜成像在神經膠質瘤中的臨床應用和進展 [J].現代醫藥衛生 , 2013, 29(6): 87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