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是以心胸疼痛、憋悶為主要的一種癥狀,中醫認為病因主要是以痰濁、血瘀、情志等。從西醫角度來說,胸痹心痛和心絞痛較為相似。胸痹心痛患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斷、治療,往往會延誤最佳的救治時間,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本文主要探討氣滯血瘀型的胸痹心痛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湯治療經過,現筆者將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間60例氣滯血瘀型胸痹心痛患者的研究資料整理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00例氣滯血瘀型胸痹心痛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男26例(52.00%),女24例(48.00%),年齡53歲~72歲,平均年齡(64.9±6.5)歲,病程從1~16年不等,平均是(4.2±2.7)年,冠心病12例,心絞痛18例;觀察組中男27例(54.00%),女23例(46.00%),年齡52歲~74歲,平均年齡(67.2±5.8)歲,病程從1~17年不等,平均是(4.4±2.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也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1)依據《中醫內科學》均辨證為氣滯血瘀型胸痹心痛患者;(2)無藥物過敏史;(3)患者意識清晰,本人及家屬表示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囑入組的100例患者均臥床休息,予以吸氧,并予硝酸甘油靜滴緩解心痛增殖,另外還給予阿司匹林口服,每日1次,每次50mg,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有異常及時同時醫生。觀察組患者還要予以血府逐瘀湯湯劑口服,煎至200ml左右,每日早晚各1次飯后溫服。具體的用藥是桃仁15g、生地黃12g、紅花15g、全當歸12g、赤芍15g、桔梗12g、枳殼8g、柴胡15g、川牛膝12g、川芎10g、木香8g、香附12g.對于氣滯較甚的患者,可以再酌情加用沉香、佛手等理氣效果強的中藥;疼痛明顯者加用延胡索、丹參等藥。兩組患者均治療14d.
1.4 療效評價標準[1]: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執行。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癥狀減輕,疼痛發作的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明顯減輕;無效:癥狀與治療前大致相同。
1.5 統計處理: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對比:對照組顯效25例(50),有效12例(24.00),無效13例(26.00),總有效率74.00%,觀察組顯效35例(70)。有效12例(24.00),無效3例(6.00),總有效率則是94.00%,差異顯著(P<0.05)。
2.2 動態心電圖相關指標對比:對比兩組患者24h動態心電圖中心肌缺血頻率、缺血時間指標,發現觀察組心肌缺血頻率、缺血時間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見表2.
3 討 論
胸痹心痛首次正式出現時在中醫名著《傷寒雜病論》中[2],該病一般是由于爭氣虧虛、氣滯血瘀導致的,而氣滯血瘀則是導致發病的最主要的因素。近年來發現胸痹心痛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湯治療有較好的療效,尤其是辨證屬氣滯血瘀型患者,這是由于血府逐瘀湯主要功效即是活血行氣化瘀,方中的桃仁、紅花等藥具有極好的祛瘀作用,而當歸活血兼養血,生地黃則有養血養陰功效,木香、枳殼以及柴胡則可以理氣散結。因此氣滯血瘀型的胸痹患者用血府逐瘀湯治療能大幅提高療效。同時根據藥理研究結果發現,水煎劑提取物對于改善局部的微循環、擴張血管效果顯著,并且還有預防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粘稠度。通過上述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的療效為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00%,而動態心電圖的監視也提示了觀察組患者心肌缺血時間、頻率對照組改善更明顯。
綜上所述,在西醫治療之外再配合血府逐瘀湯中藥湯劑治療氣滯血瘀型的胸痹心痛患者,可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值得廣泛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胡威。血府逐瘀湯化裁治療胸痹心痛65例臨床觀察[J].醫藥與保健,2014,22(7):168-169.
[2]黃天軍。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胸痹心痛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3,28(2):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