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在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患者近視的年齡越來越小,少兒期進行近視患者數量更是隨之上升[1].目前關于少兒期進行近視還有明確的臨床治療方案,我院采用綜合療法治療少兒期進行近視,取得良好效果,以下為具體報告: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眼科 2012 年 1 月至 2015 年 1 月實施治療的 80 例少兒期進行近視患者,患者眼睛度數均在 -0.50Ds ~ -5.00Ds 之間,將其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 40例患者中男 16 例,女 24 例,年齡為(7.6±1.2)歲;觀察組 40 例患者中男 18 例,女 22 例,年齡為(6.4±1.3)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大,P > 0.05,具有可比性 .術前病例選擇 :3~4 歲屈光度達 -4.00D 以上,眼軸 21mm 以上;5~7 歲屈光度> -6.00D,眼軸> 23mm;8~12 歲屈光度> -7.00D,眼軸> 25mm;12 歲以上屈光度> -8.00D,眼軸> 25mm.
1.2 治療方法。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采用托吡卡胺滴眼液滴,在每天睡覺之前滴雙眼,同時引導患者改善之前的不良用眼習慣,并佩戴遠用近視鏡。常規治療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行后鞏膜加固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患者全身麻醉后,實施氣管插管,并消毒鋪巾,通過顯微鏡開展眼科手術。①手術材料:修剪在無水乙醇中浸泡的硬腦膜條為長 45mm,寬 7mm,并將其置于20mL 生理鹽水中,待用;②手術治療步驟:麻醉狀態下氣管插管后,開瞼器開瞼,順著患者角膜緣扇形剪開,鞏膜暴漏,下肢肌與外直肌韌帶鈍性分離,放入牽引線,對下斜肌進行完整鉤離,在斜肌下放條帶,在下肢肌肌腹與外直肌下平鋪,保證其在后鞏膜處完全津貼,在直肌顳側與鼻側鞏膜中垂直固定條帶,對球結膜連續縫合,加壓包扎患者雙眼。手術結束后,為患者滴入皮質類固醇眼液與抗生素眼液,持續滴 2~3 周,每日 4 次。手術前后對患者進行常規眼部檢查,通過 IOL master 對患者眼軸長度進行測量。術后患者眼部需遮蓋、戴鏡,術后對患者行 1~4 年的觀察與隨訪。
1.3 患者療效判定。痊愈:病患臨床癥狀消失,且視力恢復正常,采用瞳后檢影進行眼光,發現患者的近視屈光度均消失,檢驗結果為正視眼;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采用瞳后檢影進行眼光,發現患者的近視屈光度比之前下降1.00Ds;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消失,采用瞳后檢影進行眼光,發現患者的近視屈光度比之前下降 0.50Ds.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眼睛度數沒有任何改善,甚至還有所增高?;颊叩呐R床治療總有效率為痊愈率、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 SPSS 15.0 處理數據,治療有效性用n/% 表示,以 x2 檢驗比較,P <0.05 表示具有明顯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其中觀察組患者為72.5%(29/40),對照組患者僅為 30.0%(12/40),兩組差異顯著(P < 0.05)。具體數據如表 1.
3 討論
3~5 歲 是 少 兒 視 覺 發 育 敏 感 期, < 12 歲 均 為 輕 度遠 視 狀 態。 從 出 生 到 3 歲 為 眼 軸 急 速 發 育 期, 眼 軸 在16.0~18.0mm,3~18 歲 為 眼 軸 慢 速 發 育 期, 眼 軸 大 約 為19.0~23.0mm,7 歲時赤道前結束發育,13 歲后赤道后完成發育,本研究所收集的患者均未超過 14 歲,患者眼軸、屈光度等都比正常生理值大[2].后鞏膜加固術以同種異體硬腦膜為加固物,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為生物膜范疇,抗張強度非常高,在加壓鞏膜黃斑區方面,可以對眼軸增長進行機械性阻止,同種異體移植物結合鞏膜組織后,會慢慢在解剖學組織層面并成一體,眼球改善后極部血供營養,對視細胞具有興奮性,有利于視敏度的提升[3].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上,其中觀察組患者為72.5%(29/40),對照組患者僅為 30.0%(12/40),兩組差異顯著(P < 0.05)。由此可見,后鞏膜加固術治療少兒期進行近視臨床效果顯著,可以顯著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有效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朱雙倩 ,王勤美 ,鄭林燕 , 等 .后鞏膜加固術治療病理性近視黃斑劈裂 [J].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 ,2014,16:177-178.
[2]張華 ,劉金華 ,陳夢平 .鞏膜外墊壓術聯合后鞏膜加固術治療高度近視孔源性視網膜脫離臨床觀察 [J].山東醫藥 ,2015,(3):120-121.
[3]王斌 ,呂頌誼 .后鞏膜加固聯合后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治療病理性近視療效觀察 [J].浙江醫學 ,2014,(15):101-102.